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十年的我國稅收表現,共歷經三次主要的波折,財政部表示,最近一次為眾所周知的新冠疫情,另外二次則分別是兩稅合一落日,以及歐債危機的遞延影響。
在過去十年間,我國稅收大抵維持著連年成長趨勢,但是隨著2019年新冠病毒流出,2020年便對我國稅收帶來大影響,財政部表示,當時政府為了協助民間紓困,提出營所稅免辦暫繳等稅務措施,令當年度稅收年減2.9%。
財政部指出,2020年提出不少稅務紓困措施,包括擴大免辦營所稅暫繳申報、讓企業得以當年第1季虧損數,預先估列為未分配盈餘的減項,以及放寬申請延、分期繳稅資格,其中光是免辦暫繳這一項,影響家數就有4.6萬家、稅額848.6億元。
財政部表示,到了2021年,企業免辦暫繳紓困措施仍持續擴大,加碼至5.5萬家適用、影響稅額917萬元,但由於上述紓困措施影響稅額,大多在2021年回補,佐以投資熱潮帶動證交稅,去年稅收回彈,全年的稅收目標早在10月就已經提前達標,去年達2.8兆元。
另一波比較大的稅收風暴,發生在2012年及2013年左右,財政部指出,在歐債危機的擴散效應下,令2012年我國的證交稅、期交稅皆受到重挫,這二項稅目年減逾二成;隔年期交稅的減幅更高達37.9%。
財政部表示,歐債危機的影響持續延燒至2013年,雖然證券市場稍有穩定,由於所得稅會延遞反映經濟環境,因此2013年的稅收亦持續受影響,營所稅年減4.5%,整體所得稅亦減少2.3%。
最後一個稅收波動,則是發生在2017年左右,財政部表示,當年的經貿環境或是稅制,其實沒有特別的起伏,但是營所稅收卻年減1.4%、綜所稅亦年減2.6%,拖累全年稅收表現。
財政部表示,那一年遺產稅及貨物稅亦呈現減勢,但是贈與稅、土增稅及契稅的表現都不錯;對於當年所得稅衰退的原因,推測可能是來自兩稅合一制度走向落日有關,企業提前分配股利,令2017年少掉這一塊稅收。
財政部指出,另一個影響所得稅的因素,在於當年國際債券市場有些波動,部分壽險業獲利未達預期水準,結清後獲得大額退稅:另有部分科技廠陷入跨國給付權利金的爭議,令當年扣繳稅額同步減少。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林宜信指出,兩稅合一設算扣抵制從1998年實施,以往公司必須設置「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一直到2015年從「全額設算扣抵」改為「減半設算扣抵」,此項制度直到2017年12月31日才正式落日。
林宜信指出,由於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內的金額,會於2018年一筆勾銷,大多數企業基於維護股東權益的立場,不會拖到最後一年才分配股利,而是趕在2016年前,便陸續將股利分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