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必然就一定體力差,雖然隨著年紀愈大,肌肉量及肌肉功能會逐漸下降,但下降到某種程度,可能產生所謂的肌少症(Sarcopenia) ,若能及早運動及適度補充營養,是可以改善的。
諮詢/周怡君(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撰稿/艾莉緹
一名80多歲男性,4年前意外跌倒、身體功能開始逐步退化。今年初更因下背痛看遍診所、醫院卻未獲得緩解,漸漸的因怕痛、完全不想走路,體重也跟著減輕、憂鬱,家人帶他就醫住院期間還曾引發感染。這位患者極可能患有肌少症,初期肌肉量下降,卻未能立即找出原因、加以改善,時間久了如滾雪球般,身體功能愈來愈差。還好經過營養補充、復健、心理治療等,才又恢復健康。
台灣將在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代表高齡人口快速增加,與高齡相關的疾病也愈來愈受到重視,肌少症就是近年來最熱門的高齡議題。
肌少症簡單來說就是骨骼肌的流失。骨骼肌除了動作,也是身體儲存蛋白質的地方,當人體遇到壓力或飢餓時,身體會將骨骼肌的蛋白質轉為能量,提供身體繼續運作,角色十分重要。
最早提出肌少症定義是根據1998年新墨西哥州老年人健康調查數據,而經多年發展,歐美、亞洲等國都試著定義出符合自己種族的指標,國內也可望在未來幾年內,趨於成熟。
3指標定義肌少症
根據統計,50歲以後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2%,年紀愈大,肌肉力量、肌肉量等雖會逐漸降低,但若降達一定數值,要高度懷疑已是肌少症。
2010年時歐洲肌少症聯盟召集專家開會,訂出3項重要指標,包括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減少、身體表現減少。
此定義出現後,各國也積極投入研究,制定出符合自己族群的標準。以亞洲標準來說,肌肉量的數值定義是四肢骨骼肌的肌肉重量(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右下肢)除以身高(單位:公尺)的平方,不過這個數值無法直接靠儀器測量得出,而是需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全名為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與骨密度測量相同)或身體阻抗儀BIA(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測量得知四肢骨骼肌的肌肉量,再除以身高(單位:公尺)的平方得出數值。但因儀器廠牌不同,不見得都有測量四肢肌肉量的功能,民眾若想得知此一數值,建議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