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乍暖還寒,這種時候,人們對有些事特別敏感,比如社會上有好多聲音在批評這個政府,經濟好的時候,沒分享出多少經濟增長的成果,經濟不好的時候,老是打百姓錢包的主意。中國的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經濟不好的時候也確實愛打百姓錢包的主意,民間也確實批評聲音漸高,比如那困局重重的東北瀋陽,政府裝著有愛心,讓還在校的學生可以借錢買房,這種極為離譜的行為,背後其實是樓市的「庫存」不去,發展商的樓賣不出,政府的稅費就收上來。
還被廣泛批評的是大陸的「海關新政」,即嚴查回國旅客的行李,嚴堵大紅的電子商務「海淘」。前者搜行李,動不動就以緝私為由罰款,這還是小事;「海淘」即經由各路「淘客」,透過電子商務、跨國跨境,批量發往國內,中國人民由人民幣堅挺而刷得的幸福感,被中國海關的「海淘稅」,一下子給關沒了。
批評中國的政府容易,但也要看到中國的政府有很大進步。回過頭看看,早年批評的是中國政府對農民特別無情,經濟好的時候沒感謝農民,經濟不好的時候就想到農村,打著「送貨下鄉」、「開拓農村市場」的旗號,把大批滯銷商品送到鄉下,結果傳出農民用電冰箱裝糧食的故事。
中國政府這回的進步,確實是眼光放在城裡,特別是最近的新口號,叫「加大對新消費領域的金融支持」。以金融支持新消費,目光當然是放在經濟「穩增長」上面。
中國在上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即2008年的擴大內需政策下,就曾開始消費金融的試驗,成立了首批消費金融公司,但後來也不大提了,因為這幾年民眾的消費已經很努力,甚至支撐起國民經濟的增長了。
本來現在上有所好,要玩「供給側改革」,不大有人敢提擴大內需,消費金融如何提升政策研究一度擱置。但今年來經濟下滑不止,於是領導要求重拾促消費、穩增長的各項舉措。
與台灣有異,中國大陸消費金融雖數額巨大,但還在初級階段。到去年底止,中國個人信貸餘額已達到人民幣27兆元,其中個人消費信貸占比為70.1%,餘額為19兆元。而中國大陸目前消費只占GDP的28%左右,擴展空間極大。
按相關機構預估,中國內地消費信貸規模未來可維持年均20%以上的快速增長。同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分析認為,去年中國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擴大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意義重大。
本來消費金融共識是「利國利民」之舉,但經濟界人士提醒,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利好政策一放,各家都一哄而起,最後把這個領域搞死,政府又出來關窗鎖門。消費金融因中國市場和社會特殊性,更易頭腦發熱,「大幹快上」風險由之捲來。
中國市場和社會有兩個特殊性,一是中國目前徵信體系談不上健全,而金融機構的授信又隨意性太大,甚至為完成任務而過度授信,所以相關金融風險極大;二是目前消費金融主要爭取對象是年輕人。
中國年輕一代消費心理大變,這一代人儲蓄低,又今日敢花明日錢。這本來是利好消費金融的因素,但最近多間大學出現學生自殺,居然原因都是網購欠債巨大無力歸還,大學生一時想不開就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