書名:《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內容簡介:大人的外衣下,我們只是內心千瘡百孔的孩子。我終於明白了,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我們手中有屬於自己的關係線,擁有各自的命運,沒有人該背負其他任何人的生命而活著。未曾消化的童年傷害,被我們不自覺地內化、複製,甚至傳下去;但現在你看見了,你知道自己的選擇,可以和父母選擇的不一樣。「以後我一定不要像爸/媽那樣!」小時候的我們如此立誓。長大後卻驚覺:「自己為何也在這麼做?!」
從事心理輔導多年來,馮以量每每陪伴著承擔了家庭失落的傾訴者,就像陪伴兒時遭父親遺棄、少年時母親病逝,而曾痛苦到想了結一切的那個自己。
接受輔導的大男孩劈頭就問:「你會放棄我嗎?」父母離婚,都不要他,而他相依為命的外婆過世了。年輕的癌末病人吶喊:「我很想死啊!」爸媽關係冰凍,妹妹置身事外,是他,多年來努力撐著整個家。她說:「我要長大!」從小受父親家暴,多年後才知道父親是因患了思覺失調,家人鬆一口氣。但她心裡那個哭泣的小女孩,誰來解救?
小小的我們不自覺地吸收了爸媽的情緒,背負著爸媽的生命而活,不分好壞,即使遠超過負荷。而隨著成長,它們非但未消失,更變形為被遺棄的焦慮、我不夠好的質疑、無限的自我苛責……
我們不由自主地如此對待自己,甚至不知不覺,重複在對待我們的孩子。
探索過去不是揭瘡疤,而是放下背負,尊重並信任家人對他們生命的作為,同時由此再出發,重新牽回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線,也能讓下一代不再受苦。
這本書不是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
作者介紹: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活著,就是離不開「生死」及「家庭」。我用這一生的心力在這兩大課題裡持續學習,至死不渝。】澳洲南澳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二十多年輔導領域與安寧療護實務經驗,輔導超過千對夫妻及青少年,陪伴超過千位臨終病人及喪親者,開設兩百餘場有關家庭關懷及臨終關懷深度學習工作坊,並進行過八百餘場演講(觀眾總計超過四十萬名)。
搶先試閱:〈我被爸爸遺棄了──在受傷的地方,加愛〉
▌在我眼裡只是區區一件小事,居然可以掀開對方如此激動的情緒。我相信在那背後,一定是被許多過去還未消化好的往事而牽動著。
說實話,我真的很受不了已讀不回訊息這件事。一旦我交代別人事情,或者向別人詢問問題時,對方看了我的訊息之後,已讀不回,這舉動總是會勾起我內心劇場很多神經質的自我對白:
「看到了吧?你是不重要的,馮以量。」
「看來,他不怎麼喜歡我。」
「啊?!我得罪了他嗎?什麼時候……不是吧?!」
「太過分了,我已經等了三天,再不回應,我和你絕交!」
「這人做事真不可靠!他不喜歡我?我才不喜歡他呢!」
有時候,我向我的姊姊抱怨,她反而說:「嘿,你不要這麼神經質好嗎?不要以為大家都很有空,把所有時間都拿來陪著你,好不好?大家都很忙的。」
其實對於已讀不回,我會感覺到如此沒有安全感,全是因為小時候遇過一件事而受創。那就是我爸爸不見了,一聲不響地離開我們家,沒有交代、沒有回應、沒有消息。
已讀不回真的只是小事。其實我真正最受不了的是──我的爸爸不見了,而我被遺棄了。
要不是自己不斷地探索生命,說實話,為何別人一個簡單的已讀不回行為,居然可以挑起我如此波動的不安全感,這真的很令人費解。
所以我特別能體諒有些親友,有時候在我眼裡只是區區一件小事,居然可以掀開他們如此激動的情緒。我相信在那背後,一定是被許多過去還未消化好的往事而牽動著。
【十歲的我,被爸爸遺棄了】
那一年,我才十歲。
那天,放學後的我發現爸爸不見了。我問母親:「為什麼爸爸不見了?」
母親支支吾吾地回應著不明確及不明朗的答案,我唯有靠自己從蛛絲馬跡裡尋找答案。
最後,透過姑姑們在客廳裡的一片謾罵及羞辱我爸爸的話語裡,才知道他欠了高利貸一筆巨款,無法還清。他懼怕高利貸來追殺,自己走投無路,唯有逃之夭夭。
由於他把爺爺的家族生意也賭垮了,雜貨店被迫要關門,我的家人們有著說不出的怒氣。那怒氣,也直接影響了我。其實在那一刻,我是吸收了這些憤怒所帶來的身教──直到我長大後,每每感受到被遺棄、被不重視、被不理睬時,我都特別的憤怒。
「我被爸爸遺棄了」,這是年幼的我在那一年的解讀。
那一聲不響、一句話都沒有交代,就像那些已讀不回的無聲無息,讓我覺得是我的生命完全被父親遺棄了。
在他的眼裡,我們的生命居然是如此低賤、不重要。為了保住他自己的命,他可以把妻兒的性命棄之不顧,任由高利貸來到我們家,威脅我們。
被遺棄,這很傷。
【對方沒回訊息,為何引爆我的焦慮?】
自此之後,我無法忍受我在乎的人不理睬我。心裡彷彿就是有一個黑洞,一直填不滿,無論放多少關愛進去,都會被吸得光光。在親密關係裡,擔心會被遺棄,非常沒有安全感。
我所在乎的人只要稍微慢一些回應我,或者沒有回應我,或者音訊全無,這都是我最受不了的事。前提是這個人在我心中是有其重量的。其他的人沒有這種依附關係,對我起不了任何影響。
我知道自己無法擺脫這樣的人生腳本。其實我很清楚爸爸離開這件事已經發生多年,也沒有其他的人說要遺棄我;即使別人遺棄我,如今的我也有足夠的內在資源去面對。可惜,過去那童年的情緒無法被甩脫,使我非常沒有安全感,非常焦慮。
有那麼一天,我約了老朋友吃晚餐。從早上寄出去的簡訊,一直到傍晚都沒有回應。打電話聯絡了幾次,到了晚上六點,還是音訊全無。
一股黑色的能量籠罩著我,讓我渾身不舒服。很自然地,內心自然啟動了自我對話的劇場。
我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你這麼焦慮?」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這麼焦慮。」我聽見自己回答。
這種焦慮的感覺很熟悉。不全是因為朋友沒有回應,而是因為我的父親遺棄了我──可是,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啊!
我的頭腦很不明白為何這份焦慮還是緊隨在身。有時候,甚至很討厭自己讓負面的情緒如此放肆。然而事實是那被遺棄的孤單及自憐,不管我怎麼想辦法要把它甩掉,卻還是甩不掉。
過去,我討厭這種感覺。但如今的我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努力什麼,唯有臣服於這份感覺。
我知道它時而會來,也終究會走。
那天傍晚,我穿上球鞋,出門去跑步,到處亂跑。因為我不要待在家裡,讓自己沉溺於焦慮及不安全感裡。
直到大汗淋漓時,我告訴自己:
「在黑洞裡,為自己加一點光吧!其實我什麼也不缺。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如此的真實。你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小馮以量,我沒有說我要遺棄你。小小的以量,我沒有說過要遺棄你。不管你是多麼不好、不開心的馮以量,我都會陪著你。」
既然拿不走黑暗,就在黑暗裡加點光吧。
既然拿不走受傷,就在受傷裡加點愛吧。
當下的我就繼續跑、繼續跑;微笑著繼續跑;微笑著持續跑了一個小時。到最後,連微笑也沒有了,只剩下不焦慮、不愉悅的平靜。
我沒有辦法改變已發生的過去,不過,沒有人說我不可以照顧過去那個受傷的自己。那被父親遺棄一整個童年時光的自己,辛苦了。
【承諾自己:不遺棄自己,不嫌棄自己】
回到家後,打開手機,看到有朋友的未接來電及簡訊。文字寫著:「抱歉,今天開會開了一整天,現在才有時間回電。很忙,抱歉。吃宵夜,任何時間。」
結果我們吃了一頓宵夜,而非晚餐。雖然他還是為此道歉,但我沒有去解釋什麼,只是笑笑地帶過。我們聊到深夜才離開。
過去的我一定不會再去吃宵夜,我一定會折磨對方,也折磨自己。我肯定會在簡訊裡回應一些尖酸刻薄的話語之後,開始自己生悶氣好幾週,直到氣消了,又再去聯繫老朋友。可是,我知道生命的成長不可以停在這裡。
我總不能把對於爸爸多年前遺棄我的憤怒,丟在任何人身上;也不可以把失去爸爸的哀傷,在他面前宣洩。要是這樣做,我想我一定是瘋了。以前的我就是個瘋子,自己親手去破壞身邊的重要關係。現在,我不再如此。
真的不干老朋友的事,全是我的人生腳本的事。我把一件看起來簡單得不行的小事,不小心與過去的創傷重疊了,演變成複雜無比。
我深信每個小孩都渴望能被父母擁有著。遭父母嫌棄或被父母遺忘,是小孩最懼怕的事情之一。為了能被父母擁有著,有些孩子需要生病、需要變壞、需要成績很好、需要很聽話等等。每個小孩都會使盡自身的法寶,只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愛及注意。
孩子會透過他有限的能力來測試父母的反應。一旦某個行為能得到爸媽的關愛、怒罵或者有任何的反應,他們就會不斷地重複那個行為,只為了證明自己是被父母愛著的。遭到父母怒罵雖然不是關愛,可是至少好過被冷漠、被嫌棄、被遺忘。
直到我們長大後,依然會擔心自己被他人嫌棄及遺忘。所以,要是我們在哪裡卡住,就在哪裡「停、看、聽」一下,去消化當初那些畫面裡的人、事、物,所帶來的故事。你會逐漸發現,要是我們決定承諾自己:不遺棄自己,不嫌棄自己,其實外在環境的許多人、事、物,都無法再激起你任何的懼怕及焦慮。
那一夜在入睡前,我關上燈,給自己一個微笑。而內心黑洞的那一束光,我願它常被點亮著。
愛自己,是人生道路的大功課。請把那個受傷的自己給照顧好,畢竟我們都值得自己去疼愛,不再被自己遺棄。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馮以量《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