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抓住低空經濟龐大商機,大陸各地政府態度積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近十個省市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並預計到2026年,大陸低空經濟規模將有望突破人民幣1兆元(約新台幣4.45兆元)。其中,廣東省昨(23)日發布29條措施推動低空經濟發展,明確到2026年產業規模目標要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約新台幣1.34兆元)。
低空通常指距離地面垂直高度1,000公尺以內的空域,視地區特性和實際需求可擴展至3,000公尺。低空經濟則指依託於低空空域,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主,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經濟形態。
低空經濟在2021年正式納入大陸國家發展規劃。近半年,大陸中央政府三度部署低空經濟,將其定位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將其寫進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外界也認為今年為低空經濟元年。
廣東提出,要基本形成廣州、深圳、珠海「三核聯動、多點支撐、成片發展」的低空經濟產業格局;布局一批省級創新平台,爭創國家級創新平台1-2家;全省通用飛機飛行達到15萬小時,無人機飛行達到350萬小時等目標。
截至目前,已有安徽、江西、重慶、廣州、貴陽、武漢、蘇州等近十個省市發起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規模自人民幣10億元至200億元不等。其中,貴陽、武漢和蘇州三地是以基金集群的形式來設立產業基金。
此外,多地也推出支持與規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相關政策,涉及低空空域管理、通用機場建設、通航人才培養、場景應用等。可謂圍繞低空經濟總動員。
不過,上海證券報報導,母基金研究中心創始人唐勁草提醒,「並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宜布局低空經濟,一些地區缺乏人才儲備及產業基礎。因此,政府引導基金在布局低空產業基金時,要因地制宜,謹防一哄而上。」
此外,低空經濟仍存在許多模糊地帶與空白區域,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林正茂曾以深圳為例指出,低空經濟下的空域管理、航空器准入、飛行管制、安全管理等均涉及國家事權,深圳僅可以在地方事權範圍內有限參與,要解決難題需要跨部門、行業政策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