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2年,台灣在稅務上其實做了滿大的變革,讓參與除權息能夠享有的減稅效應,程度皆有所差別。 舉例來說,假設一位薪資年所得在56萬元的單身上班族,對於參與不參與除息?甚至參與多少除息?都會影響到繳稅的金額。
3大情境檢視
參與除息可降低負擔
第1個情境,是這位上班族完全沒有買股票,或者是買了股票,但在除權息前選擇全部賣掉,依照試算表的結果,每年到了5月報稅季節,應繳納所得稅金額為7600元。
不過,如果進入第2個情境,當年股利所得合計有12萬元,如果薪資所得維持不變,應繳納所得稅則將可以從7600元降至3400元。換言之,不僅收入變多了,繳稅的金額還能因此減小。
至於第3個情境,在所有條件都不變下,當年度的股利收入如果來到32萬元,最後的結果,非但不用繳一毛的所得稅,甚至還可收到國稅局3600元的退稅支票,一來一往相差了11200元。
從上述的試算結果,似乎可得到一個結論,參與股票的除息,不僅增加了股利收入,還可因此降低稅務的負擔,可謂一舉數得。
是否參與除權息
避免賺了股利賠了價差
單純從市值增減的變化來看,除權息只不過是右手換到左手的差別,例如1檔100元的股票,除息5元,雖然投資人可獲得現金股利,以及看似5%的現金殖利率,但由於除完息之後,股價就會從100元下降至95元,因此除非未來股價能回升到100元,否則都只是自己配給自己的過程。
由於除權息的過程,完全不影響市值的變化,當投資人在思考是否要參與除權息?這當中最大考量,就是要避免讓自己陷入「賺了股利,賠了價差」的困境。
以曾經是台灣之光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宏達電(2498)為例,2011年股價從1300元下墜至478元時,董事會宣布將發放每股40元的現金股利,若以當時的股價計算,現金殖利率高達8.36%,然而若貪圖看似「優渥」的現金殖利率,其最後的結果,在假設完全不執行停損下,至今5月30日股價已跌至36.25元,換言之,賺了40元的股利,卻整整賠了超過400元的價差。
宏達電的經典案例,相信會讓投資人更加明白,是否要參與1檔股票的除權息?除了要考慮現金殖利率的高低之外,是否是好公司?股價是否處在好價格?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第3階段的考量
股價是否處年線之上
然而,在實務的經驗,筆者發現許多投資人對要參與除權息的股票,一來無法確認這是不是一家「好公司」?二來對「好價格」的定義也很模糊,因此,或許透過「股價」與「年線」的相對位置,可找到一個簡單且容易學習的判斷標準,以求能夠趨吉避凶。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9/6/28 No.1151】想了解更多,詳洽02-2766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