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銀賣紐約不良債權 生變


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TAIPEI英文季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0/10/05 第496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彰銀賣紐約不良債權 生變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彰化銀行(2801)擬與華南銀行共同出售放款紐約飯店不良債權計畫生波。華銀不願打折出售不良債權,希望朝直接拍賣擔保品、賣掉飯店建物不動產抵債的模式,導致不良債權買方縮手,不願只買彰銀持有的一半債權,彰銀緊急增加提存並指示紐約分行協商提高出價,希望華銀有機會回心轉意。

華銀拋出不配合彰銀共同出售該筆不良債權的變化球,讓已經提到董事會通過出售案的彰銀,感到相當意外,因為三商銀長期以來互動密切,且為了如何處理這筆聯貸壞帳,雙邊高層事前還曾經溝通,不料華銀最終卻不贊同彰銀的提議,打亂不良債權出售計畫,這也迫使彰銀趕在9月底決議再增提該筆放款備抵呆帳,從原本提存10%拉高到提存超過兩成,提存增加將侵蝕彰銀9月盈餘表現。

該案是由彰銀與華銀兩家銀行的紐約分行合作,共同對位在紐約市中心時代廣場附近的飯店Waterscape Resort放款,貸款本金6,300萬元,以彰銀為主、華銀參貸、合計僅兩家銀行參與的club deal型態聯貸。

Waterscape Resort的立地條件良好,但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飯店停業,因此無力償付、發生呆帳,華銀已經將放款全部提足備抵呆帳,彰銀則是先提存10%,9月底再增提至兩成多。

由於這筆聯貸有不動產做十足擔保,因此發生壞帳後,有當地的資產管理公司(AMC)相關機構,向彰銀表達有意承接全部不良債權,銀行回收比例可在八成以上,因此彰銀與華銀溝通後,先行在董事會通過出售不良債權,但華銀內部評估後,卻沒有通過。

華銀高層主管表示,該行決定不賣不良債權,要等法拍擔保品也就是飯店建物再說,認為這樣做會更有機會拿回全部放款,不必在疫情影響的現在,打折賣債權承受損失,且處分不動產百分百確保債權,已經提存的損失屆時也可全數回沖利益。

彰銀高層主管對此表示,收到華銀意見後,已經請紐約分行與AMC協商提高收購價,希望盡量減少損失,說服華銀同意一起行動,這樣可以早些停損拿回本金,並有利兼顧資產品質。

 
美飯店聯貸案債權 彰銀、華銀喬不攏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彰銀和華銀共同承作紐約飯店club deal聯貸案,原本合作無間,卻在發生呆帳後,對如何確保債權上出現歧異,彰銀想賣債權,華銀則想直接賣物權,兩種方式都可幫助銀行回收呆帳,關鍵在回收比率與時效的評估,造成兩銀行不同選擇。

銀行主管指出,買賣債權和物權的不同,是債權得標人或收購人在買下債權後,必須自行採取處分擔保品等行動追討債款,再從中取利;如果是由法院直接拍賣擔保品物權,那麼得標者就可直接取得該擔保品物權,成為擔保品所有人,此人若要再轉賣擔保品獲利,與債權人無關,債權人須經法院將擔保品拍賣所得資金,依照債權優先順序與比率分配,才拿錢了債。

此外,債權可以各自處理,也就是各家債權銀行可以各賣各的債權,但如果是法拍物權,就一定是整包賣。不過,碰到擔保品是完整的不動產,通常債權分拆出售價格會比較不理想,因為買方拿不到處分完整擔保品的權利,實務上會影響債權買賣成交機會。

資產管理公司(AMC)偏好以低價買進不良債權,然後再處分擔保品或設法催收追債,換得資金高於買進債權的成本,就是AMC獲利,因此AMC買不良債權大多在對折以下,過去國銀大打呆帳時期,不少金融機構轉投資AMC,經常是以兩折上下的行情買下銀行不良債權。

 
國銀授信 美星港列警戒區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海外風險升高,美國、新加坡及香港被列三大警戒區,金管會月底前將約談海外授信逾放比率偏高的銀行,了解海外授信的管理政策及如何加強風險控管,已有四、五家被鎖定,包括金控下大型銀行及非金控的小型銀行。

受疫情影響,國銀海外踩雷案件頻傳,使得海外分行逾放比率節節攀升,可能損失達1,000萬美元以上須向金管會作重大偶發事件通報的授信案件,也明顯倍增,今年以來到9月中為止,通報踩雷件數已有20多件,遠超過去年一整出的十幾件。

官員表示,疫情衝擊企業營運,銀行風險也升高,金管會緊盯銀行經營風險變化,尤其是海外部分,多是企金戶及聯貸案,一有信用風險事件,逾放就會跳出來;對於一些高風險地區、高逾放的銀行,金管會將加強監控。

據了解,最容易踩雷的海外高逾放比區,主要有三地區,包括第一,新加坡。已有不少國銀在新加坡踩雷,值得注的是,新加坡地區的授信不僅逾放比率高,今年上半年國銀在新加坡海外據點還虧損14.2億元,顯示,在當地的授信資產品質不佳。

第二,香港。國銀香港分行據點多,且很多聯貸案在香港籌組,最近當地企業的授信案也傳出踩雷;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使得向來是國銀海外獲利王的香港,今年上半年獲利也罕見地比去年同期衰退26%。

第三,美國。銀行業者表示,當地華人市場多,國銀承作授件案件不少,但這波疫情讓觀光、旅遊等行業受衝擊,國銀也踩到不少雷;今年上半年獲利也比去年同期大幅衰退46%。

官員表示,金管會除緊盯這些海外逾放比率較高的地區外,對於海外授信逾放比率偏高的銀行,也將進行約談。

據了解,已鎖定四、五家銀行預計10月底前約談,這幾家公股銀行及民營銀行各半。

 
敏感時期 金管會也盯國內放款
記者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疫情衝擊經濟,銀行經營風險隨之升高,金管會除約談海外逾放偏高銀行外,也緊盯國內授信資產品質變化,尤其密切注意第一類正常放款比重下降情況。

疫情爆發以來,銀行肩負紓困、振興貸款任務,但因疫情衝擊企業營運,使得銀行授信風險也跟著增加。

根據金管會的資料,到9月28日止,銀行辦理紓困貸款金額已經高達2.2兆元,其中銀行自辦企業戶金額更占一半,有1.1兆元。

至於配合各部會紓困貸款的金額則有8,614億元,其次是銀行自辦的個人紓困貸款則達2,324億元。

知情官員表示,配合各部會紓困貸款,都有高成數的信用保證,對銀行來說,風險相對低。

至於銀行自辦的紓困貸款案件,因不見得會有信用保證,風險高低就要看銀行篩選個案的情況了。

官員表示,由於疫情後經濟振興,企業需要銀行紓困,銀行也不能緊縮銀根,因此,對國內授信風險,金管會目前作法是密切注意,尤其是逐期監控第一類正常放款比重下降情況。

銀行放款依債權可收回情況分為五類,包括第一類正常放款、第二類應予注意、第三類可望收回、第四類收回困難及第五類收回無望。

根據金管會資料,今年第2季,第一類放款比重再度下降至98.6%,是2017年第4季以來最低;第二類比重上升至1.17%;第三、第四及第五類比重持平。

顯示大部分減少第一類正常放款,都轉成第二類應予注意放款,國銀放款品質開始出現警訊,金管會將緊盯後續變化。

 
經部訂餘電躉購機制 綠電業者保障更多了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為提供綠電業者保障,資誠會計師蔡亦臺指出,隨著綠電交易開放,業者不僅可以售電給各大企業,同時經濟部也設有餘電躉購機制,得標廠商在未來20年保障期間內,即便曾轉供電力給企業,若認為躉購價格更好,還是可以回到政府收購管道。

蔡亦臺表示,在綠能發展的路上,過去的躉購制度具有政府補貼性質,用高於平均電價的價格收購綠電,吸引業者投資。

不過因應綠電自由交易的國際趨勢,2017年完成《電業法》修正,開放再生能源可轉售給台電以外的第三方,現在業者有了新的選擇,除了向台電簽約躉購20年,還有機會用更好的價格,將綠電賣給企業。

 
國際財經要聞
川普染疫 衝擊美消費信心
編譯林奕榮/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肺炎的消息傳出後,一些分析師擔心,川普染疫可能侵蝕消費者和企業信心,降低在外消費的意願,從而衝擊餐飲、休閒和旅遊產業。

川普確診消息傳出後,市場認為,華府採取更果斷的行動以遏制疫情的可能性升高,包括新的公衛措施和刺激方案。

分析師也擔心,川普感染新冠肺炎,可能大幅推升疫情遠還沒被控制住的疑慮,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並讓再度採取封鎖和隔離措施,以抑制第二波疫情的聲浪再度出現。

分析師也說,川普的健康議題,可能讓民眾擔心旅行、前往餐館用餐、看電影或搭機的安全性。Ally投資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貝爾表示,若這導致更多美國民眾認為留在家中較安全,餐飲、休閒和旅遊產業將受創。

舉例來說,郵輪業者可能須再延後冬季行程的推出時間;美國日前已延長郵輪業「禁航令」到10月底。航空業也可能陷入更艱困的處境。

Independent Advisor Alliance投資長薩卡瑞利表示:「川普染疫凸顯新冠疫情仍對經濟和金融市場構成威脅,全球經濟和油市所受衝擊將非常巨大。」

雖然消費者也可能決定加強採取安全措施、而非延後出遊計畫,但若消費者持續擔心出遊的安全性,就很難是旅遊類股的利多。

 
不畏疫情 美國房市逆風高飛
丁予嘉經濟日報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美國第2季GDP季減年率達31.7%,寫下逾70年來最大減幅,儘管第3季GDP可能強彈20%至25%,仍舊低於新冠疫情之前水平,整體經濟活動目前僅回復至疫情前的八成左右,但美國房市熱度不減且逆勢成長,為此波經濟復甦超級亮點。美國聯準會低利政策、供給面的房荒、加上疫情改變了居住結構的生活型態,這三大因素是推升美國房市不畏疫情創新高之主因。

美國房市在景氣仍未回復之際顯得一支獨秀,美國房價中位數正式突破30萬美元大關,成屋與新屋銷售創14年新高,分別破600萬與100萬戶。聯準會超低利率政策的這支推手,是推升房價的首要因素,鮑爾宣示2023年底前沒有升息機會,30年期平均房貸利率不僅破3%,創新低的2.9%(如圖),房貸利率位於歷史低點為房市帶來最大的支撐。

引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房市的次貸是當時的罪魁禍首,此次房市動能卻是支撐美國經濟的重要來源,金融海嘯房市是供過於求,新冠肺炎後的房市則發生供不應求。自1995年起美國房地產歷經約十年榮景,房市泡沫引發通膨壓力遽增,使得聯準會採取升息緊縮貨幣政策,美國次級房貸違約風險增高,在信用過度擴張、次貸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連環爆,最終引發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大衰退。

金融海嘯過後的景氣衰退期間美國房市休養生息,整體新屋建設供給大量減少,整體房屋供給量一直處於供應短缺的房荒狀態,雖自2012年後美國房市重啟復甦態勢,至今仍未恢復至金融海嘯前水準,目前成屋庫存月數僅三個月,是2000年以來的低點,加上疫情,實體看屋意願謹慎,新屋更因疫情之故延後開工,均壓縮房市實質供給量。

疫情改變生活型態、防疫措施改變居住型態,從市區遷移郊區,居家生活尋求更大的生活空間、遠距離上班變成習慣與常態,新冠疫情明顯改變美國房市需求結構。美國三大人口族群,包括戰後嬰兒潮、千禧世代與Z世代各個年齡層都在尋找新住所替代方案,第2季住宅自有率達68%為金融海嘯後新高水準,目前的房市推升仍由實質需求所帶動。

此外,美國房市榮景未受疫情重擊,與聯邦政府快速提出2兆元財政刺激法案(the CARES Act),挽救血崩的就業市場,息息相關。聯準會推出無限量QE救市,家庭財富衝擊相較金融海嘯時期輕微許多,且銀行體系在金融海嘯後金融監管法規更為嚴格與穩健,都為房貸違約與家庭破產風險大為降低。

聯準會已聲明容許一段期間內平均通膨超過2%的平均通膨目標,美國房價的持續上漲實已推升房市的泡沫風險,金融資產的通貨膨脹風險是現在進行式。但另一方面,房屋的租金又維持著相當溫和且平穩的結構,也使得整體物價水準仍相當平穩,亮眼的房市並未帶來通膨壓力,美國房市的榮景是否持續,仍有賴未來就業市場的回復能力與低利政策的持續性。(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美投資人 布局拜登概念股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分析師指出,全球金融市場的本周走勢仍將受到美國總統川普的新冠肺炎病情左右,且市場預期川普連任機率降低,投資人也開始布局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勝選的情境,例如可能有助於美中關係緩和、減輕中芯國際和騰訊等陸企的壓力。

BTIG股票與衍生性商品部門主管艾曼紐指出,市場將觀察白宮醫療團隊最新發布的川普健康報告、以及川普如何與美國民眾溝通。川普確診讓原已不安的市場,平添更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對總統大選、及可能的疫情限制有何影響。

TS Lombard經濟學家格林說,股市投資人本周可能需為川普勝選的可能性降低布局、加強布局拜登勝選的情境,資產調整的程度將取決於川普病情,可能的觀察指標包括川普再釋出影音所透露的「元氣」,以及他的推文量等。川普宣布染疫後,民調匯集機構FiveThirtyEight的預測模型顯示,拜登勝選的機率已上升至創新高的80.1%。

川普連任機率下降,可能有助緩和美中緊張、並減輕中芯國際和騰訊等大陸企業的壓力,也有利這些陸企在台灣、南韓的供應商。格林說,拜登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仍可能強硬,但在制裁個別陸企方面可能沒那麼積極,但拜登提議加稅,也可能不利科技股。

一些經理人認為可發掘國外市場的機會,Vontobel品質成長公司經理人蘇卡爾說,外國股票的表現將超過美國股票,並預期疫情對美國經濟的損害將比對其他外國經濟體更嚴重,可能導致美元貶值。

另一個牽動市場的關鍵,則是美國新一輪刺激措施的前景。川普3日在推特呼籲兩黨應攜手敲定新一輪財政刺激方案,以免阻礙復甦。目前市場預期,在川普染疫後,兩黨達成共識的機率升高。

 
美大選前投資術 教你三招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面對11月美國總統前的諸多不確定、開票當天可能出現的爭議及後續效應,股市專家建議投資人可以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或聚焦於跟選舉結果無關的類股,例如不管誰當選都可望受惠的消費品與房地產類股;投資人也可提高現金部位,切忌輕舉妄動,以降低選舉帶來的風險。

由於開票當天可能沒有明確贏家及郵寄選票混亂等亂象,專家預期選後股市將陷入震盪,因為市場可能已反映選舉結果,卻未必已充分反映後續影響。一些資深的投資人利用與美股VIX恐慌指數連結的衍生性產品,為年底前的股市震盪避險。

專家指出,一些不願對這場高風險賭局下注的投資人,還有其他策略能保護自己的投資部位。

瑞士銀行全球財富管理公司經濟學者羅斯建議,投資人可聚焦於最不會被大選結果影響的股票,包括住宅、消費必需品及非消費必需品等類股。

羅斯說,投資人今年應該避免犯下的錯誤之一,就是假定拜登勝選將採取增稅措施,對美股不利,因拜登也主張擴大政府支出,將對經濟普遍有利,因此拜登勝選對大盤的影響應屬中性。

他建議投資人別把命運過於寄託在特定候選人身上,而做出情緒性的交易。他說,無論選舉結果如何,他對長期的投資展望都不變,「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最佳選擇」。

一些專家建議提高現金部位,才能在選後掌握更佳的買進機會;或買進大型銀行及房貸機構,因為大銀行股價偏低,房貸機構則屬於「在家工作」概念股。

也有專家建議,投資人不要想在市場震盪中得利,因為風險太高,最佳的投資 策略就是不要輕舉妄動,因為長期而言,短線的漲跌根本不重要。

 
全球就業黯淡 拖累經濟復甦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隨著時間快進入第4季之際,新冠肺炎疫情正使全球就業市場轉趨黯淡,可能衝擊本季的經濟復甦。

彭博資訊報導,美國的就業前景黯淡、英國即將結束無薪假補助計畫,加上德國暫停執行破產的期限將要到期,麻煩即將到來。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最新估計,今年第4季全球喪失的工作時數相當於2.45億個全職工作。

第4季才剛開始,就業市場就噩耗頻傳,美國迪士尼、荷蘭皇家殼牌及德國輪胎巨擘Continental等藍籌股企業,已相繼宣布將裁減2.8萬、9,000及3萬人。美國勞工部上周公布9月就業成長放緩,許多美國人放棄尋找工作。雪上加霜的是,英國的無薪假計畫將於本月下旬結束,產業組織預測,未來幾周將裁減逾9萬人。

彭博資訊經濟學者說:「第二波感染、美國大企業裁員,以及英國結束無薪假計畫,意味著失業率在年底前可能持續攀升。即使終於找到新冠疫苗,勞動市場的創傷加劇可能會拖累復甦。」

華爾街經濟學家也警告,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好時期已結束,這場復甦起初衝得很快,如今變得舉步蹣跚。各國政府與央行祭出約20兆美元的刺激計畫,原已把世界經濟大致拉回疫情前水準,但基於多項理由,最後一程將最為艱難。

經濟學家已調降美國第4季經濟成長率預測,因擔心新一輪財政刺激在國會卡關。在歐洲,對義大利、西班牙等國至為重要的1.8兆歐元(2.1兆美元)復甦基金,可能面臨推遲命運。

病毒加速擴散以及缺乏疫苗,進一步重創V型復甦的希望。儘管各國政府不願重新實施全面封鎖,但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許多地區最近又實施了局部封鎖。

此外,營收銳減的企業還面臨償債的難題,為了減少成本而擴大裁員,將不利勞動市場復甦、並抑制消費支出回升力道。美國總統川普確診新冠肺炎影響總統選情、美中緊張加劇、英國脫歐等地緣政治因素,也對企業信心造成壓力。

 
疫情帶來長久創傷 全美約380萬工作已永久消失...
編譯王巧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正帶給美國經濟長久創傷,數百萬工作已永久消失。全美永久性失業人數的激增,正為這場公衛危機造成「疤痕效應」提供鮮明證據。

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的數據顯示,9月經季節調整後的永久失業人數增加34.5萬人,達到380萬,為七年來最高水準。這意味隨著眾多企業大砍成本求生或倒閉,許多勞工最初希望以無薪假等方式保住飯碗,卻仍要面臨永久失業的窘境。

美國9月失業人口中,被歸類為永久性失業的比例為35.6%,遠高於4月的11.1%。這項受密切關注的勞動力市場指標,自2月(即疫情在美國爆發前)跌至19年來的最低點後,現已幾乎增長兩倍。

PNC金融服務集團經濟學家弗徹(Gus Faucher)說:「這非常令人擔憂,不僅對這些人來說,對經濟復甦而言,也令人憂心忡忡。」

美國已迅速恢復在疫情期間流失的逾半數工作崗位。2日出爐的官方數據顯示,隨著防疫措施鬆綁及更多公司復業,9月就業人數增加66.1萬人。然而,就業市場復甦正失去動能,因為經濟重啟後,那些容易恢復的職位都已獲得復原。

就在過去幾周中,影業集團迪士尼、保險巨頭AllState和航太業者雷神科技(Raytheon Technologies)均宣布裁員數千人。高盛集團先前計劃在疫情期間不裁員,現在也裁掉上百人。

由於等不到更多的政府資金援助,美國兩大航空公司美國航空(AAL)和美國聯合航空(UAL)1日宣布將開始裁員,規模達3.2萬人。

信安環球投資策略師Seema Shah本周在寫給客戶的報告中表示:「隨著更多公司最終開始投降、宣布倒閉和裁員,(疫情留下的)經濟傷痕在第4季可能會變得更加明顯。」

這些永久性失業的影響力,將如漣漪般震盪美國整體經濟。失業民眾可能會縮緊荷包、停止消費,且可能繳不出車貸、房貸及信用卡帳單。而在這艱困時局下,弗徹說,人們離開就業市場的時間越長,找到新工作的難度愈高。

 
要聞
名人TALKS/相信,產業「新物種」的DNA
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聯合報
最近阿里巴巴動物園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物種,叫做犀牛智造,這是二○一六年以來,馬雲講的五大新(新零售、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新製造)中的新製造,花了超過三年的時間,終於出場了。過去,服裝產業平均一千件才可以起訂、減少為一百件,也把原本十五天交貨,降低成七天。也就是一種小單量、多批次的新生產方式。

大陸的企業喜歡稱新創的公司為新物種,因為物種跟物質是不一樣的,物質的改變通常都是被動的,而且必須要有完美的規畫藍圖,因為做不好,就只能打掉重建。物種則不一樣,物種是會思考的,物種是會演化的,物種會隨著環境中遇到的困難不斷的學習而產生變種,而在這些變種中將有一些的物種會活下來,就會大量繁殖。

螞蟻集團提供的fintech服務就是一種新物種。我記得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的退休感言,就調侃說許多馬雲公開演講忽悠吹牛的話,她也並不是完全贊同,但是馬雲想法應該是對的,於是她把馬雲所有夢想都實踐了,這就是大家今天所看到的螞蟻金服。物種就是起初有一個不一樣的信仰(DNA),經過不斷的失敗與演變,終於成功。而物質常常在第一次失敗被恥笑,就停止了演化。

盒馬鮮生是新零售的新物種就是如此,無論你在線上購買或線下購買,都是藉由你手機上的APP來完成,把線上的交易與線下的體驗完美結合在一起。但是當有盒馬鮮生的分店關店之後,有人笑稱,這種模式失敗了。但是我們忘記了,新的物種在失敗中會繼續演化,直到成功的一天為止。

這次阿里巴巴新製造的新物種中,我們發現所有第二曲線的轉型,都根基於一個相信,這個相信將是新物種的DNA。你是否相信數據,相信小批量生產將是未來製造業的主導,相信未來的服裝時尚不是預測出來的,而是經由數據快速回應市場出來的。我們不需要在三個月前預測明年春天流行的時尚服飾而預先生產庫存。而是當到了明年春天,我們可以快速的回應市場的需要。數據,就是時尚,讓每一個品牌,都可以成為快時尚的Zara,你相信嗎?

只有相信還不夠,還需要硬體(新物種的肌肉)與軟體(新物種的神經)。在犀牛智造工廠中,還需要搬運機器人、機器手臂、物聯網以及給每塊布料一個ID。同時還要設定很多參數,能夠從一種款型製造快速轉換換成另外一種。

迅犀智造平台是一個新物種,所有的創新不會第一次就成功的。讓我們拭目以待,親眼見證這個新物種如何在失敗中不斷學習,持續修正。台灣產業也要有新物種思維,我們是物種,不是物質。

 
沈國榮專訪/和大進化 邁向航母級集團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經濟日報
為擴大集團在汽車零組件產業的版圖與營運規模,並朝多角化方向發展,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宣布,和大將在三年內完成控股化,同時建立航空母艦級的汽車零組件製造集團。

沈國榮強調,汽車產業雖歷經美中貿易戰及新冠疫情衝擊,但不可否認的是,汽車仍是生活必需品,短期間雖受影響,但長遠來看,前景依舊可期。尤其電動車發展快速,預期到2030年電動車年產量可超過4,000萬輛,與燃油車出現黃金交叉。

沈國榮表示,和大持續按照原定擴廠投資計畫興建嘉義大埔美三廠,「已準備好提前部署2021年供應亞、歐、美系電動車大廠產能需求的能量」。

和大董事會日前通過,沈國榮的女兒、副總經理沈千慈升任和大執行長。沈國榮說,和大將仿效台積電等龍頭廠模式,開始推動執行長、總經理「雙首長制」,無非就是因應市場發展趨勢,全面超前部署。

1979年次的沈千慈,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畢業,主修經濟、副修日文,隨後取得克萊蒙研究大學彼得杜拉克管理學院MBA,主修策略及行銷。目前除擔任和大董事、執行長外,並兼任高鋒工業董事、橙的電子獨立董事等。

和大8月營收4.21億元,月增14.3%、年減18.7%;累計前八月營收29.74億元,年減25.8%。法人說,和大營收已連續四個月維持月增,而以目前訂單預示量,預期9月單月營收可回升到5億元,第4季也維持成長走勢,單月營收在5億至5.5億元水準。

整合資源 業績挑戰新高

沈國榮表示,在燃油車回穩、電動車成長的雙引擎帶動下,只要新冠疫情不再惡化,預期和大明年業績有機會突破2018年新高水準,三年內進一步挑戰百億大關。

和大集團近幾年進行水平整合,目前旗下已經擁有包括以傳動系統為主的和大、輪胎的華豐、工具機的高鋒、生醫的慕康,另外結盟鋁輪圈的健信、鈑金的瑞利等,整體營業額規模達到250億元,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和大推動雙首長制的策略與考量為何?

答:全球許多跨國集團或科技大廠都是採取雙首長制,畢竟面對市場競爭激烈,在組織分工的運行下,企業新世代的接班人,已經很難像第一代經營者,能夠隨著企業成長過程,養成經營管理及綜理全局的能力。

此外,企業一旦成長壯大,專業經理人就必須深耕負責的領域,也因此很難找到全能型主管來承擔重責。和大決定採行雙首長制,無非希望展現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未來和大的執行長將主導對外,包括營運、銷售、售服,以及客戶與市場的拓展,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等;總經理則是對內,以人事、生產、品管為主,這是為了和大朝百億營運規模,以及未來接班預作準備。

問:和大朝控股化發展的布局與考量為何?

答:和大近幾年透過增加持股模式,陸續將華豐、華豐泰國、健信、瑞利、慕康納入集團版圖,連同原有的和大、高鋒,集團已有七家關係企業。這七家關係企業,橫跨傳動系統、輪胎、鋁輪圈、車殼鈑金,以及工具機、生醫,航空母艦級的汽車零組件製造集團儼然成形。

另外,集團也參與投資製造輪胎的泰豐、鍛造輪圈的巧新等。和大除了燃油車傳動系統之外,在電動車也深耕十幾年,可說是電動車傳動系統領域的先鋒,擁有紮實的基礎。未來透過控股化,可以擴大集團產業版圖與營運規模,除了水平資源整合,面對中心廠,在全球市場也更具競爭力。

問:對燃油車與電動車產業的展望為何?

答:不可否認的,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的衝擊,讓汽車、汽車零組件及工具機都成為重災區。2018年全球所有車輛的總銷售量為9,500萬輛,2019年為8,400萬輛,今年預估可能連7,000萬輛都有困難,整體衰退25%至30%。

不過,汽車是生活必需品,隨著疫情趨緩,以及特斯拉強勢開工,預期下半年逐月回穩,2021年中可望谷底彈升。以特斯拉為例,去年銷售37萬輛,預估今年可達50萬輛,明年則有倍數成長。

超前部署 衝智能化生產

在電動車逐漸成為時尚,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之際,全球各主要車廠也都紛紛投入電動車的開發生產;在此壓力之下,汽車引擎工業勢必受到衝擊,其中涵蓋引擎、水箱、油箱及排氣管等加工製造產業鏈,業界必須要有心理準備。

問:面對汽車產業供應鏈重組與轉變,和大如何提升競爭力?

答:在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雙重影響下,越來越多廠商將產能由中國大陸轉移到東南亞,隨著當地工作機會的增加,預期未來外勞在台灣可能會逐漸消失,AI智能化生產是必然要走的路。

北半球國家預計2030年停止燃油車,屆時汽車產業少量多樣生產模式,也將轉為大量生產、智慧生產及強化研發,台灣有機會成為電動車零組件供應最重要基地。

 
小商家Q3營業稅將開徵 辦理扣減進項5日截止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今年第3季查定課徵營業稅將於11月開徵,財政部南區國稅局提醒,查定課徵營業人若要辦理今年7月至9月進項憑證來扣減查定稅額,依規定需在10月5日前向國稅局申報,記得把握時間。

南區國稅局表示,查定課徵營業稅的小規模營業人也可扣減進項稅額,只要購買營業上使用的貨物或勞務,取得載有營業稅額的憑證,並依規定在1月、4月、7月、10月的5日前,向稽徵機關申報當期各月份進項憑證,可依據其進項稅額10%,在查定稅額內扣減,若未在規定期限內申報將無法扣減。

 
營所稅暫繳稅額 蒸發768億元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今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暫繳申報已於9月30日截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財政部首度提供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可免辦暫繳,統計至9月18日止,已申請或自動免辦暫繳的營利事業合計約3萬家,免納暫繳稅額合計達768億元以上,衝擊今年稅收。

財政部自9月1日統計至18日,已提出申請核准免辦暫繳的營利事業家數共21,510家,稅額為518億元;另自動可免辦暫繳的家數共10,103家,稅額250億元。兩者合計逾3萬家免辦暫繳,稅額加起來超過768億元。

財政部在宣布免辦暫繳政策時,曾就申請營所稅延分期繳納家數來保守估計,今年營所稅暫繳將減少約300億元,不過目前看來,將至少蒸發700億元以上稅收,9月稅收受衝擊較預期嚴重,同時也影響全年稅收。

除了營所稅暫繳,財政部今年因應疫情,各國稅及地方稅分別都提供相關紓困措施。營業稅方面,稽徵機關主動視實際營業情況調減銷售額及營業額,第1、2季合計調減稅額約2.3億元。

此外受疫情影響、短期間營業收入銳減的營業人,可申請退還溢付營業稅,財政部統計至9月11日,各國稅局已核准近3,000家營業人,退稅金額約6.2億元。

使用牌照稅方面,受疫情影響的車輛可申報停用,停用期間免徵牌照稅,截至8月底,全台辦理免徵車輛近10萬輛,免徵稅額7.1億元。

至於房屋稅,飯店等疫情重災區未使用樓層,或公司營業面積縮減部分,可申請改按非住家非營業用的較低稅率課徵,財部統計至8月31日約減少2.1億元稅收。

 
新聞中的法律/數位發展催速 兩問題待解
楊瑞芬經濟日報
內政部欲推行新版數位身分證,然而資訊安全相關爭議頻傳,其實包括政府各類公共服務,甚至是本土金融科技能否順利發展,都關係到二個重要議題,即蔡總統過去曾宣示成立的數位發展部,以及《個人資料保護法》能否與時俱進,二者是一體兩面,同時也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工作。

蔡總統在本次任期之初就已經宣示,要開始研議設立橫跨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及傳播等五大領域的數位發展部,統籌基礎建設、數位應用及數位市場管理等面向。不論是從市場的角度或公共利益的角度來看,數位發展部的成立必須是愈快愈好,甚至早就該設立。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政府在處理口罩議題時,要推動實名制販售,就在資訊及資安議題上面臨很大的困境,疫情爆發當下,多數國民手上都沒有自然人憑證,若不是由於數位政委唐鳳出手,協調讓健保卡也加入數位身分認證工具,恐怕數千萬人都會因為身分認證卡關,沒辦法運用無接觸的寄送服務,得以買到實名制口罩。

然而只有一個數位政委是遠遠不夠的,同樣以口罩實名制販售為例,即便加入健保卡做數位認證,這也是在疫情救急之下所為的對策,以「健保卡+手機號碼」作為組合,在資訊安全技術上,其實安全性仍然存疑,缺少一個主責的單位進行縝密規畫。

放眼世界各國,談到數位政策,都必須涉及數位身份的判別與認證,但這項工作並不存在於我國政府既有的組織分工當中,譬如面對數位身分證,內政部會自覺是身分證的主管機關,然而身分證的數位化進程,卻又非內政部所主責,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數位發展部的存在、其角色必要性,以及必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金融業有被授權取用一定程度身分資料,但是金融科技業並沒有主管機關協助,如果有業者發展數位合約、智能合約,但是進到司法部門,只要一個判例說不行,那是整個產業都會受創。

為協助企業數位轉型、鬆綁金融科技所面對的枷鎖,第二項重點議題則是個資法的修正,這點若參考歐盟《資料保護一般規則》(GDPR)的規範,就能瞭解我國個資法所面臨的困境。

GDPR的核心精神之一,是要求各國應有獨立的單位,來進行個資監理及保護,相對而言,我國個資法的行政管理,卻是採分散式管理,由各事業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進行管理,這讓整個政府在資安管理上沒有一致的標準。

如果沒有主管機關,產業處理個資出現爭議時,在整個政府中就找不到對應的窗口得以援助。數位時代需要一個有專業技術的主管機關,即將成立的數位發展部,可說是一個適合的角色,同時也責無旁貸。

因應網路及數位科技的特性,GDPR的影響力遍及全球,當中還有二個重要的措施,我國個資法應參考跟進修正,首先是「遺忘權」的強化,像現在常用的通訊App,可能對於個資的取用都是包山包海,甚至有些網站想取用資料,個資法也允許採默許的方式授權。

但是依據GDPR的精神中,這些資料取用,每一次都應當取得使用者授權,使用者亦有權要求取用方「遺忘」,完整刪除不留痕跡,當企業、政府機關違反以上規範時,將會面臨重大罰則。

第二項重點在於「資料可攜權」,讓使用者得以將過去提供給A企業的資料,完整帶到B企業享受新的服務,這是我國個資法中完全遺漏的權利,需要一個有專業技術的主管機關去完善相關法治。(本文由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楊瑞芬口述、記者程士華採訪整理)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