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除了積極競標日本東芝半導體之外,最大手筆的2項投資,一個是砸下610億元人民幣(約2750億元台幣)在中國大陸廣州,建置月產能可達9萬片、主攻8K高畫質面板的10.5代廠,另一個則是投入70億美元(約2100億元台幣),在美國當地建置1座中大尺寸的面板廠,期望能滿足家庭電視、工業用、與汽車等市場的需求。 換言之,從郭董今年以來的布局動作來看,面板投資不僅是集團的重心,更是影響未來營運的一大關鍵,其思考邏輯,與2014年所提出「11屏、3網、2雲」的概念,其實是前後呼應的。
面板應用愈來愈廣泛
追蹤近10年以來鴻海的營運策略,從2005年時的6C布局(3C+Car+Channel+Content),到2011年暢談1雲、3網、5屏(包括手機、PC、TV、電子書、LED),再到2013年提出8屏、1雲的想法,2014年宣示11屏、3網、2雲的策略之後,未來10年鴻海集團的發展目標與大方向,不僅就此確認,同年董事長郭台銘也喊出營收要成長到10兆元新台幣的具體目標(編按:2014年鴻海營收為4.2兆元)。
屏數愈喊愈多,一路從5屏上調到8屏、甚至11屏的趨勢來看,一方面凸顯未來的面板扮演著顯示器與控制器的角色,將會愈來愈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郭董的大戰略思惟,就是要「決戰面板」,並且認為未來的面板應用,將無所不在。整體而言,鴻海2014年所喊出的11屏計畫,包括了第1屏的手機、第2屏的平板、第3屏的NB、第4屏的PC、第5屏的手提TV、第6屏的傳統TV、第7屏的教育平板、第8屏的平板TV、第9屏的電動車、第10屏的機器人、第11屏(鴻海是稱之為第0屏)的行動裝置。
此外,從產品的應用趨勢來看,筆者認為未來還有2屏的發展空間,主要是用於傳統汽車的車用面板,包括儀表板、中控台、抬頭顯示器與e-Mirror(電子鏡)等。
第1屏的智慧型手機,是現階段鴻海最重要的產品線,根據麥格理證券的預估,此產品線2017年不僅將貢獻50%的營收,更將提供52%的獲利來源,而目前主要客戶,除了蘋果之外,還包括小米、Sony與摩托羅拉,另外,值得留意的是,Nokia品牌復活計畫的成功與否?也將攸關今年手機業務的成長動能。
回顧2016年5月,鴻海以3.5億美元從微軟手中買下Nokia功能手機事業並取得品牌授權,由於當初微軟是以76億美元收購Nokia,因此這樁交易案,不僅讓鴻海在買價上享盡優勢,去年10月由於微軟與Nokia的智慧型手機授權合約也同步到期,因此預計從2017年開始,鴻海便可名正言順的重整Nokia目前在全球40∼50個國家的銷售據點,協助完成品牌的復活計畫。
再者,今年手機面板有一個重要的產品變化,就是當iPhone開始導入OLED面板時,全球智慧型手機的顯示屏,預計將會出現結構性的改變。整體而言,2016年全球手機面板的技術來源,傳統TFT-LCD仍然有51.3%的市場占有率,供應鏈主要集中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廠商,IGZO與LTPS則囊括34.6%市占率,技術掌握者的夏普是最大供應商;至於OLED則占據了14.1%的市場,此部分韓國廠商Samsung具有壟斷供應商的優勢。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7/6/30 No.1047】想了解更多,請洽02-2766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