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ETF市場高速成長!自2003年第1檔台灣50ETF上市,到陸股的滬深300 ETF,再到全球市值最大的美國S&P500ETF,產業發展已由台灣走到全球,組成一個漸趨完整的市場。 根據證交所資料,2016年1月台股ETF成交值為1903億元,是去年7月成交值2157億元後的歷史次高紀錄,不過,雖然成交值僅是單月歷史次高,但ETF成交值占比卻已攀升至整體的11%,為單月歷史新高,代表在台股黯淡的行情中,ETF已成為市場的新歡。
ETF成交創新高
以證交所統計資料來看,台股的ETF總資產規模自2003年以來都維持逐年成長的態勢,截至2016年2月3日止,ETF總規模已達2097.0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而2014年台股ETF日均成交值為17億元,到了2015年底,ETF日均成交值已經來到67億元,年增高達2.94倍;ETF占市場成交值由2003年的0.2%、2014年的1.9%,成長到2015年已占市場的7.3%,ETF在2015年一整年就成交了1.63兆元,較2014年的4332億元成長約3倍,就比重來看,ETF已跟金融類股不相上下。
而目前台灣ETF市場累計到2016年2月3日封關,共計有40檔ETF上市掛牌交易,追蹤標的除台灣股票指數外,原物料商品更有黃金、原油期貨的商品期貨ETF,至於追蹤海外市場的ETF包括大陸、香港、日本、美國,未來更有德國、印度市場等相關ETF。
其中,追蹤印度的ETF預計在6月份以前掛牌,此外,證交所日前也通過富時中國A50單日正向2倍、反向1倍指數、中証100兩倍槓桿、中証100反向指數資格認可,相關產品可望於今年上市。
而為了進一步推動開發新類型ETF商品,金管會2016年2月16日也修正期貨信託基金管理辦法部分條文及相關法令,明定槓桿型與反向型期貨ETF之基金名稱,應明確顯示所追蹤標的指數之單日正向倍數或反向倍數表現,之後擬開放募集槓桿型與反向型指數股票型期貨信託基金,投資人最快於4月將可申購槓桿型與反向型期貨ETF,在主管機關的持續推動下,相信未來台股的ETF交易將欣欣向榮。
ETF是什麼?相信許多投資人都只是懵懵懂懂,可能只會說ETF就是像台灣50一樣,是一個追蹤指數的基金,但真正的內涵還是無法搞清楚。以證交所對於ETF的定義來看,ETF稱為「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英文原文為「Exchange Traded Funds」,簡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風險為何?
也就是說,ETF將指數予以證券化,讓投資人不以傳統的方式直接進行一籃子股票投資,透過持有表彰指數標的股票的受益憑證來間接投資,講白一點,如果投資人過去想要追蹤台股指數的走勢,就必須依照每檔個股的權重來買進,但受限於資金,一般的投資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才有ETF的發明。
因此,ETF就是一籃子連動指數的股票基金而已,而ETF是透過在證券交易所買賣,基金以持有與指數相同的股票為主,分割為眾多單價較低的投資單位,用發行受益憑證的方式來讓投資人投資予以追蹤指數。2015年陸股暴漲暴跌,在先前狂跌的過程中,市場有許多投資人因買進了槓桿型的2倍ETF而受不了行情的暴跌,竟然就出現有人問︰「我的ETF會歸零嗎?」當然,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大笑話,但這也凸顯一般投資人專業知識的不足。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4/2/19 No.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