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原訂十三日抵達台北,她的地位比照閣員,政治象徵更強,稱之為美台之間自斷交後最重要的訪問,也不為過,但臨出發前,卻突然宣布取消,讓台北方面非常錯愕。
取消的官方原因,根據國務院說,是因為忙於交接,所有高層官員出訪都暫停,也有報導稱,同一時間國務卿龐培歐預定出訪,但被歐洲方面打臉,拒絕與他見面,為了面子,稱所有出訪都取消,台灣不過是「連帶損害」罷了。
藍營則傳出一個說法:訪台臨時喊停並非龐培歐的意思,而是拜登的意思。目前並沒有直接訊息與證據,但此事對未來四年美台關係有莫大的干係,值得深究。
紐時痛罵龐:只為個人野心
美國法律嚴禁政出多門,平民不能做外交,即使貴為總統當選人,也不能夠制定外交政策,拜登交接團隊當然也不例外;但是要下台的政府也要自知僅是看守性質,不應該做出重大政策變更,這本來是天經地義,但川普政府就是無法無天,不遵守過去的傳統,硬要在下台前一個月,做出一些既成事實,讓拜登政府無從更改。
紐約時報十四日就以社論痛罵龐培歐,稱這樣做是斷絕所有後路,為的是他個人的政治野心,「為了自私原因犧牲國家利益,這不是有榮譽感的外交官或愛國者所當為」。
在同一時間,「經濟學人」也以「離任美國官員是否把台灣設為詭雷?」為題,特別提及拜登怎麼做都不對,如果他贊成取消美台交往限制,與中國打交道就是個糟糕的開始,如果他反對,在國內就會被批評沒有挺台灣。
卜睿哲:惡意製造對中難題
三位重量級學者格林、葛來儀、卜睿哲還聯名撰文痛批龐培歐:「我們想不出來,即將下台的政府,故意製造中國政策難題給繼任者,還有甚麼先例。」
這項看似對台灣友善的政策,在華府政策圈中受到這麼嚴厲一致的批評,誠屬罕見,而目前遵照新政策執行的,除了美國駐荷蘭大使邀請我駐荷蘭代表會面,就是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問台灣了。
大家嚴厲批評的取消與台灣交往限制,未來還可以不做,或重新再設限,但克拉夫特的訪問一旦成行,將會開啟一連串連鎖反應,無法撤銷重來。
她來訪的時間雖短,但台灣方面預備以高規格方式接待,包括蔡總統在總統府接見、午宴招待,她還將在外交學院演講,各國駐台外交官被邀參加,這都是為彰顯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象徵。
這與之前國務次卿柯拉克的訪問非常不同,當時的解釋是由於疫情緣故,柯拉克一行人待在飯店,與各部部長們見面,與蔡總統的會見也是在官邸,這與克拉夫特的安排非常不同。
現在疫情當然比去年九月更為嚴峻,但當時嚴守「非官方」界線的真正原因,是擔心中國大陸的反應與對美國大選的衝擊,現在反正川普已經選輸了,再怎麼觸怒北京,那是拜登政府的事,不關川普政府的事了。
中共明知圈套仍得擴大反應
大陸當然知道這是將卸任的龐培歐設下的「絆馬索」,但如果不反應,拜登政府可能得寸進尺;之前衛生部長阿查爾到總統府會見蔡總統之際,中共軍機都已經過了海峽中線,這次不能不擴大反應,否則網民情緒也不容易壓制。
大陸若對克拉夫特訪問激烈反應,美國國會兩黨勢必同仇敵愾,新就任的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等於提早被綁架,拜登團隊不能束手就斃,是可想而知的。
現在國務院所有高官都需國會聽證同意,唯一可以立即當班的是無需國會同意的國安會,尤其是「印太事務協調總監」、職銜相當於國安副顧問的坎伯。
「恰當做法是彼此退一步」
前一天才被證實出任國安會要職的坎伯,十四日在亞洲協會舉辦的「美中未來」網路討論會時,針對取消美台交往限制表示,「如果這是好事情,為什麼不在半年、一年之前做,而是留到最後幾天做?這說明他們不是要保存遺產,而是在干擾拜登政府。與台灣進行交往並保持尊重是合理的,但他們做的方式太政治化,幾乎是當作指向拜登政府的武器,這使得跨黨派的外交政策執行更加艱難」。
坎伯多年來是台灣的好友,與大陸關係也不差,如果大陸要找人溝通,或是找人恐嚇,最適當的窗口就是坎伯,現在沒有人知道拜登團隊是因為大陸的強烈抗議,還是因為判斷這將增困擾,因此出手要求克拉夫特取消訪問,但坎伯在上述討論會,談及未來美中關係時,意有所指的表示,「一種智慧和恰當的做法也許是,彼此都停下來,後退一步,深呼吸,反思一下。考慮一下雙方都可以邁出的一小步,釋放在未來保持一種可行關係的願望。」
台灣冷靜應對美中新時代
在台灣的我們必須注意,究竟這是未來美中關係互動模式的開始,還是拜登政府要去除川普政府的印記?我們不必留戀川普的對台政策,也無須憂慮未來四年拜登對台政策一定會對我們不利,現在是冷靜應對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