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星期,身處高海拔的雪山地帶,面對嚴苛的環境,所帶的裝備,也比在其他地區時多。相信大多數的亞洲登山愛好者不知道什麼是熊罐。熊罐說白了就是一個可以鎖緊,不容易打開的密封塑膠罐,有隔絕氣味的作用,當來到中加州雪山一帶常有黑熊出沒的地區時,按美國國家公園法例規定,徒步人士必須使用熊罐,把食物和垃圾等有氣味的東西妥善保存,避免黑熊因嗅到氣味而過來騷擾露營人士。
使用熊罐,不單能夠保護自己,保護與我在同一露營區紮營的其他人之外,同時也是保護黑熊本身。如果一隻黑熊,做出騷擾人類的行為,就會「留案底」,捉到兩次後,那隻黑熊就會被槍斃,所以熊罐能減低黑熊「犯案」的誘因,避免牠們走上不歸路。
除了熊罐和雪爪等等特殊用途的裝備,我也重新檢視自己的裝備,還記得出發前,有的朋友們怕我會冷,叫我帶多一件厚衣服,有人怕我鞋子保護性不足,建議我穿重型登山鞋,但其實,這種「以防萬一」而多帶裝備的想法,並不適用於PCT,對我來說,這些都是「多餘」的裝備。
什麼是「多餘」的裝備?有些東西,你覺得需要,我卻覺得多餘,甚至在我眼裡,很多大家認為是必須的裝備也是多餘的,這個斷定,建基於你在大自然裡的生活經驗和技巧,當你學會了如何不帶某個裝備,也能達到某個目的時,表示你不再需要它了,背包也會因而減輕,對於長途徒步者來說,背包更輕,才能走得更遠。
背包裝著的,其實是大家的恐懼:害怕蚊蟲,所以帶蚊帳;害怕太陽,所以帶陽傘;害怕黑暗,所以帶功效更強的頭燈;害怕食物不夠,所以帶額外食物;害怕天冷,所以帶更厚的衣服…
輕量化裝備表面上是一套關於裝備使用的風格和模式,但其實,輕量化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信念,當我們走得越多,越了解自己的技術和承受能力,當遇到難關,不是奢求那些精良裝備能發揮效用,而是要學會如何在無常的大自然中生存,這才是真正的克服自己,真正的突破自己。
※ 文章出處/資料提供:凱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