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毀了減塑


英文單字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TOEIC Power多益單字報】教你從字首、字根和字尾學起,輕鬆背單字。 【哈佛商業評論電子報】包含領導、創新、策略、管理等四大領域精彩內容。歡迎訂閱,與世界一流的管理接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東寫西讀
本期索引
2020/10/27 第37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粉絲專頁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本期索引
 
小編微手記
誰過萬聖節?
不少學校都有萬聖節活動。圖/本報資料照片
不知從何時開始,台灣的學校熱衷於過萬聖節。日前台南市立第四幼兒園在臉書貼出「我們不過萬聖節」,列舉6個理由,結果贏來眾多稱讚。

幼兒園園長顏嘉辰說,他3年前接任園長後就沒有辦過萬聖節活動,因新生家長會詢問,所以將理由在臉書公布。

第四幼兒園有8個分園,全都不辦萬聖節活動,理由包括校方沒有教英語、糖果對身體不好、不給糖就搗蛋與禮貌教育衝突、孩童裝扮太興奮易受傷、沒必要過外國鬼節,以及聖誕節感恩氣氛比較適合幼兒園等。

顏嘉辰指出,萬聖節活動氣氛也許會很歡樂,「但背後的文化脈絡實在太薄弱。」

不少家長留言表示支持園方作法,因為家中小孩曾被嚇到「罵罵號」還要收驚,或大人為張羅服裝道具壓力很大等。

好讀本周五問:
1.你參加過萬聖節活動嗎?何時?
2.你怎麼看萬聖節?
3.在眾多節日中,那一個你覺得最有意義?
4.若要取消一個節日,你會選哪一個?為什麼?
5.有沒有那件事值得為它設立一個紀念日?

圖擊隊截稿時間改囉!10月29日/周四中午12:00截稿,獲刊登者贈小禮一份,另選特別獎,神祕禮相贈,本期禮物於12月初寄送。投稿由此去

 
閱讀知天下
疫情,毀了減塑
文╱陳韻涵
墨西哥一間超市,用塑膠膜隔開顧客與收銀員。圖/法新社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塑膠製造、化石燃料與回收產業,在全球對原油需求銳減之際,大型石油公司投資數千億元製造新式塑料(new plastic),投資數額遠超過該產業處理舊式回收塑膠廢棄物的預算。

改變ヾ 拋棄式塑膠需求激增

疫情讓全球各地對於拋棄式塑膠用品的需求激增,從防護面具、防護衣、手套、外帶食物容器,以及網購的泡泡紙填充材料及塑膠等包裝材料,大多數塑膠製品無法回收,廢棄塑料暴增。

改變ゝ 全球回收業務節節敗退

塑料製品爆量也點燃回收塑膠和新塑膠的價格戰,但全球回收業者卻處於節節敗退的劣勢。歐洲回收業者的業務萎縮幅度逾20%、亞洲部分地區腰斬,美國部份企業則為60%。美國回收業者詹森說,「疫情加速這波海嘯。」

《科學》期刊一篇研究顯示,1950年起,全球已製造63億噸塑膠廢棄物,其中91%沒有回收,主因是難以回收且許多回收業者長期仰賴政府協助。香港回收企業「卜高通美」董事總經理黃楚祺說:「我看到許多人的掙扎,他們看不見一絲希望。」

幾乎每一片塑膠的「生命」都始於化石燃料,但受疫情拖累,經濟發展減緩,不僅衝擊原油需求也壓低新式塑膠的價格。新式塑膠被業界稱為「原生塑膠」(virgin plastic)或原生塑料(virgin materials),其價格是最常見的「再生塑膠」(recycled plastic,指塑料回收再製成的塑膠)的一半。

改變ゞ 再生塑膠製造成本增加

寶特瓶是最普遍的「再生塑膠」,但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來,寶特瓶的製造成本也隨之增加。英國「獨立商品情報服務」市場分析師表示,再生塑膠的製造成本,比原生塑膠高83%到93%。

改變々 多國減塑政策毀於一旦

疫情毀了多國政治人物對一次性塑膠廢棄物宣戰的努力,在疫情之前,歐盟原計畫明年起禁止拋棄式塑膠用品,美國參議院則考慮禁止單次使用塑膠且可能立法訂定回收目標。

大多數的塑膠無法降解,且製造過程排放的溫室氣體成為氣候變遷的元凶之一。「世界經濟論壇」與飲料產業共同研究指出,製造4支塑膠瓶排放的溫室氣體,相當於一輛車行駛1.6公里的排放量。美國聯邦氣候委員會副主席戴爾根據去年一項研究表示,美國燒掉的塑膠,比回收的量還多6倍。

新冠肺炎的防疫和檢測需求,造就了塑膠垃圾不減反增的趨勢。倫敦能源智庫「碳追蹤者」9月研究顯示,石油與天然氣產業計畫在未來5年投資約4000億美元興建製造「原生塑膠」原料的工廠。

油氣產業的策略反映了電動車逐漸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既有的燃油能源效率改善,均降低了市場對原油的需求,產業希望透過發展原生塑膠,確保石油與天然氣未來的需求及成長。此外,亞洲等地新興中產階級數以百萬計消費者的需求,也成為原生塑膠發展的動力。東南亞地區盛行以小包分裝的方式販售民生用品,藉此減輕部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美國市值最高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發言人莎拉.諾丁說:「未來幾十年,人口與收入增加,預料會有更大的塑膠需求,塑膠安全、方便,改善人們的生活水準。」

大多數企業關切塑膠廢棄物並表示願意努力協助減量,許多油氣業者透過加入「終結塑膠廢棄物聯盟」(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來為減塑盡心力,該聯盟擬於未來5年投入15億美元減塑。《路透》調查顯示,「終結塑膠廢棄物聯盟」的47名會員中,大部分屬於塑膠產業,去年總年收益達2.5兆美元,其他會員則為製造消費性產品的企業。整體而言,該聯盟和《路透》調查的12間企業未來5年投入的減塑預算不到20億美元,這只是他們龐大收益的冰山一角。

擁有185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Impax Asset Management」永續主任麗莎.博瓦爾說:「廢棄物處理和回收基礎建設較不完善的國家,往往會有更大量的塑膠廢棄物,我們形同被塑膠淹沒。」

看問題
防疫利器 保護人類 害了生物

口罩已成為人們離開家的必要裝備,但口罩由不織布、聚丙烯塑料、鼻根金屬絲和鬆緊帶或綁帶組成,難以妥善回收。同樣由塑料組成的還有防護面罩、防護衣和乳膠或塑膠手套,同樣是難以自然降解的物質。人們未妥善處理的防疫用品可能流落大自然及海洋,造成動物誤食或纏繞受困,甚至死亡。

中國大陸第三方數據機構「艾媒諮詢」調查,中方今年的口罩製造量將逾一千億個。美國顧問機構「弗若斯特和沙利文」調查顯示,美國在疫情高峰期,兩個月內的醫療廢棄物總量即為過去一年的總量。

各國環保團體敲響警鐘,歐洲潛水員隆巴德創辦的非營利潔淨海洋組織「Opération Mer Propre」是最早發現這波汙染的團體。該團體透過臉書持續更新疫情對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盼人們從自身做起,別讓口罩等防疫用品保護了人類,卻害慘了其他生物。

除了歐洲之外,「亞洲海洋」組織也發現許多海灘上散落著防疫廢棄物的照片。全球各地在9月底的世界清潔地球日分別舉辦活動,不同於往年,志工們此次撿到巨量口罩。

防疫廢棄物可能遭大型掠食動物當作水母等食物,讓牠們生病,嚴重可能致死。口罩的鬆緊帶或綁帶也可能纏繞生物,讓動物們窒息或無法進食。此外,塑料防疫用品在分解時會形成塑膠微粒,可能滲入地下水層而被其他生物喝下肚;若海魚誤食這些塑膠微粒,之後成為你我餐盤上的海鮮,人類最終還是可能「自食惡果」。

法國議員寶格表示,「個人防護用品需要450年才能分解,這些廢棄物對地球的長期危害,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環保定時炸彈』。」

 
話題補給站
媒體識讀—媒體與社會運動
文╱管中祥
聲援台南鐵路地下化拆遷戶的學生台南火車站抗議,被警方與工作人員包圍攔阻。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爭議歷經8年抗爭,日前因為政府強行拆除最後兩戶再度引發關注。台灣媒體對社會運動的報導大多偏向衝突,一如以往,此次拆遷事件仍有不少媒體強調民眾與警方的對立,對於引起爭議的徵收制則較少著墨。

社會運動該怎麼報導?不同的專業價值及媒體定位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秉持傳統「客觀中立」價值的媒體認為,報導社會運動就跟一般新聞一樣,媒體應站在中立立場,讓政府及民眾雙方平等發言即可。不過,這樣的觀點則引起不同看法,有些媒體工作者認為,政府或財團擁有較多的資源透過廣告或者公關行銷建立形象,甚至動員網軍攻擊社會運動者,相反的,社會運動者大多為弱勢民眾,資源較少,而媒體職責之一在於為弱勢發聲,因此,應該讓這些被忽略的意見能被看到、被討論。

要呈現事件的前因後果

但不論是什麼樣的報導立場,記者除了盡可能地不要涉入事件本身,較能看清事件本質外,社會運動的報導亦要呈現事件的前因後果,不要將議題簡化、片斷化,或將抗爭者刻板化、汙名化,更重要的是,媒體報導不該只著重相關當事人的衝突與對立,相反的,要探討社會抗爭背後的制度與政策問題,才有機會促進社會進步。

要探討背後的制度政策

對許多人來說,社會運動者大多是「來亂的」,會破壞社會既有秩序,但不論你認同或討厭他們,也許可以先聽聽他們的想法,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問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例如,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的爭議,除了涉及到被拆遷戶的抗爭與城市發展的願景,更曝露出現行的都市計畫及徵收制度缺少公民參與與同意的過程,大多數人都是在房子被拆除前才知道自己的命運,而此種制度上的缺失可能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底層聲音需被聽見關注

事實上,社會運動往往是社會能否進步的動力之一,社會發展過程中,難以照顧到所有人的需要,但卻總是以社會進步、公共利益之名,犧牲了部分民眾的權益,被犧牲的,有時還是社會底層的弱勢者,他們的聲音更需要被聽到、被關注,如果媒體願意呈現他們的觀點,政府就有機會發現政策的不足之處。

也有部分的社會運動者提出了未來的想像與願景,例如,30年前就有人提醒核電對社會造成的災難,要用綠能取代核能;也有人提出友善農業,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確保民眾飲食安全;更有人主張同婚應該合法,保障不同性取向者的婚姻權利。

這些觀點在當時被認為有礙社會進步或破壞傳統價值,但30年前不受重視的主張,近年來卻逐步被民眾接受,甚至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

社會運動主張需受檢驗

當然,社會運動的主張必須受到檢驗,但也是讓我們能藉此論辯與檢視政策的機會,透過討論社會運動的主張,不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歷程,也是社會能否反思與進步的動力。

強調衝突限制議題視角

可惜的是,許多媒體大多忽視對社會運動的報導或僅強調衝突面向,不但限制了我們觀看議題的視角,也造成民眾對社會運動的誤解或厭惡,更難透過社會爭議事件了解底層民眾的遭遇,藉此檢視政策的疏漏。相反的,若能好好呈現對立兩造的完整訴求,深刻探討現有制度問題,反而能呈現社會運動的正面意義。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想看更多好文可上聯合學苑

 
作文小錦囊
聯合報寫作教室—巧婦無米難為炊:「選米」的原則
文╱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柯惠馨
煮飯需要食材,否則廚師技術再精湛仍無能為力;寫作也是,豐富材料與適當選材都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關鍵。究竟什麼素材符合文章主旨?我們可以依循幾個方向討論:(一)材料具備針對性(二)主題從日常提煉(三)由小見大的省思。

「材料具備針對性」指的是選取主題除了符合文章意涵外,重要的是必須有針對性,就是必須謹守「讓人一眼就能提起共鳴」的感受,才能快速而巧妙的令讀者感同身受。例如〈舊照片〉,如果想寫與阿嬤的情感,可以提煉出針對性材料有:「阿嬤抱孫」、「嬰兒倚杆站立,阿嬤前方微笑」、「阿嬤餵飯」、「阿嬤牽著手」… …。這些材料著重在「阿嬤疼愛孫兒」主軸上,針對性十足,往往能夠勾引出讀者的共通經驗,進而達到與作者共鳴的境地。

其次,「主題從日常提煉」說明只要選擇熟悉的題材,就能夠寫得細膩動人,即使不能篇篇佳作,但至少可以令讀者感受到誠意。生活中有許多可貴的經驗,鮮少人知道它的價值,因為這些可貴的經驗看起來通常平凡無奇,諸如陪媽媽去市場、上學途中、每日的晚餐,甚至是一張張看起來姿勢相同的舊照片,都自有令人動容的地方。因此,得心應手的文章並不在於奇特的取材,反而是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披沙揀金的人才容易完成佳作。

延續上述兩點,最末我們提到「由小見大的省思」,指的是主題雖然平凡,但卻必須賦予它神聖任務,即是透過對人事物的細微描寫,挖掘背後涵義,又稱「由小見大」,或是又叫「小故事大道理」。

例如:透過父親在廚房張羅晚餐的背影,細膩描寫彎駝背脊、蒼白鬢髮、蹣跚步伐… …對比父親住院後空蕩廚房的濕氣,理解到「有父親的背影才是家」。

選材以此三者為原則,能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具備針對性的文章,並藉由鋪滿細節的文章,勾勒出屬於作者的感思,甚至讀者的共鳴。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精選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集結出版,選購電子書還可享66折優惠。

 
活動報馬仔
樂學盃徵文賽 等你分享線上學習心得喔~~
今年,新冠肺炎改變了全球的教育生態,不論是線上學習、線上開會、線上看展等軟體與平台,如雨後春筍的冒出來,原以為必須要「本人到現場」才能做的事情,突然被網路取而代之。

對於「線上化學習」,你體驗過了嗎?還是觀望中呢?你喜歡這種不出門就能上課的便利嗎?還是習慣老師在你面前授課的臨場感?

樂學網、《好讀》周報今年再度攜手舉辦「樂學盃議題寫作比賽」,就是以「線上學習疫外夯」為主題,邀請大家從「線上展覽、數位學習經驗與數位學習衝擊」三個題目中擇一論述。

本屆樂學盃徵文至2020年11月30日截止,12月20日於聯合報教育服務官網「聯合學苑」(udncollege.udn.com)公布得獎名單。投稿詳情可至樂學盃官網 查詢。

小編偷偷說,線上投稿還能加抽獎喔~~~

 
訊息公告
牙膏原來有這麼多妙用!
牙膏是我們所有人每天都在用的東西。但是你知道它的作用不只是清潔牙齒而已嗎?有被蚊子叮過覺得癢嗎?試試看在叮咬的地方塗上一點牙膏。

「走多不如走好」掌握四重點五百步立即有六倍效果!
日本復健醫療先鋒醫師安保雅博、中山恭秀,近30年來診斷超過10萬人的結論─每天好好走路,老後就不會臥床不起!正確走路是預防腦中風、失智症、骨折,強健血管、肌肉、骨骼最有效的日常運動!
 
 
聯合報系教育事業部
│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 │ 電話:02-86925588 │ 傳真:02-86433968│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