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怒傷肝,要避免生悶氣
人生在世,哪可能不生氣?怒則傷肝。肝者,將軍之官,人體中剛正不阿的將軍若出事,後果嚴重,所以要好好伺候它。平常要少生氣,最好不生氣,要學會修身養性。不經意間,或許會發現疾病已很少上身。
● 怒氣是肝的剋星
如果將心比喻為君王的話,肝就是剛正不阿的將軍。《黃帝內經》認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後世有醫家王冰「名醫列傳」作注解:「勇而能斷,故曰將軍。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將軍肩負重責,君王的安全要它來保護(藏血以養心),外敵的入侵要它來抵禦(解毒),還要運籌於千里之外。將軍一旦生病,可就天下大亂。
所以一定要愛惜這位將軍,不要讓它受傷害。因為這位將軍也有害怕的東西,就是「怒」,怒則傷肝。
● 心平氣和以保肝
從氣機的升降運行來看,肝氣宜條達舒暢,柔則血和,鬱則氣逆。當人生氣時,總會感到血往上湧,進而出現面紅耳赤、吃不下飯、胸悶腹痛等,是因「怒則氣上」,肝氣生發太過所引起。
肝藏血,血隨氣行,上沖到頭部,會產生眩暈、臉紅脖子粗等狀況。《素問.生氣通天論》:「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生氣所導致的後果可不只這些。
肝失疏泄,肝氣就會像野馬一樣,在體內橫衝直撞;肝氣橫逆犯脾,脾失運化,會感到腹脹;橫逆犯胃,會出現呃逆(打嗝)、沒有胃口,嚴重時,甚至還會導致吐血。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肯定會對「諸葛亮三氣周瑜」記憶猶新。周瑜大喊「既生瑜,何生亮」後,便氣得吐血而亡,就是因為怒傷肝而致氣血損傷。所以,想要保護肝臟,一定要做到「少生氣」。
● 生悶氣易傷肝
但人非聖賢,哪可能不生氣?如果沒有辦法不生氣,但至少要做到生氣後,把火氣發洩出來,把「火」藏在心裡,比發脾氣更傷肝。
所以,當別人衝著你發脾氣,對你大吼大叫,千萬別放在心上。他把心裡的「火氣」發洩出來,反而不會傷害到肝臟。
如果這股火憋在體內,反而很危險。因為身體有一定的調理機能,不幫它排泄,它就會想辦法排解,只是排解的方式有些恐怖,就是肝硬化。
所以,「該發火時就發火」。儘管看起來有傷大雅,但總比跟自己的身體作對要好。
然而有些女性生氣時,喜歡憋在心裡生悶氣,會讓肝氣無法宣洩。肝經走兩脅,乳房為肝經的必經之處,肝氣鬱結,時間一久,就會導致乳腺增生。
● 「哭」可破解肝氣鬱結
肝無補法,只有破法。破解肝氣鬱結的良方,就是「哭」。按照中醫五行的觀點來看,肝為木,有生發的特徵,在志為怒;肺為金,在志為悲。金可以剋木,所以悲剋怒。
當你很生氣,想把那股「火氣」發洩出來,哭是不錯的方式。有的女性生氣時喜歡哭泣,這時可千萬別阻止,這是在「排毒」。哭完之後,心中的鬱悶就化解了,也就不會傷身。
當然,若哭得太過也不好,像《紅樓夢》裡的林妹妹一樣,整天哭哭啼啼的,就會傷肺了。
當然,能做到不生氣是最好的。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老老恆言.燕居》說:「雖事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渙然冰釋。」
◆ 修心可以養性
所以,要先「修心」,才可「養性」。不妨學得豁達些、大度些。需要博覽群書,增加內心的智慧和力量,胸懷坦蕩,可以明智處理令人不快的事情。
當戰勝自我時,疾病自然不敢再找上門來!
● 肝經中的「重中之重」
按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氣血流注肝經的時間是凌晨1點到3點,即丑時,但此時也是睡眠的黃金時間,所以調養肝經、膽經應於其他時間進行。
足厥陰肝經是垂直走向,從腳趾經腹部到頭頂,這麼長的經絡,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重點按壓,而且是重中之重。肝經中的「重中之重」就在太衝、行間和章門穴。
◆ 行間穴
位置:腳背側,足大趾和第2趾的趾縫處靠大趾處。
◆ 太衝穴
位置:在行間後方,於第1與第2趾骨,間隙後方凹陷裡。
操作手法:兩穴可一起刺激,每晚泡腳後,睡前(因為用熱水泡腳,已啟動腳部氣血,此時刺激效果更好)用兩手大拇指(或食指、中指)從太衝穴往前,一次次緩慢而有力(適當用力)地推揉到行間穴。
可以雙手同時按摩兩腳,也可以一次按一邊,每隻腳推揉5分鐘。
◆ 章門穴
肝經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寶貝:章門穴。章門,章同「障」,有屏障之意;門即門戶,簡單地說,章門就是內臟之門戶︱一個極具戰略性的位置,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位置:位於腹部兩側,與肚臍平。一個最簡單的尋找方法,將兩胳膊緊貼兩側褲縫,自然下垂,然後抬手屈肘,肘尖下即是。
操作手法:雙手扠腰,大拇指向內扣,指尖按揉穴位。但因其處於內臟要害部位,動作不要太重,每天1次,每次輕揉3分鐘即可。
注意事項:疲餓時或飯後1小時內不要揉章門穴,以免傷及內臟。
~以上資料摘自《12時辰自然養生法》王彤◎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