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飲食調養 第一,春季宜補陽
春天,是感冒、流感等流行病的好發季節,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預防感冒的食物。李時珍《本草綱目》說:"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而食"。蔥、蒜、韭菜之類辛溫之品,具有殺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用來預防感冒和流感等傳染病。是春季養陽的佳蔬良藥,所以在春天可以多食用一些如韭菜、大蒜、青蔥、青椒等。
第二,春季宜多甘少酸
中醫學認爲,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但春爲肝氣當令,肝陽較旺盛。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傷及脾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中醫又認爲,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大大傷害脾胃之氣。有鑑於此,在春天,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旺;而甘味的食品入脾,能補益脾氣,故要多吃一點。
注意一下,甘和甜,是有差別的,甘是指微食物本身所具有微甜的特性,如紅棗、山藥、薏仁等。而甜食,則大多是加了糖的食品。春宜增甘,是指多食前者,而非后者,這一點要有所區分。春季可以多吃一些甘、酸食品,如紅棗、山藥等。
民間亦流傳著"一日吃三棗,終生不顯老",因此在春天到來之際,不妨多吃些棗,可做紅棗粥,亦可做棗糕或紅棗薏仁湯,當然生吃亦很好。對於身體較虛弱。胃口又不好的人,平時可多吃點棗米飯︰即以大米爲主,配上點紅棗,色澤鮮豔,爽口潤甜。
現在民間流傳有許多山藥治病的靈驗便方,其中應用最廣的是山藥粥,即用大米煮成粥,和蒸熟搗爛的山藥泥攪勻,本粥可健脾補肺,滋腎益精,強身健體,非常適合體弱多病者和中老年食用,若再加入紅棗煮成山藥紅棗粥,則滋補效果更好,被人們盛贊爲"長壽粥,山藥若和甘蔗搗爛取汁混勻,燉熱飲服,每日二次,可治久咳、痰多、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總之,山藥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尤以春天食之最佳。
第三,春季宜化濕
春季多雨濕氣重,而 "濕"具有重著粘膩的特點,春天人們常會有困倦乏力感,又稱"春困"。 如果濕氣侵入肌肉關節,則易出現肌肉關節酸痛;濕氣侵入脾胃,則易腹瀉便溏。所以春季要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或中藥,如薏仁、紅豆或四神湯等,民間滋補食療四神湯,就由薏仁、蓮子、山藥、芡實共同組成的。
第四,春天宜多吃些菜蔬
人們經過冬季之後,普遍地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嚴重不足的情況,如春季常見人們發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膚病等現象,這些都是和新鮮蔬菜吃的少所造成營養失調有關。因此春季到來,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菜蔬,如菠菜、薺菜、萵筍、芹菜、青菜等。
這裡要說明一點,有的人在蔬菜少的春天,常常用多吃些水果的方法來代替蔬菜,這種作法不可取,因爲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儘管水果和蔬菜確有不少相似之處,如都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和有機鹽,但二者畢竟有區別,雖然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碳水化合物,水果所含的多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等一類化學上稱爲半糖和雙糖的碳水化合物,而蔬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則多是澱粉一類的多糖。前者進食後,胃和小腸可以不加消化或稍加消化,便很快進入血液,如果食用過多會使血液中的血糖急劇上升,進而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使精神不穩定,出現頭昏腦脹、疲勞乏力等症狀。而且葡萄糖、果糖大量進入肝臟後,很容易轉化爲脂肪,使人發胖。而後者多是澱粉,需要各種消化酶消化溶解之後才被逐漸吸收,因而使體內血糖穩定,才有利於身體健康。
春季居家保養
所謂"春捂秋凍",是一句古老的生活諺語,告訴人們春天剛剛轉暖,不要急急忙忙把棉衣脫掉,免得遇上天氣突變,身體就會著涼。而秋天剛冷一點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春捂重下體",因下肢的血液循環比上半身差,因而不能把衣褲鞋襪穿得過於單薄,尤其是老人不要把下體衣服減得太多。
春天人們常會出現"春困"。春困是人體機能隨著氣候變化而發生的生理現象。冬天,皮膚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流量減少,大腦和五內的血流量增加;進入春天,隨著溫度升高,皮膚毛孔舒展,血液供應增多,而供應大腦的氧氣相應減少,於是出現懶洋洋、軟綿綿、無精打采、昏沉欲睡,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的"春困"現象。對付"春困"的辦法,就是早起運動鍛鍊,中午睡個午睡。
春季經絡保健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春天養生,重在養肝,而養肝的方法,首重調適情緒,以免情緒抑鬱,容易造成肝鬱,影響膽汁的分泌疏泄,此外,也可輔以中藥調理及按摩肝經穴位,都有助於養肝。
以下介紹足厥陰肝經的走向,及肝經的拍打按摩,大家可以在春季多拍打或按摩肝經,有助於肝氣的疏通。
肝經的分佈與走向
足厥陰肝經部分︰起自足大趾之大敦、行間穴,從行間上循足跗上廉太衝穴,從太衝去踝一寸至中封穴,循內踝五寸入蠡溝穴,上踝七寸為中都穴,上內踝八寸,交出於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踝內廉膝關之曲泉穴,從曲泉循股內經陰包、五裡穴,入於毛之陰廉穴,過陰器,入抵小腹,上行於章門穴,從章門穴循行期門穴。
肝經自我拍打法
肝經最主要的部份,是在下肢的內側中央。
坐位,將一腳放在另一腳上。
手握虛,沿著肝經的路線,由上向下扣打,反覆5~10次。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