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你們是否工作過量?後福斯主義、臨時特約工,以及藝術勞動》(Are You Working Too Much? Post-Fordism, Precarity, and the Labor of Art)一書,試圖論證以往藝術創作者令人稱頌的特質,今日卻被納入整體資本主義生產系統的常態,成為新興的勞動特性。在此書封底,印上他們對當代社會的一個全新提問:「當藝術以往那些優異的特質(「彈性、確定性和自由」)現在卻是資本主義系統的問題,藝術有什麼好的?」 與此書呼應,策展人龔卓軍在2013年策畫了「我們是否工作過量?」一展,邀請藝術創作者針對自己的勞動狀態與特性,進行文獻與創作展,進一步透過藝術工作者「漫談」,重現藝文產業特殊的勞動狀態(亦即前文引言戴德里克森名之的「尼采式的勞動經濟」)。這是上一個階段藝文勞動者為了職業身分的正名與勞動權益運動(包括2009年國立台灣美術館派遣工的「國美館派遣工自救會」、「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的成立,另有以整體劇場勞動權益為發聲主體的「劇場勞動者聯盟」等團體)後,透過民族誌田調結合藝術展覽,深論與呈現藝術勞動的特殊性。
Muhlis Lugis│Keterbatasan Woodcut and hand painted 120x100cm 2013
2011年,《你們是否工作過量?後福斯主義、臨時特約工,以及藝術勞動》(Are You Working Too Much? Post-Fordism, Precarity, and the Labor of Art)一書,試圖論證以往藝術創作者令人稱頌的特質,今日卻被納入整體資本主義生產系統的常態,成為新興的勞動特性。在此書封底,印上他們對當代社會的一個全新提問:「當藝術以往那些優異的特質(「彈性、確定性和自由」)現在卻是資本主義系統的問題,藝術有什麼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