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肚子痛!小心腸套疊 嬰兒與母親 4月號 NO.474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明儒 照片/本刊資料庫 5個月∼3歲 腸套疊高危險群 「腸套疊」是腸道像望遠鏡一般相互套疊的現象,好發在5個月以上∼3歲以下的寶寶身上,發生比率約千分之一∼千分之四,是這個年齡層最常見的腹部急症;其中,男寶寶罹患的比率又較女寶寶高,比例為3:1。腸套疊的形成有幾種狀況,其中最常見的是末端小腸(迴腸末端)套入大腸造成腸子阻塞、腫脹,套疊部位大多位於肝臟下方(即腹部右方),按壓此處通常會感覺有腫塊凸起。 感冒、發燒 罹病前兆 雖然腸套疊在臨床上有9成都找不出明確病因,但曾經搜尋過腸套疊相關資料的家長對「輪狀病毒疫苗會引發腸套疊」這個說法一定不陌生,到底輪狀病毒疫苗會不會引發腸套疊?根據資料,1998年在美上市的「舊版」輪狀疫苗的確會提升寶寶罹患腸套疊的風險,但2006年上市的新版輪狀疫苗則不會有此問題。不過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醫師江明儒也提醒,假使寶寶超過6個月或8個月(2劑型疫苗須在6個月前服用;3劑型疫苗須在8個月前服用)才服用疫苗,仍會提高罹患腸套疊的機率,這也是為什麼醫師通常會囑咐家長一定要在期限內為寶寶施打輪狀疫苗的原因。 前述說到有9成的腸套疊找不出病因,然而也有2%∼8%的罹病寶寶可以找到病因;包括腸子有息肉、腸道長腫瘤(如淋巴癌、神經纖維瘤)或增生囊腫、淋巴腺、組織,這些疾病都會成為誘發腸套疊的病灶。另一方面,追溯罹病寶寶的病史可以發現寶寶在出現腸套疊徵兆前大多有感冒、發燒的症狀,目前已知C型腺病毒與腸套疊的發生有明確的相關性;也因如此,容易感冒的秋冬兩季通常是腸套疊發生的高峰期。而由於5個月大的寶寶已開始進入攝取副食品的階段,這些「新食物」的蛋白質在進入腸道後與派亞氏集合淋巴結(Peyer's patches)接觸、作用可能讓迴腸末端的淋巴組織增生腫脹,腫脹的腸道黏膜容易套進大腸內,因而形成腸套疊。曾做過腸胃手術與罹患「類過敏性紫斑症」的寶寶同樣是腸套疊的高危險群。 規律疼痛、草莓色血便 典型症狀 有別於一般腸胃炎,腸套疊疼痛頻率十分規律,約15∼20分鐘為一個週期,寶寶會間歇性哭鬧復而安靜。不過若遲遲沒有治療,寶寶的哭鬧聲就會愈來愈無力、虛弱,對外界的刺激反應也會愈來愈少,表現出休克的症狀;一旦惡化成腹膜炎,哭鬧聲會轉為呻吟聲,一開始的嘔吐也會因腸子卡住而轉為吐膽汁,呼吸開始變淺變喘、活力下降並併發發燒。而除了大聲哭鬧,超過半數的寶寶還會解出類似草莓果醬的血便(糞便中混雜鮮血及黏液),肚子也會因腸子套疊而凸起腫塊。綜上所述,想要判斷寶寶是否罹患腸套疊,可從有無「哭鬧」、「腹部腫塊」、「解血便/草莓果醬糞便」等3大典型症狀來觀察。然而江明儒醫師也指出,並非每個寶寶都會完整表現出3種典型症狀,目前統計僅有3成的罹病寶寶會同時出現這3種症狀,因此只要寶寶出現3種症狀中的1∼2種症狀,就有罹患腸套疊的可能,家長要有足夠的警覺。有陣發性疼痛合併嘔吐、腹部摸到腫塊的寶寶,罹患腸套疊的機率大於90%,若再加上血便,則幾可斷定罹患的是腸套疊。 24小時→治療黃金期 在高達9成患者都沒有明確病因的情況下,可以確定的是腸套疊是無法預防的,惟有落實鑑別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目前診斷腸套疊的儀器主要是超音波,準確度達98%∼100%,因此若超音波診斷為腸套疊,寶寶只要在24小時內治療就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反之,若沒有接受超音波診斷、持續置之不理,一旦腸子破裂引發腹膜炎,死亡機率則大增。由此可見,腸套疊的嚴重程度與發現時間早晚有密切關聯。 在確定寶寶「大腸包小腸」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治療,也就是將套結的腸子復位。一般來說,腸套疊復位手術有3種方式,分別是從肛門處灌壓空氣、生理食鹽水或水溶性顯影劑,讓治療的媒介通過大腸把小腸往前推。通常腸子在手術後都可以順利復位,但也有可能出現腸子破掉、腹膜炎或是腸子反覆套疊的狀況,此時就要請小兒外科醫師介入進行手術治療,觀察是否有未發現的病灶。由於腸套疊有可能在3天內復發(復發機率約為10%),手術後一般會住院觀察72小時,確定腸道完全復位後才會出院。 腸胃炎or腸套疊 看活力指數 主要症狀為腹痛、哭鬧、嘔吐、解血便的腸套疊由於和腸胃炎相當類似,常容易誤診為腸胃炎,先前即發生急診室醫師將腸套疊男嬰誤診為腸胃炎以致寶寶枉死的案例,這也讓許多爸媽膽顫心驚。江明儒醫師指出,雖然腸套疊不易與腸胃炎區分,但仍可透過2項特殊症狀使其與腸胃炎鑑別。首先,腸套疊的疼痛頻率十分規律。其次,腸胃炎寶寶通常會持續表現出虛弱的狀態,但腸套疊寶寶在疼痛與疼痛中間仍可以保持活力。 除了容易誤診為腸胃炎,腸套疊也可能與「梅克爾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及「類過敏性紫斑症」混淆。梅克爾憩室是一種小腸先天性異常的病症,同樣會解血便,但其血便是磚紅色,不同於腸套疊的草莓果醬色。類過敏性紫斑症則是一種侵犯微血管及後微血管小靜脈的過敏性血管炎,同樣會陣發性腹部疼痛、解血便,但某些寶寶還會有解血尿、關節疼痛、身體浮現紫斑等症狀。 記錄症狀 降低誤診風險 冬末春初之際為腸胃炎好發時節,為免醫師將腸套疊誤診為腸胃炎,當寶寶出現類似症狀時,最好將寶寶糞便顏色、疼痛頻率、疼痛發作間的活力狀態記錄下來,並在就診時告知醫師。 鑑別診斷難 超音波掃描最保險 與腸套疊類似的病症不少,雖然可以藉由細微的差異性症狀與之區別,但畢竟並非所有寶寶都會表現出「差異性症狀」,加上腸套疊寶寶不一定會出現典型症狀,因此在鑑別診斷上仍有一定難度。江明儒醫師強調,為保險起見,只要寶寶有陣發性腹痛哭鬧、嘔吐、解血便等症狀,最好立即就醫,必要時做超音波掃描,以求在時效內鑑別病症並治療。另外提醒爸媽,因為過敏食物會造成腸道淋巴結增生,有可能造成腸套疊反覆復發,對特定食物過敏的腸套疊寶寶在治癒後應儘量避免誤食過敏食物。 江明儒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台中榮總小兒科總醫師、台中榮總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醫師 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4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