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卅日以九十一歲高齡逝世,莫斯科中央醫院說,戈巴契夫因長期嚴重患病過世。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共視其為民族罪人,俄羅斯總統普亭曾批蘇聯解體是廿世紀最大地緣政治災難,但仍對戈巴契夫逝世表示哀悼。
戈巴契夫一九三一年出生於俄羅斯南部的一個小村莊,祖輩世代務農,他在一九五二年加入共產黨,一九五五年取得莫斯科大學法律學位,一九八五年時任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逝世,五十四歲的戈巴契夫成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
戈巴契夫上台後引進有限的政治和經濟自由,藉以振興蘇聯經濟和政治系統,他的主張包含「開放」和「重建」,他曾說希望以不流血方式帶領俄國人從羊群成為公民。
不過他的改革在建制派看來走得太快,激進改革派批評走得太慢,最終戈巴契夫無力控制通貨膨脹和經濟失控,改革以失敗告終,東歐國家也紛紛宣布獨立,導致蘇聯解體。
戈巴契夫與美國時任總統雷根被視為終結冷戰推手,自一九八六年起攜手削減美蘇持有的長程飛彈,並達成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約定縮減雙方持有的核彈頭數量,結束軍備競賽和冷戰;戈巴契夫在一九九○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此外,戈巴契夫尋求與西方列強建立夥伴關係,讓二戰以來分裂歐洲的鐵幕落下,他的外交成就,受到西方國家領導人肯定,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稱戈巴契夫為「可以打交道的人」。
華盛頓郵報報導,戈巴契夫執政不滿七年,無法控制自己掀起的政治旋風,但他的影響力比廿世紀下半葉的任何政治人物都大。美聯社說,他是扭轉廿世紀方向的人。
蘇聯最終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廿五日宣告解體,戈巴契夫請辭蘇聯總統,葉爾欽就任俄羅斯首任總統,強硬派重新掌權;普亭曾批評「蘇聯解體是廿世紀最大地緣政治災難」,普亭對烏克蘭發動戰爭,被視為是試圖恢復蘇聯榮光。
戈巴契夫下台後仍活躍,成立基金會等組織,協助病童和關切環境議題。他曾說並未刻意設計蘇聯解體,但對推動改革開放不後悔,重來一次仍會這麼做。
戈巴契夫在一九九四年接受聯合報系邀請訪問台灣,與時任總統李登輝會談,兩人交換民主改革心得。戈巴契夫當時說,他和李登輝一樣,希望能在不流血狀況下完成改革理想。他也說,台灣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經驗,「不只是中國人的財寶,也是全世界的財寶」。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聲明悼念戈巴契夫,稱許他是眼界非凡的人,勇於承認蘇聯需要改變,推動民主改革,甘冒風險去實現改革目標。普亭則向戈巴契夫家人表示哀悼。
戈巴契夫將安葬在莫斯科墓園,長眠於一九九九年去世的妻子蕾莎身旁。兩人育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孫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