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時節,在中國大陸北方黃土高原上,一處百畝藍莓園的白色花朵格外引人注目。園子的主人叫李鵬飛,今年26歲,回鄉創業已有5年。「今年風調雨順,藍莓長勢好,預計畝產能達到500斤以上。」李鵬飛說,從學校畢業後,他曾在服務業、傳媒行業工作過,但結合大陸國家政策支持和自身優勢,最終選擇了在自己出生長大的農村發展。
新華社報導,2017年,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學習,李鵬飛回到家鄉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橫嶺關村,一心撲在藍莓種植上。
種植藍莓在當地是個「稀罕事兒」,而李鵬飛卻看到了機會。位於山區的橫嶺關村晝夜溫差大,土壤硒元素含量高,種出的藍莓口感香脆,甜度和營養價值更高,很快就打開了周邊市場。
每年的出果期,訂貨拉貨的客商、觀賞採摘的遊人絡繹不絕,給村帶來了經濟效益。李鵬飛介紹,除藍莓外,他還種植了400畝中藥材黃□,一天最多雇50多人在園子幹活。雇的主要是留守在農村的老年人,每人每天能賺100元人民幣左右。
隨著大陸鄉村振興持續推進,越來越多年輕人帶著新理念、新技術,回到農村激發和創造活力。在山西晉中,有一個上百人組成的青年農民聯合會,成員個個身懷絕技。從萬畝核桃園、百棗爭鳴、富硒小米,到立體栽培、魚菜共生、南果北種,個性又多元的農業項目成為振興鄉村的「拳頭產品」(主力產品)。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周磊和妻子發揮在大學所學的化學特長,結合汙水處理技術,摸索出一套「魚菜共生」循環農業項目,並幫助周邊多個農村實現了模式複製和項目盈利。
從一名英語老師轉型為農業技術培訓師的馬淵傑,活躍在田間地頭,近5年來指導和培訓農戶上萬人,幫助農戶種出更高品質的蔬果,不久前還被當地農業部門聘為「鄉村土專家」。
大陸鄉村振興始終把人才擺在突出位置。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認為,年輕人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體現出的創意和高效,證明了農業生產依然大有可為。要想更好地推動年輕人在農村發光發熱,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培養方案,並不斷優化高素質農民形成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