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於上周六(1月18日)正式宣布,哈利王子(Prince Harry)與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將停用王室頭銜,並放棄國家資助,兼歸還溫莎堡住所的裝修費。過去兩周,英國上下就著這場「分家」戲碼議論紛紛,有人認為要自由就要交出銜頭;亦有人抱怨英國小報「逼走」他們,社會上種族歧視問題根深柢固,根本容不下梅根這位「黑人」王妃。在大西洋對岸,不少美加民眾對哈利夫婦的決定表示歡迎,支持他們遠離「保守、封建」的英國王室。不少美國主流自由派媒體的評論都集中於英國社會種族歧視的問題,但這論調惹來英國傳媒反擊,在國內引起多場激烈辯論。
除了關於種族主義的疑問,事件亦突顯兩地民眾對個人主義、君主制截然不同的看法。這引伸到一道疑問:英國王室要在全球維持其影響力,在保留傳統與革新之間該如何取捨?
哈利王子與妻子梅根自宣布決定遠赴美加生活,英國民眾與美加民眾有不同取態,雙方的看法、衍生出的辯論都突顯了兩地的文化差異。在美國及加拿大,不少網民歡迎哈利一家三口欲遷往北美定居,讚揚他們的決定「果敢」,認為他們擺脫王室枷鎖、追求自己人生並無做錯。
針對種族主義的詰問
外界普遍認為,是英國小報的負面報道「逼走」兩口子,梅根的黑人血統是其因。的確,翻閱過去兩年有關這位王室媳婦的頭條報道,當中不乏「歧視」意味,例如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挖出梅根的族譜,寫道:「真正的階級向上流動!一百五十年來,梅根的家族如何從棉花田奴隸變為王室成員。」
英國不少白人名嘴也「借題發揮」。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胞妹Rachel Johnson曾在文章形容梅根擁有「異國基因」(exotic DNA);哈利兒子阿奇(Archie)出生後,英國廣播公司(BBC)主持Danny Baker在Twitter上載一對男女拖著一隻猩猩的照片,寫道:「王室寶寶出院了。」 Baker事後遭BBC開除。
在哈利夫婦投下震撼消息後,美國媒體的報道或評論紛紛把矛頭指向英國根深柢固的種族歧視問題。美國新聞記者兼作家協會前主席Minda Zetlin表示:「英國人還沉溺於舊有的思維—自己比地球上其他人高尚。」
英國非裔作家兼傳理系教授Afua Hirsch於1月9日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英國黑人知道為何梅根想離開》(Black Britons Know Why Meghan Markle Wants Out)的評論文章,直指哈利夫婦決定離英生活是因為種族歧視。Hirsch指出,除了英媒對梅根頻頻作出苛刻批評外,英國社會階級觀念仍深受種族影響,「當社會上的有色人種,尤其是黑人攀上社會較高位置或擁有成就時,就會被告知『要感恩』或『不滿意就離開』。」
Hirsch又指,「眼前的英國擁有一位屢爆出種族歧視言論的首相、充斥本土民族主義的脫歐進程、排斥移民的風氣,而且對帝國的懷緬,令我們這些英國黑人都萌生了離國的念頭。」她認為,哈利里夫婦選擇離開,是對英國建制派的種族歧視說「不」,或是她見過最有意義的王室成員舉措。
英美媒體隔空激辯
面對美國傳媒、大眾,以至英國本地黑人社群的「歧視指控」,英國傳媒紛紛「自我抗辯」,像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評論員Sherelle Jacobs便撰文反駁Hirsch,指她只引述了一小撮尖酸刻薄的報道,但對傳媒由哈利與梅根定婚到大婚當日的讚美、奉承卻隻字不提,亦沒有提及哈利夫婦經常搭私人飛機、在溫布頓球賽上阻止公眾拍照等行為。
英國名嘴Piers Morgan甚至與Hirsch在晨早清談節目上激辯。Morgan的主要反駁理由是,媒體批評梅根是因為她的行徑,而非出於其種族,「何況英國媒體以往對於卡米拉、戴安娜、莎拉的惡意批評,來得比梅根多十倍」,他又指,如今英國傳媒已再沒有狗仔隊式的偷拍及滋擾行為。
不論你認同哪一方的理據,無可否認,英國社會一定程度上存在種族歧視、階級觀念的問題,網民對於梅根發表含歧視成份的攻擊是千真萬確的事。值得留意的是,英國報業□以白人及男人主導、精英主義的風氣,可能也無形地影響著媒體關於種族議題的報道。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2016年一項調查顯示,英國傳媒從業員有94%是白人,84%持有大學學位,55%是男性。英國記者之中,只有0.4%是穆斯林,黑人更只有0.2%(英國人口中,穆斯林及黑人佔比分別為5%及3%)。
美國社會對於種族議題上的「政治正確」同樣值得留意。2019年,全球五大選美賽事—世界小姐、環球小姐、美利堅小姐、美國小姐、美國妙齡小姐都「不約而同」地由黑人佳麗奪冠。上述五個選美活動中,除了世界小姐之外,其餘四個都由美國主辦。此外,美國多份主流大報都屬左派,其報道亦體現出種族「政治正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左派新聞網站VOX、CNN過去幾日均有發表報道或評論文章,標題直指梅根受到種族歧視。
兩國主流文化差異
大西洋兩岸除了在「梅根是否受種族歧視」的問題上激辯,哈利伉儷出走的決定,亦帶出了不少有趣的英美主流文化差異。
梅根擁多元種族背景、演藝事業出色、財政獨立、熱心公益,可謂是美國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亦走著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Michelle Obama)、美國網球一姐莎蓮娜威廉斯(Serena Williams)般的新時代女性路線,主張平等、女權等理念,受到不少左派人士喜愛。
然而,在英國人眼中,與高貴、得體的「乖新抱」劍橋公爵夫人凱特(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相比,「走佬」梅根自然被視為搞破壞的「壞新抱」。有美國網民因而為梅根打抱不平,羅列她在嫁入王室前的「個人成就」(personal achievements):擁有雙學士學位、曾在美國駐阿根廷大使館實習、為時裝品牌設計兩個系列的服飾、出演過23部電視劇及8部電影、在聯合國女性峰會發表演說、曾到非洲及印度等地進行人權工作……相反,凱特只持有美術史碩士學位,以及曾替家族小生意做買手。
梅根的行事作風亦極具「美式」個人主義精神,迥異於英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與王室的價值觀相佐。不少英國民眾在哈利、梅根宣布「引退」後最常說的其中一句批評是「You can'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意即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意指兩人既欲保留王室銜頭、公帑墊支保養的房地產和保安開支,卻又想要自由與個人私隱。
英國右派新聞網站Spiked Online評論員Brendan O'Neill於1月9日的文章便寫道:「這基本上揭示了現代的自戀文化與英國王室傳統上的義務、忠誠與放下自我(self-negation)等價值互不相容。像梅根這種娛樂圈出身的人,把自己視作正當善良的化身,只愛宣揚自己的環保美德,推銷『政治正確』的價值觀,英國王室的生活永遠不會適合她。」
英王室是軟實力品牌
這也反映了英國一個主流價值觀是「有特權,就有義務」。對於英國人而言,王室之所以在現代社會仍然享有特權,是因為他們有責任面對公眾。現代英國王室的營運方式就好比一間公關公司,經營著英國王室這個品牌,推廣英國文化軟實力。如今,歐洲眾多王室式微,德國、法國雖然仍保有最奢華的王室宮殿供遊客參觀,卻不像英國的白金漢宮般每天有大量遊客等著看皇家衛兵交接,每年的閱兵儀式(Trooping the Colour)更會有大量英國人親臨捧場,反映了英國王室成功把昔日的帝國餘威改造成一種魅力。
英國王室作為一種「活文化」,其家族成員及傳統是最大賣點,作為深受喜愛的家族成員,哈利與梅根就是英國王室的「重要資產」,因此二人宣布要遷離英國,英國傳媒紛紛估算「Megxit」(揶揄哈利梅根離開,好比英國脫歐(Brexit)會為英國經濟造成多少損失。
英女王作為這個全球最著名家族的「事頭婆」,在保留傳統與開放革新之間需巧妙地取得平衡。英女王順應哈利和梅根意願,讓他們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同時不容二人保留皇族身份,或許是迫於無奈,但也是王室對外展示開明的明智之舉。
英女王順應哈利夫婦意願,讓他們選擇生活方式,不失為展示王室開明的做法。哈利與梅根一家三口「離家出走」赴北美定居,引起兩地一場文化爭論。
延伸閱讀:
20年今非昔比□中美第二階段如何談?
哈里梅根出走鬧劇 英國「極右」小報王室恩怨難解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