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以前,報紙的印刷量大過存放空間,一份報紙一旦丟到垃圾筒,其中的新聞也就壽終正寢。網路有無限的儲存空間,供讀者日夜閱讀,更透過搜尋與社群網路,新讀者可以不斷的增加,所以新聞的壽命必然很長,但究竟有多長的時間這篇新聞報導仍被讀者關注?兩年以前據閱讀管理 Pocket app 的研究報告,一則新聞平均壽命為 37 天。 37天?以現在的思維似乎太長了一點。但這是兩年前的統計,對網路世界來說,兩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這兩年網路資訊的急速充斥,分散了大家的時間,也分散了對新聞的關注。那現在一則新聞的平均壽命有多長?很抱歉,還不到 3 天,說準確一點只有 2.6 天,也就是說 3 天之後就沒什麼人對這篇報導有興趣了。 線上媒體數據分析機構 Parse.ly,從幾百家大型新聞媒體分析讀者的行為,下載頁數、訪客人數、停留時間、社群網路分享等數據,估算一篇報導在網上停留的時間。這項研究經過兩個月,從每一新聞媒體擷取 5000 篇最熱門的報導,算出每篇報導在網上停留的中間值是 2.6 天,其中一半文稿下載頁數佔總下載頁數的 90%,停留時間就小於 2.6 天,另一半則多於 2.6 天。 研究另一發現是社群網路可以幫助延長壽命,特別是臉書,可以使新聞報導的中間值多加一天到 3.2 天。但並非所有社群網路都有延長的功效,美國亞利桑納大學以 12 家大型新聞媒體研究結果,發現放到推特的新聞報導,消失的快慢不等,可從 10 到 72 小時。 但總是會有例外, 2013 年「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雜誌發表了一篇一萬多字的報導,詳述美國海軍「海豹」狙擊手 Chris Kyle 被謀殺的調查經過,這名在戰場上狙殺 160 名敵人的軍人,卻在 2006 年在家鄉無故遭人殺害,當時自然是重大新聞,延續的效應也許不止兩、三天,但經過兩年之後,這篇報導又展現活力。 這有兩個原因,一是這篇報導成為 Google 搜尋的「深入文稿」 (In-Depth Article),代表高品質的內容,二是「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影片的上映,這是一部以 Chris Kyle 生平為主的影片,轟動一時。所以紐約客雜誌再把這篇報導放到網站首頁,結果這篇報導在臉書被分享了 5000 次,在推特被分享了 900 次。原稿一字不改,只要抓住機會,仍可吸引新舊讀者。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驚爆焦點」(Spotlight),更能引發回憶。2001 至 2002 年間,美國波斯頓環球報 (Boston Globe) 以「焦點小組」(Spotlight Team) 為名,查訪當地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兒童醜聞,事件發展擴大,發現當地總主教在十年之內,私下解決了對 70 名神職人員的虐兒控訴,焦點小組終於在 2002 年初提出震驚全球的報導,後於 2003 年獲普力茲公共服務獎。 事隔十幾年,拍攝成電影,由演員一對一分別飾演焦點小組每一個人,演活了當年的編輯部,獲奧斯卡六獎項提名,獲最佳影片與最佳原著作兩項大獎,至今餘溫不減,波斯頓環球報當年的報導再度網上流傳,有興趣的讀者或可瀏覽,報導一共連續兩篇:2002/1/6 與 2002/1/7。 驚爆焦點演員(上)飾演驚爆小組記者與編輯(下)取自 fairpress.eu 有人回憶說,驚爆焦點讓調查新聞再度贏得奧斯卡,這當然是指第一次的水門事件。1972 年共和黨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競選連任,屬下夜探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被捕,尼克森第二天就知道卻謊稱不知情,幕僚也為之掩飾,經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鍥而不捨追查,終於讓連任成功的尼克森總統承認說謊,辭職下台。這段調查新聞於 1976 年拍攝電影 All the President's Men(大陰謀),獲八項奧斯卡提名,贏得四項。 雖然不是每則新聞報導都有這樣的長壽機運,但社群網路確實可以找來別處找不到的讀者,讓新聞報導延長停留的時間,甚至有人用「駭客」來形容臉書的市場吸引力,當然這也引發不少的爭議。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數位新聞 Tow Center 主任 Emily Bell,最近在英國牛津大學以「就我們所知的新聞末日以及臉書如何吞食新聞」為題發表演說,她的論點很簡單,新聞媒體已經喪失了新聞傳播的掌控權,而這些代為傳播的技術平台,能量越來越強。她呼籲這些臉書等傳播平台的「大人們」,要同時盡一些新聞的責任,把自己看成是「出版人」,而不僅僅是技術公司。 演講最後她幽默的說,也許下一次有人問扎克伯格:你做的是出版業還是傳播平台?他會回答:這有什麼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