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一群媽媽說過她們班上一個小朋友的故事。
那個小朋友,每次到了快要中午的時候,就開始精神不濟,手托著頭,懶洋洋的。
有一個媽媽一眼就猜了原因,直接問這個小朋友:「是不是沒吃早餐?」
果然,猜對了。
小朋友說,早餐沒吃,空著肚子來學校。
不是一兩次,而是每天都沒吃。
有次放學,真的有一個熱心的媽媽,跑去和那個小朋友的媽媽禮貌的「詢問」為什麼她不幫孩子做早餐。
想當然爾,就算再禮貌的問,那個媽媽也非常不高興。
「唉呀,是我們一直逼問妳家孩子的啦,」其他熱心的媽媽連忙強調:「他說他沒吃早餐,我們就好奇,是不是家裡有什麼特別的狀況?」
沒想到,那個媽媽還真的給了一個答案。
而且那個答案,和大家猜的完全不一樣──
「妳們誤會了!我天天都有準備早餐啊!」那個媽媽說:「是他自己不吃的!」
看那個說話的樣子,那個媽媽實在不像是在說謊。
所以,搞了老半天,是那個孩子,自己難搞,天生挑嘴,不吃早餐囉?
於是,熱心的媽媽們又把目標轉到那個孩子身上,有一天,她們私下探問這個孩子,為什麼他不吃早餐?這樣媽媽很傷心耶。
孩子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這時候,有一個媽媽問了一個問題,顯然這個問題是問對了──
「那,和阿姨說一下,今天媽媽幫你弄的早餐是什麼?」
「唔,一片吐司。」孩子說。
喔?
只有一片吐司?
「冰冰的。」孩子說:「剛從冰箱拿出來。」
什麼?
有沒有加個起司,或抹一層牛油什麼的?
至少再喝個什麼,就算沒有鮮奶,至少泡個阿華田或玉米濃湯什麼的?
「都沒有,就再加一杯白開水。」孩子的回答,就像他今天的早餐一樣,這麼簡單俐落。
所以今天的早餐,就是一片剛從冰箱拿出來的冰吐司,和一杯水。
昨天的早餐,是幾片喜餅,和一杯水。
前天則是前一晚大人吃剩的滷味,還是再加一杯水。
以上的東西,我是可以吃的,但那個孩子,顯然不愛吃以上這些東西。
我又想起了那個媽媽,那天在校門口外面「理直氣壯」的講話的樣子。
「我天天都準備早餐啊!是小朋友自己不吃的!」
突然覺得好心痛。
如果要訓練孩子,也要先讓孩子有了「營養」,無論是怎樣準備的早餐,只要小朋友不愛吃,大人也要做些調整,讓小朋友至少可以「入口」,尤其這個小朋友容易到了早上10點就「沒電了」,他比別的孩子都需要吃下去一份早餐。
而大人,竟然隨隨便便把問題推到「孩子自己不吃」,最後受害的還是孩子。小朋友不懂事,還真的以為是他自己的錯,默默接受了他的命運。
這種行為,真是一種比「不做」更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做了,是你自己不要的!」
職場上的同事間,團隊合作的時候,也碰到這樣的人──
我負責做簡報,我做完了,你覺得它不夠,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
我已經回信給客戶,你覺得我回得不好,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
我已經做完「我的份」,大家覺得不好,是你們大家都有毛病,不是我有毛病。
這樣的心態,甚至也是一些惡劣廠商,在別人人生遭逢變故無法再購買時,依然堅持收費,只因為「我已經做了,是你自己不要的」。
聰明的大人,看到這種人,一定要勇敢站出來,告訴當事人,把你該做的責任,老老實實的擔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