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南部小城慕昂沙圖在觀光上名不見經傳,卻在小學營養午餐領域做到出類拔萃,吸引其他歐洲城市派團來學習。早在2012年,這裡的小學營養午餐就達到100%有機。有機食品的營養是否優於一般農法生產出來的食材,眾說紛紜,但吃有機食物不只是為了健康,也是為了環境永續,因為有機意味不使用農藥或化學肥料澆灌蔬果,或在盡量顧及動物福利的環境下畜牧養殖,降低農業活動對土壤和生態的影響。
法國在禁用農藥和殺蟲劑方面,比歐盟走得更進一步,有機農地逐年增加,有機商店一家接一家開張,大型超市也特闢有機專區。市場既有需求,一般預見,改以有機方式生產食物的農人和畜牧業者會越來越多。
法國政府以官方力量促進有機產業發展,農業與食品法案訂定目標,要在2022年實現公立機構食堂提供的食物中,至少50%具有品質認證標章或在地生產,其中包括20%以上的有機食物。
根據法國有機農業發展推廣局(Agence Bio)調查,目前全國雖有75%的學校食堂提供有機食物,但比例不一,平均只占所有食物的3%到4%。
這個數字,單看已經很小,與南部市鎮慕昂沙圖(Mouans-Sartoux)比起來,更是顯得不值一提。
慕昂沙圖人口約在一萬之譜,雖有充滿鄉村意趣的石板巷弄,但畢竟不像鄰近的坎城(Cannes)每年舉辦國際影展,又不如相隔10公里的格拉斯(Grasse)那樣以香水聞名世界,也沒有特別值得繞道去看的古蹟。
但這座小城擁有別的強項,照樣吸引媒體和許多歐洲城市派人前來探秘。
自2012年1月1日開始,慕昂沙圖市府單位、公立小學及幼稚園食堂的餐點達到100%有機,在全國一萬人口以上的所有市鎮中,第一個完成這項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而且,營養午餐裡的蔬果約85%產自市府擁有的農園,很少需要向外採購。
至於肉類,由於慕昂沙圖所在的濱海阿爾卑斯省(Alpes-Maritimes)並非畜牧發達之鄉,因此有機魚、肉仍須從其他地區運來。
慕昂沙圖率先成功示範後,法國也有極少數市鎮陸續達到小學營養午餐100%有機,但慕昂沙圖的案例太具指標性,不僅做到100%有機,還無須增加成本,且不斷在減少浪費、推廣教育等其他項目上進步,因此最受推崇。
今年9月底,就有義大利、葡萄牙等6國的歐洲城市派團到慕昂沙圖,花4天時間學習有機營養午餐的成功經驗;11月,慕昂沙圖副市長裴霍勒(Gilles Perole)將北上巴黎,主持為期兩天的全國有機食堂網絡研討會。
裴霍勒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難掩自豪地說:「很多人來問我們的成功訣竅,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早早意識到改變飲食以維護學童健康和環境健康的必要性。」
確實,慕昂沙圖的有機之路開始很早,要從大約20年前說起。
當時,英國發現狂牛症病例,大規模在歐洲、亞洲等地引起消費者恐慌。一段時間過後,恐慌平息下來,牛肉重新成為盤中佳餚,市場也恢復如常。
但慕昂沙圖沒有忘卻這場食品危機帶來的教訓,而是想到了更遠的未來。
這座小城從1999年開始採取行動,把公眾健康、氣候變遷、生活品質等元素一起納入考量後,有機飲食這個答案,就呼之欲出。
那年,慕昂沙圖的小學營養午餐端出第一樣有機食材就是牛肉,當時有機食材比例只占所有食材的4%,此後一路攀升,花了13年,終於達到100%。
但裴霍勒的自豪之處不僅於此。他說,廚房裡的食材不只全有機,還是全天然,意即都是從蔬果和肉類的原貌開始料理,不用現成市售食品,而且70%食材是在地生產。
他所說的全天然食材,是連番茄醬及沙拉用的油醋都由廚工自製,不為貪圖方便或廉價就使用現成品。
以番茄醬為例,農人把番茄從市府農園摘下、送到廚房,廚工從洗番茄、切細粒到熬煮,所有步驟親自動手;部分橄欖油也是從農園裡的橄欖樹採果自榨,雖然產量不多,卻很具象徵性。
當學校放假、食堂不供餐時,廚工會把蔬果冷凍或加工保存,如此一來,即使在農產較少的冬天也有多種蔬果可吃。
慕昂沙圖的成功引來許多好奇,有人質疑,或許因為這個小城規模不大、人口不多,又有足夠土地讓市府闢建農園,才能做到營養午餐100%有機。
但裴霍勒不同意這個觀點。「我非常相信城市規模大小不是阻礙,這端視政治意志而定」,他說:「如果大都市的市府領導團隊想要改變學校食堂,就一定能做到。」
裴霍勒表示,慕昂沙圖正與幾個10萬人口左右的都市分享經驗,有機會證明規模更大的城市也可能成功。
「況且,大城市比我們這樣的小地方更有能力籌措資金,沒道理不成功。至於生產面,拿巴黎這樣缺乏農地的都市來說,也可以在方圓150公里範圍內找到農人、或與有農地的市鎮合作,替學校食堂生產有機食材。」
此刻,市府農園一角正在施工,預計明年,永續飲食教育之家(MEAD)建築就會落成,但在此之前,各種計畫和活動早已在進行。
這會是一座結合研究及教育的中心,目的包括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與學界合作研究,發展更有機、更在地的飲食方式,並向民眾推廣健康飲食概念,鼓勵大眾吃更多在地、有機食物,而不必然花更多錢。
慕昂沙圖已經達到營養午餐100%有機,食物浪費量也降到極低,卻仍不打算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