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明(8)日舉行,唯一參選的準特首李家超,因為香港警察出身,擔任保安局局長期間,鐵腕處理「反送中」,升任政務司司長。在大陸要求下任香港特首必須以維護國家安全及穩定為首要目標下,李家超獲得力挺。然而,武官治港也引發香港「自由港」地位恐不保,香港勢必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疑慮。
香港當前正迎來內外挑戰疊加的十字路口,一是經過2019年反送中運動、國安法的動盪後,香港亟待回復生息;二是歷經新冠疫情肆虐,香港經濟須盡快回歸運轉;最後,在世界格局變化、中美競合下,加強與大陸聯通的香港作為串連東西方金融中心角色或將有些調整。
李家超4月29日提出的政綱引起各界褒貶不一的評論。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通過港媒《商業電台》批判,李的政綱欠缺創意,承襲現政府部分政策,包括「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等計畫。他可能刻意不詳列細節保留彈性,政綱仍停留簡單整合階段,未有較深度回應。
儘管政策部分延續現任政府,但李家超進一步表示施政要「提速、提效、提量」,並以「結果為目標」,以執行力作為與現任的甄別。
不過,輿論與市場關心的或許就兩件事。一是,李家超能否解決香港內部問題,包括現階段經濟困境,如貧富不均、房屋問題;二是,香港能否應對外部挑戰,以往國際金融地位能否會動搖?在與大陸加強聯繫下,能否更上一層樓?
對於香港經濟問題,李家超把青年、創科中心、房屋政策都放進政綱。但也只是列入,並未看到具體作法。其實,香港經濟根本問題或在於分配失效,在港歷經經濟結構轉型、去工業化進程後,導致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服務業,該產業在香港GDP占比近六成。
產業結構單一也導致勞動市場脆弱,這表現在失業率惡化,4月失業率受疫情影響已達5%。此外,大批香港勞動人口多難以從事高增值、高報酬工作,這使得利益都聚集在一小群人手上。如果上述不均機制未改變,香港社會估計難有新面貌。
至於金融中心問題,除得持續增強香港金融體系承受外部衝擊的韌性外,外部則涉及更深層的憂慮。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近期在《紫荊》雜誌撰文表示,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外來挑戰,中美兩大陣營將在貿易、金融等領域出現不同程度脫鉤,而香港過去作為中西方橋梁的角色將難為繼,且香港從西方得到的「特殊優惠」將會不斷被剝奪。
要真正處理上述內外問題,劉兆佳強調,核心關鍵在於港府治理思路能否調整。包括改變傳統市場機制為王的觀念,讓政府重拾治理功能。
香港治理其實能有更多彈性與想像空間。比如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接受港媒《信報》訪問時,曾提出「一港兩制」,可以善用北部都會區吸收大陸優良制度,在管治制度調整,但同時維持一國兩制與普通法制度,繼續擔任連接中外「轉接器」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