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詩文名家樸月精選「唐至民國」44首經典詩詞,娓娓道來背後精彩故事。
【詩與人的邂逅,回顧無數歷史精彩場景】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溼西湖雨」
【詩詞意境清晰、筆下人物栩栩如生】
什麼樣的故事讓詩人寫下流傳千古的詩詞,又為何要歌詠筆下人物?讓人讀來彷彿進入詩中世界,身歷其境,回味無窮。
【本書特色】
●樸月作品屢獲選好書大家讀,品質保證。
●作者學養深厚、選材寬廣,收錄少見但優秀的詩詞。
●用字遣詞優美,既能品讀詩詞,又能閱讀故事。
不為改變飛逝的現代社會所局限,詩詞已經超越了流行,成為歷久彌新的智慧,具有反覆吟詠流傳的魅力。
【唐】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王播
王播,字明�吽A唐代人。因為他的父親曾在揚州任參曹參軍,並死在任上。因此家道中落,流落揚州。他是個書生,除了讀書,也沒有什麼能賺錢養活自己的生活技能,父親死後,竟至無以為生。
古代佛教的廟宇佔地廣大,有許多空房閒舍供人借住。他就借住在揚州的木蘭院(原名惠照寺)裡苦讀。廟裡都設有「香積廚」,供應齋飯。除了供廟中僧人食用之外,也任由民眾自由取用。甚至有些寺廟的齋飯,還成為當地著名「美食」,大受素食者歡迎。
一般經濟情況過得去的民眾,是不會在廟裡白住白吃的。若在廟裡住,或吃齋飯,總會捐些財物供佛奉僧。但王播家境實在太貧寒了,可以說是清苦得一窮二白,當然也沒錢可以捐獻,只能厚著臉皮在廟裡寄住,而且一日三餐,都在齋堂解決。雖然他自己也有點難為情,但暗自慶幸:還有個地方吃、住,可以靠著廟裡供應的房舍和齋飯活下去。
因為寺廟佔地寬廣,通知不易。一般廟裡的傳統,都在吃飯時間快到的時候,敲鐘通知廟裡的僧俗:可以到齋堂用齋飯了。王播每每在聽到鐘聲時,就趕快到齋堂去吃飯。
中國古代讀書識字的人不多,社會風氣是相當敬重讀書人的。一開始廟裡的和尚也許覺得他是個「讀書人」,對他還有幾分客氣。但天長日久,廟裡那些世俗又勢利的和尚,覺得他白住、白吃,從不給錢。也不相信這麼個窮書生,能有什麼出息,就非常嫌惡厭棄他了。為了羞辱他,私下商定了一個主意:改變傳統打鐘通知開飯的規矩;先吃了飯才打鐘。
當然,其他的僧俗們都私下通知了,只不讓王播知道。所以,當王播聽到鐘聲,趕到齋堂去時,只見僧俗大眾都已經吃完,各自散開,只剩下小和尚在收拾殘局。可以想像:在看到他時,那些和尚的臉上,一定還帶著得意又輕蔑的笑容!他心裡明白:這是廟裡和尚「針對性」故意改變傳統,目的是羞辱他!使他感覺非常羞愧難堪。
過去的讀書人,往往隨身都攜帶「拜盒」,裡面放著文房四寶。隨時詩興大發時,便就著可以寫字的牆壁或柱子上題詩。所以,古代有很多無名詩人的「題壁詩」。王播羞愧之餘,就在木蘭院的一面牆上,題了兩句詩: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
詩中明白的寫出了這一「故事」:他到齋堂時,大家已經吃完散場了。讓他非常慚愧;竟讓「闍黎」(和尚)們為了他改變了打鐘的傳統習慣;吃完了飯才打鐘!
受到這樣羞辱的刺激,他更加發憤努力讀書。在唐德宗貞元十年,三十二歲的時候,竟一舉「鯉魚躍龍門」考上了進士!唐朝從唐太宗貞觀朝起,就以得中「進士」為貴;唐代入仕的途徑很多,除了進士科考,朝廷也有其他的入仕途徑;可以由朝廷或地方官員們薦舉,另外還有「門蔭」;如果父、祖輩在朝中做了大官,也可以讓子孫以「蔭官」進入仕途。但不論做到了什麼大官,少了個「進士」頭銜,就是會感覺「低人一等」,甚至在朝中官員也明捧暗諷的瞧不起他!
王播在得中進士之後,歷任鹽鐵轉運使、累進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等,又外放為「淮南節度使」。而揚州,正屬「淮南節度使」的管轄範圍。
當他以「淮南節度使」的身分,重臨「木蘭院」時,當然,和尚們對他的態度也完全不同了;當年是冷嘲熱諷,極盡羞辱之能事。而現在,則是卑躬屈膝,恭維奉承,侍候唯恐不周。
和尚們恭恭敬敬的「陪侍」著他在廟裡參觀。發現:過去他住在院中,隨意題寫的詩,和他在難堪羞憤之下,題的那兩句詩,都被廟中勢利眼的和尚,用碧紗籠罩起來保護了。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前後的對比,顯得無比諷刺。
《漫漫古典情3:詩與人的邂逅》──歷史精彩的那一刻,永遠留在了詩人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