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電影片名雷同或鬧雙胞屢見不鮮。一個讓兩者混搭在一起的例子,是最近在台灣上映的電影《惡魔島》(Papillon)。這是1973年同名經典的重拍,由當時日正當中的兩大紅星史提夫麥昆與達斯汀霍夫曼合演,導演是以金獎名片《巴頓將軍》(Patton,1970)等作品知名的法蘭克林沙夫納(Franklin J. Schaffner)。沙夫納擅長描繪個性執拗、近乎瘋狂的人物,《惡魔島》也不例外。 Papillon是法文 意指蝴蝶 本片改編自亨利夏利葉(Henri Charrière)的半自傳性小說、描述男主角「巴比龍」要逃出一座海上監獄的故事。Papillon是法文,意指「蝴蝶」(因為男主角胸前有一個蝴蝶刺青)。這部電影當年在香港上映時,把片名音譯成十分帥氣的《巴比龍》。事實上,正確發音比較接近「巴比翁」(用廣東話來唸)。但「翁」會讓人以為說的是老頭子的故事,所以,老「翁」瞬間變飛「龍」!這部電影在台灣上映時則譯為《惡魔島》。 阿卡翠斯島 俗稱The Rock 拜近年來影視文化蓬勃所賜,「惡魔島」一詞在台灣鬧出了雙胞。上述電影Papillon裡的「惡魔島」,是指法屬圭亞那(位於南美洲北部)外海的一個小島Île du Diable(直譯「魔鬼之島」,英文Devil's Island)。從1852至1953年間,它是法國用來流放重刑犯的監獄。無巧不成書,美國舊金山灣也有一座「惡魔島」,而且也是用來關押重刑犯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阿卡翠斯島」(Alcatraz Island),俗稱The Rock。它的「惡魔島」之名是怎麼來的呢? 第一個記錄這個島的是西班牙海軍軍官阿亞拉(Juan de Ayala)。1775年他繪製了舊金山灣的地圖,並且將其中一座小島命名為Isla de Alcatraces,意即「鵜鶘之島」(因為天空有數不清的鵜鶘在飛翔)。後來,該島的英文名字演變成英語的Alcatraz。 一本小冊子 與Devil接上線 阿卡翠斯跟英文「惡魔島」一詞的唯一連結,來自一戰期間美國無政府主義者葛洛瑟(Philip Grosser)所寫的一本著作:《山姆大叔的惡魔島》(Uncle Sam's Devil's Island)。他因為拒絕徵召從軍,被關進當時還是軍事監獄的阿卡翠斯島,並且寫下這本32頁、描述獄中點滴的小冊子。這也是最早曝光阿卡翠斯黑暗內幕的著作之一。 有關阿卡翠斯的著名電影,包括畢蘭卡斯特主演的《終身犯》(Birdman of Alcatraz,1962)、克林伊斯威特主演的《逃出亞卡拉》(Escape from Alcatraz,1979)、以及《絕地任務》(The Rock,1996)等。 Devil's Island 多指南美那個島 今天英語世界裡Devil's Island一詞絕大多數時候仍是指前述法屬圭亞那的「惡魔島」,用來指涉阿卡翠斯的情形十分罕見,大家還是稱它Alcatraz,或是The Rock。但在台灣,由於之前媒體、網路和電影資訊普遍把阿卡翠斯譯為「惡魔島」,讓「惡魔島」在這裡鬧出了雙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