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電子報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0/24 第134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爲什麼女人不能捍衛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語言和感情?關於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
習近平復興戰略的第三個要素,便是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打造成一支現代化軍隊
為什麼可以透過貨幣政策的手段來管理經濟?中央銀行扮演什麼角色?

新書鮮讀
爲什麼女人不能捍衛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語言和感情?關於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
圖/貓頭鷹出版
書名:《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內容簡介:這是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那�埵酗k人自己的色彩、氣息,與解讀,還有情感空間……二戰期間,蘇聯曾發動近百萬名女性上戰場,過去所有被認為是男性的崗位都有她們的身影,舉凡狙擊手、砲兵、坦克兵、游擊隊、空軍飛行員等,不單只有我們習以為常中的後勤、醫護人員,然而這些身影在戰爭中失去了女性的面孔,戰爭結束後這些女性又陷入長達四十年的沉默⋯⋯

█關於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

作為二戰勝利者的後代,戰爭書寫對於亞歷塞維奇這些曾經的蘇聯人來說並不陌生,然而,一直以來書寫戰爭的作品這麼多,她為何還要繼續寫?關於戰爭的一切, 我們大都是從男人口中得知,我們被男人對戰爭的理解、感受所俘虜,連在討論戰爭時使用的語言也是男人的。亞歷塞維奇想問,爲什麼女人不能捍衛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語言和感情?戰後過了數十年,這些女人的戰爭仍舊不為人知,因此,這就是她所想書寫,關於女人走向戰場的故事。

█耗時多年,歷經數百位訪談,以及審查部門的阻擋

本書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之一,以她承自俄羅斯口述傳統,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的「文獻文學」新體裁,將多人的獨白集結起來,譜出一首首眾聲喧譁式的複調音樂;自己則相對隱身在這些受訪者的聲音之下,將訪談資料裁減與組織,並且放入自己的提問與思考,藉由當事人的集體見證和現身,還原她理解中的真實。然而,耗時多年,歷經數百位訪談下,這些作品一度無法出版,遭到不少出版社的拒絕,甚至遭遇審查部門的刪改,直到戈巴契夫開始改革後, 才付梓出版,當時印刷量高達兩百萬冊。而在同一時間,隨著書的出版,她收到了大量信件,來自更多渴求訴說、被聽見的女性,終於,這些聲音找到了出口。本書另有收錄當時審查部門刪改的內容摘錄,以及作者與審查官的對話。

█寫戰爭,更是寫人

這不是一部關於女英雄的歷史,也不是在歌頌國家勝利的作品,亞歷塞維奇猶如靈魂的史學家,將書寫著墨在人的心靈與精神上去反思這究竟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歷經過戰場的女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她們又如何理解自己經驗的一切。這是蘇聯在二戰勝利國敘事下的另一種聲音,這些女人活過兩場戰爭,先是槍林彈雨的戰場,接著是回到日常受困女性傳統框架的戰場,戰爭從來沒有遠離過她們;無論是被看作在前線勾引男人的蕩婦,或是因為會想起血的氣味、死亡的模樣而對任何紅色物品感到恐懼,還是那在訪談前後反覆不定,有時陷入自我審查而不斷推翻,無法輕易說出口的真實。

◆「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五部曲 ◆本書是烏托邦系列五部曲中的首部曲,此系列為亞歷塞維奇耗時數十年,訪談超過千人所寫下的「蘇聯」人聲紀錄,內容橫跨二戰、蘇聯對阿富汗戰爭、車諾比事件至蘇聯解體,留下這段長達七十多年的歷史見證。在書中,讀者能夠看見一場社會主義實驗的理想與殞落,以及遭國家忽略的小人物集體現身。五部曲依照原文出版時間分別為:《戰爭沒有女人的臉》、《我還是想你,媽媽》、《鋅皮娃娃兵》、《車諾比的聲音》、《二手時代》。

作者介紹: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1948年生,記者出身。父親是白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電話被竊聽,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她於2011年曾回到白羅斯居住,其後又因為參與白羅斯民主抗爭活動,反對統治近三十年的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而在2020年必須再次離開家鄉;即使如此,她仍心繫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這樣的寫作技巧,來自俄國口述傳統。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透過拼貼許多聲音,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訪問數百人,對象跨越數個世代,從1917年到今天。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搶先試閱:〈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我只要一閉上眼睛,往事就會歷歷在目。

我記得有一次,一枚砲彈落在彈藥庫,只見火光一閃,一個站崗的士兵就被燒得不成人樣,就像一塊黑熏肉,整個人在原地抖動著四處亂竄。大家在戰壕裡都看傻了眼,沒有一個人敢上去救他。我抓起了一條被單,向他跑過去,把被單蓋到他身上後按倒在地。因為地面是冷的,他又抽搐了一陣子,直到心臟迸裂,嚥了氣。

我渾身是血,有個老兵走過來抱住我。我聽見他對別人說:『到戰爭結束時,就算她還活著,也不再是個正常人了,她已經完了。』因為我遇到的事太可怕了,而且年紀還那麼小。我那時渾身抖個不停,像癲癇發作似的,雙腿虛軟站不起來,後來戰友把我抱回了掩蔽部,一路上,我就像通了電一樣地手腳痙攣。

在謝夫斯克城時,德國人每天會發動七至八次攻擊。有一天我又救下了不少傷患,連同他們的武器一起帶回來。當我向著最後一名傷患爬過去時,發現他一條胳膊被打爛了,只剩幾片皮肉掛著,血管都斷了。他渾身是血,必須馬上截肢包紮,否則就無法搶救了。但我身上沒有剪刀,掛在腰上的急救包在晃來晃去後,裡面的器械早都掉光了。怎麼辦呢?於是,我硬是用牙齒把傷患的斷臂啃了下來,然後馬上進行止血包紮。我在包紮時,傷患還在催促:『護士,快點,我還要打仗呢。』他可真是個急性子。

幾天後,當敵人的坦克向我們進攻時,有兩名士兵逃走了,結果連累了整條散兵線,好多戰友都被打死了,我背到彈坑裡的傷患也被抓住了。本來應該有一輛救護車來載送他們的,但大家都被那兩名逃兵嚇傻了,沒能及時反應,而把傷患丟下不管。等我們返回後,有的人被剜去了眼睛,有的人被剖開了肚子……我目睹了這個慘狀後,足足昏迷了一整夜。

第二天,全營整隊集合,那兩個膽小鬼被押了出來,大家一致認為應該馬上槍斃他們。按規定要有七個人負責處決,但最後只有三個人站出來。後來我端著衝鋒槍走出隊伍,大家一看到我一個女孩子都站出來了,所有人也跟著站出來。我不能原諒這兩個人,就因為他們,那麼多勇敢的戰士都死了。

執行處決後,一直到我放下衝鋒槍,才感覺到害怕。我走向躺在地上的兩具屍體,有一個人的臉上還掛著微笑,就像生前一樣。

我不知道如果是現在,我能否原諒他們?我不知道,我從來不說假話。但如果再發生一次,我一定會失聲痛哭。

我在戰爭中遺忘了一些美好的東西:從前的生活,還有愛情。

當時有個偵察連長喜歡我,常常讓士兵給我送紙條。但我只跟他談過一次,我對他說:『我還愛著另一個人,雖然他已經死了。』他走到我面前,直勾勾地盯著我的眼睛看,然後轉身走開了。迎面都是槍林彈雨,但他連腰也不彎一下。後來,我軍打到了烏克蘭,我們解放了一個集鎮。我想天氣這麼晴朗,去四處看看吧。我信步走到村子後面,那裡有一片新墳,還散發著泥土的香味。莫名其妙地,我竟然開始彎著身子讀起墓碑,上面有死者的相片和姓名,突然間我看到了一張熟悉的臉孔,心裡一震,就是那位喜歡過我的偵察連長,上面有他的名字。照片裡的他直勾勾地看著我,就像那一天一樣。就在這時,他連裡的一群小伙子來給他上墳。他們都認識我,因為都曾經幫他傳過紙條。但現在他們沒有一個人理我,把我當透明人看待。後來,我又遇過他們幾次,總覺得他們好像不能容忍我還活著,巴不得我早點死掉。當然,這只是我的感覺。

我從戰場上回來後大病了一場,轉了很多家醫院,最後遇見一位老教授才治好了我的病。他說我太早上戰場,身子沒長好就埋下了病根。『用藥固然是一個方法,但要想徹底恢復健康,我唯一的勸告就是結婚,儘量多生幾個孩子。這樣才能救你,每生一個孩子,就有一次脫胎換骨的機會。』

(亞:您當時多大年紀?)

我從戰場上回來時,剛滿二十歲。只不過,我根本沒考慮要結婚。

(亞:為什麼?)

因為我覺得身心俱疲,心理年齡像個老太婆。我的一干朋友都在開開心心地跳舞,但我卻做不到。我就像是待在另外一個世界的老人!雖然不乏追求者,但那些毛頭小子進不了我的心,我的內心世界跟他們不一樣。

我再講一件事,那是發生在謝夫斯克戰役時。整整打了一天的仗,隔天晚上,我的耳朵就流出了血,一早醒來時,枕頭上都是血。

在我們手術室的屏風後面有一個大洗衣盆,我們把截肢下來的斷肢殘臂都扔在裡面。有一天,一個從前線回來的大尉,不知何故竟然進到手術室,看到了這個大洗衣盆,結果竟然就嚇暈了過去。

我可以像這樣一直不斷地回憶下去,但你要是問我什麼可以代表戰爭?我的答案是聲音,戰爭的聲音。你周遭所有的一切都會因為戰火而降低了聲音,變得窸窸窣窣。人的心也會在戰火中老去。所以戰爭後,二十歲的我已經不再年輕。

(亞:您後來有結婚嗎?)

我結婚了,還生養了五個兒子。上帝沒有給我一個女兒,而是給了我五個光頭小子。對我來說,最驚訝的是,有過這樣殘忍的經歷後我居然還能夠生出那麼漂亮的孩子,而且,還成了一個滿不錯的母親和滿好的奶奶。

如今回想起來,我都覺得,當年那個女孩不是我。

⏩⏩閱讀更多 貓頭鷹出版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戰爭沒有女人的臉》

 
習近平復興戰略的第三個要素,便是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打造成一支現代化軍隊
圖/商周出版
書名:《後冷戰時代的戰略: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與科技變革帶來的全新戰場》

內容簡介:民主世界的地緣政治霸權和基本安全,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在局勢渾沌不明的世界中,戰略讓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並賦予我們實踐目標的力量!

★綜覽由古至今各大戰略理論與戰役精髓★

★深入理解軍事、政治戰略與現代世界的形塑★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是關於戰略的新世代權威著作,集結數世紀以來塑造戰爭和治國方略理論與實踐的關鍵人物。本系列共五冊,收錄了世界一流學者的全新研究,提供從古代到今日的戰略思想的全球視角,並審視經典和當今的主要戰略議題,同時對冷戰和後九一一世代的戰略思想給予更多關注。

本書於1943年發行第一版,當時正處於歷史上最糟糕的戰爭時期。第二版則於1986年發行,係因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且核武發展引起了深思問題:戰爭用途以及武力與外交之間的關係,因此新一代的學者紛紛研究並修訂了這門學科所仰賴的歷史知識體系。在全球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的此刻,對戰略及其歷史研究的重要性達到新高,故推出本書第三版。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從歷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戰略家身上吸取重要教訓,從修昔底德、孫子到克勞塞維茨,從拿破崙、邱吉爾、毛澤東、馬歇爾到習近平。重新檢視從古至今的軍事與政治戰略的發展,以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形塑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當代戰略全書5】後冷戰時代的戰略

冷戰結束後,美國贏得所向披靡的主導地位,卻也面臨著新舊交雜的各種問題。恐怖主義、核武擴散、叛亂橫行、非常規戰爭與網路安全。新科技的出現與戰爭模式的改變,考驗著過去長久以來的理解與認知。中國的霸權野心與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在在都對美國所帶領的國際秩序提出挑戰。隨著地緣政治的風險不斷升高,全球似乎再次朝多極世界的方向傾斜。因此,本書重新思考戰略的意義與功能,讓我們在動盪的世局中持續站穩腳步。

作者介紹:霍爾•布蘭茲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全球事務的季辛吉傑出教授,也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學者。曾撰寫與編輯多本著作,包括《川普時代的美國大戰略》、《創造單極時刻》、《大戰略有什麼好處?》,以及《拉丁美洲的冷戰》,同時也是《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的專欄作家,並曾擔任國防部長戰略規劃特別助理,以及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的主要撰稿人。

搶先試閱:〈習近平復興戰略的第三個要素,便是將中國人民解放軍打造成一支「備戰、能戰、必勝」的現代化軍隊。〉

中國軍隊的弱點,也就是在十九世紀末未能與西方及日本軍隊一起達成現代化變革,更是導致中國百年屈辱和清朝滅亡的核心因素。二○二一年七月一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演講中表示,「中國人民絕對不允許任何外國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任何人企圖欺負、壓迫、奴役我們,都要在十四億中國人民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習近平要求解放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備戰打仗上」,「保持高度戒備狀態」,並達到「絕對忠誠、絕對純正、絕對可靠」的地步。

在國內,習近平在中國軍隊的「重生」階段中,扮演了相當積極的角色。作為持續進行反貪腐運動的一部分,數十名資深軍官被解職。習近平利用其中央軍委主席的身份,加速了軍隊組織和能力的現代化進程。他參考美軍架構組建了新的聯合作戰司令部,建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軍隊,並發展能與美國匹敵的常規飛彈能力等等。

習近平的雄心壯志,以及中國在研發和部署先進武器系統方面的進展,都令許多外部觀察家感到驚訝。

在習近平執政的第一個十年中,中國的大部分軍事建設似乎都是為了實現中國的區域目標,

例如,增加針對台灣的導彈數量和先進程度,加強海軍及海岸警衛隊在南海維護主權的能力。然而,在習近平的第二個五年任期(二○一七至二○二二年)內,出現了新證據顯示中國有更大的全球野心。

二○一九年,北京公開展示了一種能夠擊中世界任何目標的洲際彈道飛彈;二○二一年,北京試射一種超音速飛彈,而根據專家宣稱,這種飛彈可在三十分鐘內擊中美國。新一代反艦飛彈、先進的雷達能力及迅速擴充的核武庫,全都顯示出中國決心擁有一支足以在全球範圍作戰的軍隊。雖然中國並未表示,其有興趣將美國作為目標,但對新型遠程能力的重視很可能是為了嚇阻美國,防止其捲入以台灣為主的衝突或其他區域性衝突。

在更大的地緣政治背景下,解放軍對於習近平在全球舞台上恢復中國中心地位的戰略來

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於二○一七年在西非吉布地(Djibouti)建立了第一個軍事基地。儘管該基地最初是設定成一個旨在協助打擊海盜的軍事後勤基地,但現在已發展成足以支援一艘航空母艦及數艘核動力潛艇的基地規模。這代表中國軍事戰略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轉變。中國向來都拒絕在海外駐軍或建造軍事基地,但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學者和解放軍官員都接受了海外基地的概念。例如,學者薛桂芳和鄭捷都認為,「作為一個不斷成長的經濟大國,中國自然有必要發展數量有限的海外軍事基地,以保護其國際貿易和海外投資。」他們也認為,中國需要更多的基地來執行「區域外」和「國際公共財」的任務。

例如,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早期階段(二○二○年三月至六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四十六個國家提供了醫療援助。薛桂芳和鄭捷認為,「對於一個真正的大國來說,最理想的情況便是其軍隊應扛起其責任不斷增加及利益不斷擴大的每一步。」

截至本文撰寫之前,從東南亞到中東及非洲,有更多的中國軍事基地都正在列入考量之列。

在中國的復興戰略中,解放軍的首要軍事任務不是保衛海外資產,而是確保中國政府在與其他國家爭奪領土的主權,例如台灣、南海和釣魚台(又稱尖閣諸島)等。台灣尤其重要。

儘管中國從未正式統治台灣,但中國領導人堅持認為,沒有台灣就沒有完整的中國,復興有賴於統一。。孫中山是第一個表示統一重要性的人:「如果能夠實現統一,全國人民就會

過著幸福的生活;如果不能實現統一,人民就會受苦受難。」

鄧小平在呼籲統一時,則是傳達出一種急迫感,他在一九八三年聲稱,其政府將「完成我們前輩留給我們、尚未完成的統一任務」,並表示「像我們這樣年事已高的人,都希望能盡快看到統一的一天」。

江澤民則說道,「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都是骨血相連的一家人,無論屬於哪個黨派、哪個組織,都應該共同追求和平統一、民族振興的偉大目標。」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一百周年的談話中表示,中國和台灣應該「撫平過去的創傷,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曾多次表示,統一台灣對中華民族的復興至關重要。

他試著鼓勵台灣僅存的幾個外交盟友承認中國,阻止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大會等國際組織,對台灣採取威脅性軍事姿態,干涉台灣選舉,並在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拒絕保持兩岸政治對話等,以各種手段來孤立台灣。此外,二○二○年秋季,中國還發布了一部模擬入侵台灣的影片。

二○二一年十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發表演說,他認為「台獨分裂主義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最大隱患」。

二○二二年八月,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南西.裴洛西(Nancy Pelosi)造訪台灣,習近平便授權中國軍隊在西太平洋演習,展示其數十年來最重要的軍事實力。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霍爾•布蘭茲《當代戰略全書5.後冷戰時代的戰略: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與科技變革帶來的全新戰場》

 
為什麼可以透過貨幣政策的手段來管理經濟?中央銀行扮演什麼角色?
圖/臺灣商務
書名:《中央銀行的崛起:貨幣寬鬆與通膨危機的金融有形之手》

內容簡介:量化寬鬆、升息降息、通貨膨脹,對我們有哪些影響?房市高漲、薪資凍漲、人才外流,在在都是經濟衝擊。為何可以透過貨幣政策的手段來管理經濟?為何中央銀行穩定卻讓全球金融陷入危機?揭開央行神祕的面紗,反思貨幣政策是穩定金融?抑或是場遊戲?在金融失序的年代,一窺操控市場的那隻手,究竟如何掌握貨幣。

我們怎麼進展到輕鬆賺錢的時代?中央銀行扮演什麼角色,這些年來它們與金融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央銀行是否提供更多穩定性以避免危機?中央銀行的崛起如何比預期更成問題?

一九七○年代,新自由主義逐漸發展,帶動了中央銀行的重要性。作為發行法償貨幣的關鍵機構,中央銀行卻不是在一開始就擁有操縱貨幣政策的權力。貨幣政策攸關國家的外匯關係、通貨膨脹的尺度、企業的資本結構,影響了當地的金融與經濟發展,當貨幣政策開始成為央行職責後,中央銀行便擔負穩定金融系統的責任。

隨著中央銀行佔據主導地位,其政策創新使央行能夠利用且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的特權關係來管理經濟。然而,超過半世紀時間,全球金融卻一再徘徊在坎坷和危機中,這其中出了什麼問題?

作者重新審視過往相關研究中被忽視的原始資料,以及實際訪談三十位央行官員,透過比較美國、英國、德國與瑞士的央行發展,發現中央銀行自身的政策創新是變革的重要組成,政策創新讓金融市場呈現穩定的幻覺,助長信貸過度增長,貨幣的「軟硬」實則由官僚拿捏,直至市場崩盤。這本書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述政治與金融體系的糾葛過程,如何改變及重整金融市場?相信是你我都需審慎思索的關鍵!

作者介紹:李昂.韋斯勒班,康士坦茲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倫敦政經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研究所研究員。自攻讀博士起,便開始關注金融市場社會學、政治社會學,並因為中央銀行的相關研究,成功獲得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SNSF)的資助。

搶先試閱:〈新自由主義與中央銀行的崛起〉

「為什麼可以透過貨幣政策的手段來管理經濟?」──班傑明.布勞恩(Benjamin Braun)

  本書探討相對於國家其他組成部分,特定國家機構的權力如何變大、這與政策變化有何關係,以及相對於這些機構和政策相關的轉變,資本主義的演變結構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這個分析的出發點是政治學、經濟史和社會學的一個公認的發現:過去五十年來,我們看到已開發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在所有這些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革性的變化。工業資本主義(Industrial capitalism)及其組織基礎結構都已經被削弱,這個過程持續降低了實際成長率。我們還看到企業策略的巨大變化,導致生產、消費和融資活動根據「價值」和「財富鏈」(wealth chains)進行重組。此外,自一九七○年代以來是金融活動大規模擴張,以及根據金融邏輯對重要經濟流程和福利體系進行「重新編碼」的時期,結果金融危機變得更加頻繁和嚴重。最後,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加劇,破壞了戰後的成長模式以及支撐西方政治穩定的階級妥協。

  除了對資本主義轉型以及在各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成果所做的診斷外,我們也看到了國家干預、監管和治理經濟的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有些作者根據新自由主義的概念,觀察到國家的角色縮小以及市場崛起的過程。更微妙的解讀是,政府繼續實施積極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以及市場監管。然而,儘管各國放棄或減少在某些領域的政治權力(例如重新分配財富和限制收入不平等),但卻採取越來越多行動以打造、強化和保障市場這個具有特權的工具,以解決經濟和各種社會、環境和其他方面的疑慮。此外,特定的任務越來越清楚地定義國家機構的目標與活動,並由獨立的技術官僚機構成為主要的制度工具。與此相關的是國家內部權力中心的轉變,從橫向協調單位和民選官員,轉向那些能最有效地與強大的社會和經濟參與者合作的組織,例如與金融市場和跨國公司有關係的執行機構。

  因此,我的分析是根據觀察西方國家對新資本主義結構、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採用,以及以市場為導向的執行機構的崛起之變革。毫無疑問,自一九七○年代以來,貨幣政策的重要性越來越大,而且央行的影響力擴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既然關於這個廣泛主題的研究汗牛充棟,為什麼還要再做研究?寫作本書的原因在於,儘管人們普遍接受了資本主義形態、政策和制度同時發生變化的診斷,但是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學者相對較少關注當局如何精確地建立新的資本主義方式的問題。政府的治理已經經歷了重大結構變化的資本主義經濟,公共當局如何與不斷變化的關注對象進行接觸,以便國家干預真正產生可靠的、政治上期望的效果?換句話說,一些國家組織(例如中央銀行)怎麼可以宣稱有效地產生了賦予其合法性的結果?這不只是一個關於引發和解決誰可以決定什麼事的政治爭奪動機和力量的問題。本書也提出了國家組織如何與市場、產業、行為者建立和穩定(認知、物質、社會)關係的問題,這些市場、產業和參與者所做的各種選擇,創造出當局宣稱自己造成的總體經濟結果。

  我在本書引用的研究忽略了這個問題,因為政治經濟學和大多數社會學中普遍採用的分析策略,幾乎沒有提供任何研究治理的手段。相反地,大多數研究所引用的基本機制與決定政策,與制度選擇的觀念或利益相關力量有關。舉例來說,許多社會學的學者認為,立法者和當局已經採用新自由主義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因為他們了解到以前的政策典範沒有用,也因為他們相信放鬆管制和貨幣主義思想的展望。通常的替代解釋是,改變選舉聯盟的要求或企業和富裕集團使用策略和結構性權力資源的要求,已經改變了決策官員和國家內部權力中心的計算。更微妙的解釋,則是引入制度路徑依賴來詮釋一系列的約束和機會,在這些約束和機會下,想法或利益能夠造成變革。但是這些不同的解釋策略並沒有讓我們觸及治理問題的核心,因為政策理念或要求,與政策實踐和實施這些政策的組織形式是不同的。書面提案或民選官員提出的主張,與實質總體經濟干預措施的「工具化」和「基礎結構」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們都知道,許多政策主張和訴求實際上都失敗了。提議的措施最終產生了意外的結果,使當局陷入相當尷尬的處境。葛莉塔.克里普納(Greta Krippner)在其知名的著作《利用危機》(Capitalizing on Crisis),就是根據這個意外的後果建構她的整個論點。目的在於為更廣泛的經濟提供資金並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結果卻放鬆了金融化的管制,決策官員措手不及,但他們接受了這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因為這使得原本促使他們改革的問題變得看不見了。

  但是,除了隱晦但不切實際的政策和制度變革的線性理論(從想法以及/或是利益到實施),或根據對意外後果和權宜之計的研究的改進概念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的方法,我們可以藉以分析這些問題。若要了解這個替代選項,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向實際的經濟政策實施,以及對政策負責的行為者,這些通常是執行的組織內部官員,他們設計並實施特定的干預措施。在社會學和政治學領域,我們有著很深的學術傳統,著眼於這些國家當局、他們的利益和理由以及他們的行動模式,有很多理論可以用來回答國家官員如何利用空間操作,以及他們實際上追求什麼利益這類的問題。舉例來說,一些學者認為官僚試圖在國家機器內部或外部發展他們的個人事業。有一些人則認為,官員的首要目標是表達對領導者和政黨的忠誠;或是官僚制度在國家機構配置中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模式;或是國家官僚遵循其精英團體的團隊精神。

  我自己對政府官員的看法大致遵循丹尼爾.卡本特(Daniel Carpenter)的官僚自治概念。我認為,由於官僚有一定的決定權並控制著重要的組織資源,他們會試著擴大這些資源並加以利用,以提高組織的影響力和合法性。這通常(但不排除其他可能性)表示尋找他們組織可以宣稱政策成功的條件,不論他們如何定義成功。因此,官員們調動他們控制的工具積極解決他們面臨的治理問題,目標是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在不確定的條件下以及/或是面臨新的困境時,這種探索會帶來實驗和創新。決策官員重新調整其工具並進行政策試驗,以尋找新的方法來使其干預措施有效且合法,這需要從(有時是無意的)成功和失敗中不斷學習,並且會導致有助於有效決策的新技術的開發。當國家行為者有能力創新這類技術並保留唯一的控制權時,他們的組織就會在國內獲得相當大的影響力以及合法性。

  透過突顯官僚行為者的作用及其治理技術,讀者可能會認為我只聚焦與新自由主義政策變革相關的一部分問題:官僚能力和實施的技術問題,而不是典範轉移及其相關的問題到整體結構轉型。畢竟,官僚制的核心理念是,其官員在多重政治和國家結構約束下行事,這些約束表現為預先確定的授權和職責以及機構勞工、等級制度和正式責任的分工。但我的目的是挑戰政策制定的委託代理觀點,這種觀點常常提供對各自的制度特徵和行為者進行理論化的觀點,因為政策的成功或失敗不僅在於實際治理層面,還需要在該層面進行實驗和實務學習。如果決策官員能夠經由實驗證明,他們能夠實現目標並解決其負責人或其他官員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夠在內部以及向相關大眾傳達這種作用,那麼他們就可以在國家內部發揮影響力。這通常需要重新定義授權委任和任務,以及重新定義成功的條件,一段時間下來,政策實驗可以導致對在資本主義某些條件下被視為可行和合法的國家權威進行根本的重新評估。因此,所提出的反向因果關係遍布,從政策實施的實驗,到新治理技術的法規編纂、到政策管轄權的重新定義、再到不同官僚行為體之間在國內影響力的重新分配。

  然而,重要的是我並不認為,這種反向因果關係是官僚之間為尋求最佳解決方案而進行的精英競爭,運用麥克.曼恩的基礎結構權力(infrastructural power)概念,有助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解釋會被誤導。曼恩提出這個概念是為了區分國家透過滲透公民社會的能力對致命武力的壟斷控制,以及透過塑造社會行為者的行動環境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的資源,來讓社會行為者參與治理過程的能力。舉例來說,街道、車道、紅綠燈、分界線等基礎建設,為公民提供從A點到B點所需的環境和資源,使交通變得可管理。由於整個地區都被這種基礎建設所滲透,因此可以管理大量交通,交通運輸變得可行。此外,曼恩認為,支撐基礎結構權力的資源其實可能不是由公共機構發明或產生的,這些資源也可以來自民間社會。各國經常透過將自己的治理項目納入新興的社會結構、慣例和技術中,投機地開發基礎結構權力來源。

⏩⏩閱讀更多 臺灣商務出版 李昂.韋斯勒班《中央銀行的崛起:貨幣寬鬆與通膨危機的金融有形之手》

 
裕隆城秋日美食指南 養生蔬食、藥膳溫補,滿足各方挑剔味蕾
時序入秋,最適宜品嚐養生美食,精選新北最大購物商場裕隆城不同風格的美食餐廳,一次將秋日最美味料理端上桌!無論是中西混合或南洋風都賦予蔬食意想不到的好滋味,或是揉合亞洲風味醬料與當代烹調手法的創意料理,在在都能滿足各方饕客刁鑽味蕾,吃得健康無負擔。

德國人從自家陽台對抗氣候變遷
柏格是一名退休人士,獨自在她位於柏林公寓的朝南陽台安裝了幾塊面板。她說,「知道有這樣一個東西存在,我非常激動,你可以自己發電,並變得更獨立」。在德國各地的家庭,他們正在驅動一場寧靜轉型,將綠色革命帶進人們手中,無需要求他們做出大量投資、尋找電器技師或使用重型工具。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