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現場》──詩詞沒有告訴你的事,一本來自唐朝的現場報導!
【以詩證史,以史解詩】
短短數十字的唐詩,隱藏著資訊往往能拼湊出完整的歷史環節,了解到歷史某個關鍵時刻或重要側面。
每首唐詩背後都隱藏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每段故事都牽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第一現場:描寫玄武門事變、藩鎮之禍……等重大歷史事件。
●第二現場:介紹王維、王昌齡、白居易……等詩人的人生境遇。
●第三現場:介紹唐朝的社會風貌,描繪了唐代人的生活圖景。
期望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同時,能夠看到在以往歷史著作中被忽略的細節──本書作者/章雪峰。
【第一現場】黃巢之亂:文官集團集體「栽培」出的大唐毒瘤(節錄)
唐朝大中、咸通年間的一個春天,身在長安城的舉子黃巢,再一次知道了自己科舉落榜的消息。
唐朝的舉子們,在落榜之後的個人情緒方面,不外乎這樣幾種:最多的是失意羞愧,「年年春色獨懷羞,強向東歸懶舉頭」;當然也有滿懷希望、展望明年的,「莫羨長安占春者,明年始見故園花」;還有打算千里迢迢回家再說的,「關河萬里秋風急,望見鄉山不到家」。
性格豁達的,打算從此歸隱,「年年模樣一般般,何似東歸把釣竿」;可是遇到性格偏激的,就會憤慨考試的不公平和整個社會制度的不公平,「只應抱璞非良玉,豈得年年不至公」。
性格偏激的唐巢,當然選擇了後者。落榜之後,他的心中充塞著不滿、憤慨的情緒。正是在這樣的情緒下,他寫下了〈不第後賦菊〉,作為自己告別長安城的禮物,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打算作為自己再來長安城的預言: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心中充滿憤慨的黃巢,硬是把植物寫成了動物,靜態寫成了動態,亭亭玉立的菊花,被他寫成了舞刀動槍的殺手。滿篇的霸氣,還有些殺氣。
待到秋來九月八:等到秋季的九月八日。
用「待」字,是因為黃巢寫詩的時間是春季,而菊花要到秋季才盛開,所以還要等待幾個月。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是登高、賞菊、敬老的節日。黃巢此處寫成「九月八」,一是為了押韻,二是對當時重陽節慶活動的寫實。據周密所撰《乾諄歲時記》載:「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原來唐宋年間就已有了「重陽節前夕」。
我花開後百花殺:菊花盛開之後,就把百花都殺掉了。
黃巢稱「菊花」為「我花」,是因為他本人姓黃,而菊花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顏色就是黃色。所以他和菊花是一家人。
此句黃巢本是揭示菊花的生長規律,即菊花盛開時,百花都已凋零。這本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但黃巢非要說百花是被盛開的菊花殺掉的,而且在稱菊花為「我花」的語境下,暗喻的就是我殺掉的,這就太不友好了,太霸氣了。
同樣是描述這種菊花獨開的自然現象,我們來看看元稹的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看元大才子多友好,多和諧。黃巢小夥子因為考試沒考好,憤慨之下,就寫了這首詩。
沖天香陣透長安:菊花的香氣沖天而來,彌漫了整個長安城。
滿城盡帶黃金甲:全城上下開滿了菊花,就像金光燦爛的黃金鎧甲。
黃金甲,在唐朝是有過的。《資治通鑑》記載,秦王李世民在取得洛陽決戰的勝利回到長安時,穿的就是黃金甲,「世民被黃金甲,齊王元吉、李世勣等二十五將從其後,鐵騎萬匹,甲士三萬人,前後部鼓吹,俘王世充、竇建德及隋乘輿、御物獻於太廟,行飲至之禮以饗之」。
中國古代盔甲的種類較多,主要有藤甲、木甲、皮甲、銅甲、鐵甲、紙甲和布甲,使用最多的是皮甲和鐵甲。但使用黃金製作盔甲,除李世民以外,所能見到的實例並不多。其原因,第一個可能是太貴了,普通士兵裝備不起;第二個可能是黃金硬度並不高,比較易於分割,戰場實用性不強;第三個可能是黃金顏色太顯眼,戰場上穿上這樣的明黃盔甲作戰,這不是告訴人家「向我開炮」嗎?所以李世民在凱旋時穿黃金甲,只是出於禮儀和炫耀。而黃巢能在此時想到黃金甲,當然只是因為其明黃的顏色。
綜觀全詩,至少可以做出這樣一個判斷:按照「得意不快心,失意不快口」的古訓,黃巢此時正在失意之中,連「賦菊」都要搞得殺氣騰騰,本詩是典型的快口之作。看來,黃巢的個人修養還真不怎麼樣,落榜也是該著。
問題是,榜也落了,口也快意了,黃巢今後的路還長,應該怎麼辦?有人說從詩中的殺氣來看,當時的黃巢就想造反,就想滅了唐朝統治階級。
可以肯定的是,多次落榜的黃巢,在寫下〈不第後賦菊〉的那一刻,心中的不滿甚至憤慨肯定是有的,但你要說他在當時就有過造反殺人、血洗長安的念頭,那就高估他了。
無論在哪個朝代,無論那個朝代的統治者如何不堪,作為手無寸鐵的一介平民,決定造反都是需要經過仔細思量和權衡的。寫首詩就是想造反,你當造反是郊遊啊?更何況,黃巢在當時,並沒有被逼得無路可走。那時的落榜舉子,並不是一考定終身,出路還是挺多的。
最大的出路,自然是通過科舉之外的其他途徑入仕。比如,可以進入藩鎮幕府,只要獲得封疆大吏的賞識,仍然有機會調入朝廷任職;也可以通過朝中大佬的薦舉得以任職;還可以通過直接向皇帝上書獲得任職機會。其餘的出路,有經商致富、回家種田或山居歸隱等。
黃巢是富二代。他家「世鬻1鹽,富於貲」,有錢得很。他參加科舉,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升官,從而改變社會地位。所以黃巢落榜後,謀生的手段還是有的。他最初的選擇,就是和好友王仙芝等人一起經商致富,繼續當私鹽販子。
但是,科舉之路不通,走正途改變社會地位沒戲。黃巢本人又「善騎射,喜任俠」,「喜養亡命」,「以焚劫為良謀,以殺傷為急務」。這樣的人,豈能長期甘於寂寞而不鬧出點兒動靜來?
當好友王仙芝在河南長垣首先造反的消息傳來,黃巢再也按捺不住了,也選擇了這條高風險高收益的人生道路。
《唐詩現場》──以堅實的史料為基礎,用輕鬆幽默的筆調,講述、挖掘唐詩背後的歷史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