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故事〉腫瘤就在我眼前內視鏡檢查的震撼教育 4年前,張先生還是忙碌的兩岸飛人,一次在中國出差時腹痛,因為對當地的醫師沒信心,整整痛了 4天,忍到回台灣,家庭醫師原本認為是腸躁症,連續用藥 2、 3個月後,醫師建議 45歲的張先生,該做個內視鏡檢查。 檢查時,醫師就說看起來狀況不太好,主動說當天下午就有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醫師門診,而全程盯著螢幕的張先生,心裡也有底,「看到自己潰爛的腫瘤,那種畫面太震撼了。」事後的報告,果然也證實是第 3期直腸癌。 後來回想,張先生覺得其實早有跡象,在那次長達4天腹痛之前,他的排便習慣就不好,偶有便血卻不以為意,以為是在中國飲食不習慣,吃不好,工作壓力又大,才會痔瘡出血;現在看來,他覺得腫瘤也許已經在體內拖了 1、 2年。 「我覺得不能再拖下去,而且不想冒險,一定要用最好、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內視鏡畫面印象深植腦海的張先生,在聽醫師介紹各種微創手術方式後,自己也搜集一些資料,他不在意外觀傷口大小,但在意安全性,很自然的選擇了最進步的機械手臂手術。 治療前,張先生先接受放、化療讓腫瘤縮小,幸運的是,他完全沒有不良反應,休息1個月後,再以機械手臂手術切除病灶,剛好在可以保留肛門的邊緣。 現在排便狀況蠻正常,只是對食物更敏感,吃到比較不乾淨的,或是暴飲暴食,很快就想排便,「身體會自動提醒我,吃得不對了!」張先生不只注意飲食,也和公司協調改變工作型態,不再當兩岸飛人,畢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 活得健康,也要活得好 過去只看腫瘤與肛門距離來決定是否保留肛門,這樣的思考不夠周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表示,現在的觀念是,如果病人肛門外擴約肌未受癌細胞侵襲,當然有權利保留,也就有機會保留肛門,雖然術後功能未必完美如常,至少有一個機會。 「當然,前提是不能為了肛門害了性命。」魏柏立說,張先生是個特別的例子,治療後解便狀況復元理想。統計顯示,中低位直腸癌經過術前放、化療再手術,如果不做保護性人工肛門(防止吻合處滲漏,待 2、 3個月後再將腸道接回去),有 10%的機率會發生漏便,該如何選擇,取決於醫師與病人的態度,需要雙方充分討論後決定。 魏柏立遇過不少病人因為排斥人工肛門,即使是暫時的保護性人工肛門也不願意,四處「逛醫院」尋找願意幫忙保留肛門的醫師,「醫師當然願意幫助病人,但病人也要有心理準備,共同面對可能的風險。」 2004年腹腔鏡開始應用在大腸癌,直腸癌則直到2012、2013年才開始有研究證實也能用腹腔鏡手術,甚至發現,在低位直腸癌的擴清率比傳統手術更好,而機械手臂手術能處理比腹腔鏡更低位的直腸癌,更能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 針對中低位直腸癌,魏柏立獨創經肛門進入的「無痕式」機械手臂手術,藉由特別設計的套管,灌入CO2讓直腸膨脹,再置入機械手臂手術器械,此項手術不但肚皮不留痕跡,對肛門沒有傷害,也能保留直腸肌,不會有一般中低位直腸癌手術後病人常常一天要上廁所 10幾次的症狀。 〈個案故事〉便血不等於痔瘡 常年有便秘、痔瘡困擾的呂小姐,一直有用口服軟便劑的習慣。去年12月又發現排便出血,「我想是痔瘡」呂小姐心中如此想著。於是前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的門診就醫。經過使用醫師處方的外用軟膏後,間歇性血便狀況依舊持續,呂小姐再回診時,醫師建議做大腸鏡,這才發現原來是腫瘤作崇。 「從痔瘡變成癌症,我很震驚,就想說要用最好的治療。」 60歲出頭但聲音中氣十足的呂小姐,給人直爽的感覺,遇到癌症也很快回復情緒,一心只想趕快解決問題。 聽醫師詳細介紹各種微創手術方式,呂小姐直覺就想選擇機械手臂手術,「我之前在醫院有看過機械手臂手術的衛教影片,當時蠻認真看,想說也許以後用得上,結果還真用上了。」呂小姐說,看到影片中醫師是坐著動手術,而且有一整個團隊在執行,感覺機械手臂是微創手術中的「進階版」,對病人傷害最小,感覺更有安全感。 「我2月10日住院,14日就出院,回家過年囉!」呂小姐笑著說,術後復元很快,雖然解便次數增加,但因為醫師和個管師事前都有特別提醒,有心理準備倒也還好,「雖然一吃東西很快就想排便,但我還是有外出,只要事先安排好路程,不要影響到同伴就好。」 呂小姐樂觀的說,現在症狀已經有改善,應該會越來越好,而且她本來以為會是一直拉肚子,但其實排便還算正常,只是次數增加,對於以前常常便秘、造成痔瘡的她來說,不再便秘其實也不錯。 克服骨盆腔手術困難的利器 「門診時聽到呂小姐主訴解血便,考慮到她已經年過60,是大腸直腸癌的好發年齡,便安排大腸鏡檢查。」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表示,一旦排便出血,大部分都會覺得是痔瘡,而門診檢查時也發現呂小姐確實有痔瘡,但仍然要提高警覺,臨床上很多誤以為是痔瘡,又害怕做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因此錯失提早發現腸癌的機會。而呂小姐則很幸運的透過檢查,發現了早期直腸癌。 在外科走向微創手術時代,機械手臂手術是其中的選擇之一,而應用在大腸直腸時,柯道維認為,尤其以位於骨盆腔的病灶,例如直腸以及直腸乙狀結腸的交接處,最適合選擇機械手臂手術。 「骨盆腔受到空間限制,有難以深入的死角,而又有複雜的神經、血管及淋巴分布。」柯道維表示,機械手臂具有動作靈活、穩定性高、能提供清楚的3D影像等特點,可協助醫師精準的執行切除、剝離、縫合,而且保留不該受損的神經、血管,相較於其他微創手術,這是機械手臂手術最大的優勢。而呂小姐不但病灶位於骨盆腔,同時她本身骨盆腔狹窄,更適合選擇機械手臂手術。 柯達維也強調,微創手術發展至今已越來越成熟,民眾也略有所知,好處是醫病溝通更容易,但有時也會遇到不管病情是否適合,一到門診就指名要動機械手臂手術,就像葉克膜一度被當成「神器」,彷佛什麼問題都能解決,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以癌症為例,腫瘤位置、大小、侵犯程度 ……等因素都要考慮。」柯道維提醒民眾,術前和醫師充分溝通,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91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