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兩女孩基因被永久竄改了!真的沒有問題嗎?


【非凡商業周刊電子報】掌握最新財經資訊,分析國內、外總體經濟,現今當紅產業剖析,個股研判相關報導。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4/28 第12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中國這兩女孩基因被永久竄改了!真的沒有問題嗎?
芬蘭教育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它還有值得借鏡之處嗎?
長期累積的情緒,壓抑下來的感受都去了哪裡呢?消失了嗎?

新書鮮讀
中國這兩女孩基因被永久竄改了!真的沒有問題嗎?
圖/貓頭鷹
書名:《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

內容簡介:基因改造發展至今50年來,在農業上已經有相當大的應用,市面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基因改造大豆、玉米等等產品。近年發現的CRISPR系統則提供了更準確的基因編輯工具,可以針對任意生物的單一基因做刪除和修改,效率更是有爆炸性的進步。除了針對農作物,這項技術甚至可以應用在醫學上,永久的修改人類的基因組成。但是像這樣修改會一代一代流傳的基因是可以接受的嗎?誰又能決定哪些應用是可以接受的?《表觀遺傳大革命》作者奈莎•卡雷將要在這本書中從原理、應用到未來的道德思辨帶我們全面探索基因編輯這個改變我們生活的重要技術。

作者介紹:奈莎•卡雷,愛丁堡大學病毒學博士,曾任倫敦帝國學院分子生物學資深講師。在生物科技業和製藥產業有十三年的工作經驗,並在倫敦帝國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衛報》曾形容她的著作《表觀遺傳大革命》是「讓達爾文也心醉神迷的一本書」。

搶先試閱:〈中國這兩女孩基因被永久竄改了!這樣的基因編輯技術真的沒有問題嗎?〉

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一名中國科學家宣布雙胞胎「露露」和「娜娜」誕生;不幸的是,這並非「開心的父親與全世界分享女兒誕生的喜悅」的傳統劇碼。事實上,露露和娜娜雙親的身分至今成謎,而這位來自中國廣東省南方科技大學的副教授賀建奎之所以作此宣布,理由是這兩個嬰兒十分特別:她們是世界上第一對基因體遭科學家刻意修改的孩子:兩個女孩的DNA被「編輯」過了。換言之,如果她倆將來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些刻意導入的基因變異即可能傳給下一代:他們的遺傳譜系已永遠改變。

賀建奎採用的是「體外受精」、也就是試管嬰兒技術。他在這群胚胎還只是實驗室的一小團一小團細胞時,即動手編輯、修改DNA,然後再把這些胚胎細胞植回親生母親的子宮內。

這項消息一經宣布,立刻遭到全球研究人員批評圍剿。由於雙胞胎誕生的消息是在研討會場直接揭露,並未提供同儕審查報告,故現場分享的數據不夠詳盡亦不完整。然而,光是從這些已曝光的資料來看,眾科學家也能推斷賀建奎此次的基因編輯執行得並不妥當:兩個女孩可能成為某種「鑲嵌體」,即體內僅部分細胞帶有此一基因變異。此外,科學家也發現賀建奎導入的基因變異不甚精確:他選擇將目標基因不活化,使用的方法卻相對粗糙,最後以自然界不曾出現的方式改變了這個基因,勉強達成目的。

各位或許以為,某人即使干犯科學界怒火也要做出「改造人」,目的是為了拯救無辜孩子免受恐怖且必然發生的致命遺傳疾病所苦。令人遺憾的是,這類選擇多不勝數,賀副教授的選擇卻不在此列。他改變的是某個與「第一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1)感染有關的基因。

HIV -1會與人類細胞的特定受體結合,但結合本身並不足以確立感染;人體內另一種名為「CCR5蛋白」的趨化因子受體也必須同時活化,HIV-1病毒才能順利入侵細胞。高加索人約有百分之十帶有CCR5基因變異,故能防止HIV-1病毒進入細胞,所以這些人對某些株別的HIV-1病毒具有免疫力。

賀建奎修改露露、娜娜的DNA,讓兩人的CCR5基因無法製造有功能的CCR5蛋白,但他的做法卻不是讓兩人擁有前述那種相當於HIV-1免疫力的基因變異。賀建奎在研討會上表示,他之所以選擇修改這個基因,理由是兩女娃兒的父親驗出HIV陽性。「HIV陽性」在中國是極大的汙名,賀建奎想拯救下一代,不想讓孩子們承受隨汙名而來的社會壓力。

問題是賀建奎的說詞似是而非、避重就輕。HIV-1一般經由體液及親密接觸傳染,做父親的只要執行幾道簡單預防措施,就能在嬰兒出生後,以相對容易的方法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孩子。但現在,露露和娜娜或許一輩子都不會是HIV-1高危險群,卻可能因此增加感染流行性感冒的機率,因為功能正常的CCR5蛋白也是對抗流感病毒的重要幫手。流行性感冒在中國十分普遍,有時甚至非常危險;賀建奎修改基因會不會讓露露、娜娜更容易罹患流感,誰也無法確定。

就算賀建奎的基因編輯技術毫無瑕疵,他的做法仍無可避免地引發各界憂慮。對於編輯基因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此舉可能永遠改變人類的基因序列――全球科學家仍爭辯不休、苦無定論。生物學家、倫理學家、律師、監管人員和政界人士齊心探索這項複雜的新工具,試圖擬定一套架構體系,建構國際規範,確保這個工具能以妥當、負責任的方式為人所用,務求倫理考量先於科學實踐。參與制定規則的每一位專家學者亦明確意識到,他們必須和一般大眾充分對話,並且以謹慎的態度步步推進。

然而,賀建奎卻一舉擊碎眾人的審慎與努力。這次發表讓整個科學社群落入劣勢,讓科學家必須設法安撫大眾並盡快建立共識。研究人員尤其擔心政界強烈反彈,憂心他們在不理解的情況下遂基於恐懼而倉促引入新法,嚴重傷害這個仍處於發展階段、極可能大有可為的新興領域。說來奇怪,同儕的反應似乎令賀建奎頗為驚訝,甚至嚇了一跳,但他好似完全不在意自己造成的衝擊與影響,竟已做出第三枚改造胚胎、並植入另一名女性體內。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即將再添一名基因腳本已永遠改變的人類寶寶。

不只西方學界強烈譴責賀建奎的作為,中國官方亦迅速做出懲處:學校官網及多個網站撤下他的所有學術論文,政府也發表聲明,強調其立場與外界一致、同感驚愕不解。中國此舉並不教人意外。中國一直想在國際科學社群站穩舉足輕重的地位,惟賀建奎事件卻加深各國對中國在倫理基礎、研究誠信方面的疑慮,著實幫了倒忙。

筆者實在很難不同情賀建奎。放眼國際,少有哪個備受矚目的科學家被迫面對來自科學社群、倫理誠信與政治批評的三方夾擊和怒火。

不過,從其他方面來看,這個「華麗的錯誤」最不可思議之處乃是這個錯誤打從一開始就有可能發生。事發六年前,光是想像都覺得「編輯基因」根本天方夜譚,因為改造人類胚胎基因體的成功率微乎極微。但二○一二年的重大突破狠狠扯開地球上所有生命體的遺傳結構,從人類到螞蟻、從稻米到蝴蝶,無一不成。這套方法讓全球每一位生物學家不出幾個月就能回答某些科學家耗費半個職涯、努力想解開的謎題。不論是農業問題或癌症治療,這套工具大大推動並催生新的解決辦法,領域包羅萬象。這是一則始於好奇、再由野心和雄心壯志促成的故事,它能讓某些個人和機構變得極為富有,也和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已然進入基因編輯的時代。生物學的遊戲規則即將改變,永不回頭。

▶▶ 閱讀更多 貓頭鷹 奈莎•卡雷(Nessa Carey)《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

 
芬蘭教育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它還有值得借鏡之處嗎?
圖/商周出版
書名:《芬蘭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範》

內容簡介:學習興趣低落、閱讀能力低下、教育預算縮減,各國教育制度都無法甩開的魔咒,也同樣降臨在全球典範芬蘭。新冠肺炎肆虐,更使得學校難以兼顧學生的健康安全與學習進度。芬蘭教育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它還有值得借鏡之處嗎?芬蘭的教改歷程絕非一帆風順。它的特殊之處,就在於關鍵的變革,都是由危機引發,芬蘭因而打造出具有創意、彈性的教育體系,更藉此成功通過新冠肺炎的壓力測試。

薩爾博格於任職國家教育委員會期間,親炙教改第一現場,使以往表現平庸的芬蘭教育體系,在短短的時間內一躍成為全球教育典範。身為深諳教學理論與實務的教育學者,他點出芬蘭教育之所以卓越,就在於堅持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進而都能取得優秀的學習成就,同時尊重教學的專業與自主,讓師生、家長與主管機關一起為教育負責,以及因應個人與社會的變動需求,做出整合各個公部門的永續調整。

芬蘭的成功之道,正好讓全球教育學者重新思考教改的目的與方法;芬蘭此際面臨的各式挑戰與困境、因應策略,更值得眾人加以借鏡,從中找到解方。

作者介紹:帕思.薩爾博格,現任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專長為教育政策,曾任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及奧盧大學兼任教授,並於二○一四年至二○一六年間,前往哈佛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他曾在芬蘭擔任學校教師、師培教師、教育政策顧問,並為數個國際組織及顧問公司擔任教育顧問。

過去四十年中,薩爾博格教授分析了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並和超過六十個國家的教育領導者及政策制訂者合作,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愛爾蘭、英國等。也曾任職於華盛頓特區的世界銀行和義大利都靈的歐盟委員會。

搶先試閱:〈芬蘭教師到你家〉

近幾年我有幸能夠負責招待許多前來芬蘭的教育參訪團,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國家建立高成效的教育體系。許多人在芬蘭學到,芬蘭擁有高標準的師資培育系統,所有教師都必須擁有研究型大學的碩士學位。因此,進入師資培育系統的競爭非常激烈,只要隨便拜訪一間芬蘭大學,就會知道芬蘭和新加坡、南韓、日本相同,對師資培育系統的品質有非常嚴格的控管,只有最棒的人才可以進入。而且師資培育系統每年招收的人數,也和學生畢業後勞動市場的需求完全相符。許多來訪者都注意到,芬蘭學校裡幾乎不會有「爛」老師。

因為上述的芬蘭經驗,我常聽說有人覺得,如果他們擁有和芬蘭一樣棒的教師,學校和教育體系的品質就會改善,如同芬蘭、新加坡、南韓的例子。全球近年吹起一股注重提升教師品質的風潮,這是向在國際學生評量中表現非常好的教育體系取經的結果;這些教育體系都想辦法創造了讓年輕人願意投入教職的環境,而且這些國家的大多數教師也會把大部分職涯投入學校。不過從國際觀點來看,其實存在三個教師品質與學校進步的迷思,不僅將教育政策導向錯誤方向,還使得某些國家的教師地位日益降低(Sahlberg, 2013b)。

第一個迷思是改善教育品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師。這便是前華盛頓特區校董李(Michelle Rhee)二○一○年在紀錄片《等待「超人」》(Waiting for "Superman")中的論述,也受到許多「改革者」支持。如果這不是迷思的話,那麼學校的力量一定強過兒童的家庭背景或其他學校以外的因素,而且如果所有學校都擁有夠好的老師,所有學生也都能學得更好。這個迷思常常會導向一個結論,即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就是剷除表現不好的老師。然而,有兩項證據指出這絕對是個迷思。

首先,自從一九六六年《柯曼報告書》問世以來(Coleman et al., 1966),許多研究都證實,學生學習成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學校以外的因素影響,例如家長的教育程度和職業、同儕、學生的個人特質等。半個世紀後,針對學生學習表現的研究也指出,在衡量學生學習成就時,只有一小部分是和學校有關,即教師和教學,還有一小部分受學校本身的因素影響,包括校園氣氛、設施、領導方式等(參見下圖3.5)。也就是說,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因素,大部分都是在校門之外,因而完全超出學校的控制。

此外,針對學校效能和改革,為期超過三十年的系統性研究,也找出了高效能學校擁有的共同特質(Teddlie, 2010)。雖然研究結果略有差異,但大部分的學者都同意,高效能學校最重要的特質便是具備效率的領導方式,這和高效能的教學一樣重要。所謂的高效能領導方式,包括領袖特質,像是堅定和目標明確、擁有共同願景和目標、促進團隊合作和凝聚力、頻繁的人際互動和回饋等。其他高效能學校的特質也和學校文化和領導方式有關,包括專注在學習上、創造正向的校園氣氛、對所有人擁有高度期待、發展教職員技能、積極促進家長參與等。總而言之,學校領導和教師品質一樣重要。

第二個迷思是教育體系的品質,取決於教師品質。這個論述之所以在教育政策中流行,是來自麥肯錫顧問公司極具影響力的報告《世界上表現最棒的教育體系如何成功》(How the World's Best 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Come out on Top, Barber &Mourshed, 2007, p. 40),類似的論述也出現在 OECD 的 PISA 報告及史萊契二○一九年的專欄文章中。雖然這些文章把眼光放得比較遠,認為可以透過提高教師的薪水,以及審慎選擇一開始進入師資培育系統的人選,來提高教師的地位。但這種論述帶來的影響,便是教育體系的品質,僅僅等於個體努力的加總,也就是所有教師的加總;背後的假設是教師皆獨立完成工作,不與彼此合作,而且單一教師的作為無法影響他人。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人力資本觀點,亟需改變。因為今日大部分的學校,包括芬蘭、美國、世界各地,教師都是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工作,而他們努力的成果則屬於整間學校,所以這個迷思其實是低估了團隊合作的影響,以及它在今日大部分學校中,所創造的社會資本。

但這樣的迷思,仍然滲入了某些國家的教育政策文件和教改方案中。事實上,不少針對團隊導向的學校文化,以及合作在學校中扮演角色的研究指出,專業合作如何增加學校中的社會資本,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效能(Quintero, 2017),這便是哈格里夫斯和富蘭二○一二年得獎書籍《專業資本》(Professional Capital)的主要論述。個別教師在學校中扮演的角色,就如同足球隊中的一名隊員;所有教師都很重要,但對學校的品質來說,合作文化和教師的專業判斷更為重要。團隊運動提供了不少例子,有許多隊伍都因為團隊領導、承諾、精神等因素,而擁有超乎預期的表現,比如一九八○年冬季奧運的美國冰球隊,全都由大學生組成,卻在最後一輪比賽中,擊敗蘇聯和芬蘭贏得金牌。美國隊整體的表現,很明顯超過個別球員的加總;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團隊精神、堅毅、領導力、真誠的意願,幫助他們發揮團隊戰力,而非只是單兵作戰,同樣的道理也能應用到教育體系中的學校。

第三個迷思是如果孩子能由三或四個優良教師接連教導,那麼無論原先的社經背景為何,他們的學業成績都會突飛猛進,而那些教師較差的孩子,則會越來越落後。上述假設出現在二○一一年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及教育信任基金會(The Education Trust)提交給美國國會的重要政策建言《ESEA 教師政策的重要因素:效能、平等、評鑑》(Essential Elements of Teacher Policy in ESEA: Effectiveness, Fairness and Evaluation)中,教師和教學的品質,在此再次由學生標準化測驗分數的進步幅度決定。

假設學生只要由更多優良教師教導,學業成績就會突飛猛進,背後的意義便是認為教育改革本身,就可以顛覆上述家庭及社會環境的巨大影響,也代表學校應該擺脫爛老師,只聘請好老師,但這個迷思在實務上根本不可能達成。第一個問題便是好老師的定義為何,即便搞清楚定義,在聘僱時也很難一眼就知道這個老師到底好不好。要成為一名好老師,通常需要經過五到十年的系統化訓練,而要能夠用可靠的方式評估教師的「效能」,也會需要至少五年持續準確的數據,因此如同史丹佛大學哈特爾(Edward Haertel, 2013)的看法,這種方式在實務上根本不可能實現。

我們也應該瞭解世界上最大的統計學家獨立社群,美國統計協會(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簡稱 ASA),針對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和學校以外因素對比的結果;ASA 表示大部分「研究指出,教師對測驗分數的影響約為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十四,而且大部分系統變革的機會,都是存在於系統層級的條件下」(ASA,2014)。此外,根據哈特爾的研究,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只有約百分之二十和學校有關,無法歸因的因素也占大約百分之二十,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則是受學校以外的因素影響(參見圖3.5)。這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學習沒什麼幫助;根據 ASA 的說法,這代表「教師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都遠在教師的能力範圍之外,例如學生的家庭背景、貧窮、課程、無法歸因的影響等」。

▶▶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帕思.薩爾博格(Pasi Sahlberg)《芬蘭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範》

 
長期累積的情緒,壓抑下來的感受都去了哪裡呢?消失了嗎?
圖/寶瓶文化
書名:《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內容簡介: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解析。工作太累,買些名牌包犒賞自己,哪裡不行?深夜裡一直吃高熱量食物,只是放鬆,不是嗎?在公司被主管罵,回家就斥責小孩,我是在教小孩,有錯嗎?但這些都是「心理防衛機制」,看似保護自己,但其實是逃避、傷害與惡性循環。

台灣第一本以最生活化的日常例子,剖析心理防衛+成癮的專書。「心理防衛」是內在運作,「成癮」是外在行為;兩者常相伴相生,讓彼此狀況更為惡化。

作者介紹:洪培芸 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也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搶先試閱:〈轉移〉

父親在公司受了氣,回到家,看見孩子就怒罵:「你怎麼功課還沒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

▲長期累積的不愉快情緒,「轉移」成關係裡的弱肉強食與替罪羔羊。

長期累積的情緒,壓抑下來的感受都去了哪裡呢?消失了嗎?不。

在心理防衛機制當中,很常見的其中一種就是「轉移」:將強者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導向相對而言比較弱,不會對你造成威脅感、沒有能力傷害你的替罪羔羊上,把無辜的他作為情緒發洩的出口,將他當成出氣筒。

在表面上,歸咎於是他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才招致你的怒火。你的憤怒是情有可原的,一切看似合情合理,有其脈絡可循。

然而,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層次,願意抽絲剝繭,誠懇地直面內心,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有「合理化」自己言行的心理機制。

如同家暴的行徑

很常見的轉移案例,例如一個人分明是在公司受了主管一肚子鳥氣,被指派了許多不合理的苦差事,或者升遷輪不到自己而忿忿不平。然而,為了維持好好先生及任勞任怨的形象,他無法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袒露自己的怒氣,還有相關的真實情緒。

他戴著微笑的面具,連連點頭,彷彿皆大歡喜、心甘情願般地接下主管的安排與指示。

但當回到了家,他的神情、言語及行為表現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你怎麼功課還沒有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都幾歲了,吃飯還吃不乾淨,飯粒掉到桌面上,你媽是怎麼教你的?你有沒有責任感?你有沒有羞恥心?身為學生,寫完功課繼續做練習題這些小事,還需要我提醒你嗎?就是因為『你』這麼不懂事,就是因為『你』才讓我這麼生氣!你這什麼眼神!現在就開始叛逆了嗎?」

對相對弱勢的孩子怒吼、嚴厲喝斥,甚至動手,教訓起小孩……還認為自己正在行使家長教育小孩的職責,但實際上,卻如同家暴的行徑。

孩子及伴侶,常成為替罪羔羊

這種狀況很常見嗎?是的,但其實不只如此,有時還會將負面情緒的宣洩出口,帶進親密關係。

替罪羔羊不只是年幼的孩子,還有最親密的枕邊人,也就是他的伴侶。

「就是因為『妳』太愛花錢,才導致我工作這麼辛苦,錢卻存不了多少。為什麼非得要出國旅行?國內遊玩不行嗎?出國旅行花費這麼高昂,兩個人的機票錢、住宿費、當地用餐及林林總總的交通費,都要乘以兩倍,還有妳不只要買當地的紀念品,還要買伴手禮送爸媽、送鄰居……都是因為『妳』……」

他一一細數妻子的不是,持續盤點讓他動怒及口不擇言的正當原因,卻忘了當初興致勃勃提議去瑞士旅行的,其實是他自己;也忘了當初自己刷卡買單時多麼得意,因為他覺得自己能夠讓太太開心、讓父母驚喜、討岳父岳母歡心,是多麼有成就感,又是多麼有自我價值感的事。

為什麼在家庭當中,孩子及伴侶時常成為「轉移」作用下的犧牲品呢?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不會反擊。孩子多半是居於弱勢,也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伴侶,伴侶不是上司,對於自己的職位及收入薪水沒有生殺大權。即使進入婚姻關係之初,雙方是平起平坐,關係理應是彼此對等,沒有誰握有更高的權力。

然而,久而久之,在外面工作賺錢,或者薪水領得比較多的人,彷彿就成了親密關係中握有實權,位居高處的人;可以發號施令,可以頤指氣使,凡事由他說了算;可以顛倒是非黑白,事件因果的順序,再加上所謂「家醜不外揚」,許多事情都是關在自家門裡反覆上演,直到釀成了悲劇。

逃避屬於自己的生命課題

原本是透過心理防衛機制,來轉移工作及職場上的不愉快,讓壓抑的情緒能有出口;但卻讓相對弱勢,無辜的伴侶及孩子成了被開刀及問罪的對象。

然後也逐漸地,他食髓知味,她得寸進尺;透過「人際剝削」的手段,來轉移自己在職場所無法消化的怒火、怨氣及委屈,不用去面對自己心中的黑暗,屬於他自己的課題。

那些不愉快的感受、痛苦的情緒、內在的衝動……應該被指認出來,而不是潛抑下來。

當事者應該要負起責任,將這些能量引導向積極、建設性的方式及表現上。也就是正向的心理防衛機制,例如補償、昇華及幽默上,把它轉化為創造的能量。不僅不會傷害家人,破壞人際關係,也不會形成惡性循環,甚至發展出後續可能有的成癮行為,越陷越深,與自己原本渴望的美好人生漸行漸遠。

上述的惡性循環,也可能是最先受到轉移作用所連累而成為受氣包的伴侶,因為無端受到攻擊,產生了痛苦情緒,因此伴侶也升起心理防衛機制當中的「壓抑」及「轉移」,來抵禦無處排解的負向情緒;同樣地,尋找家庭成員當中比自己更弱勢,目前沒有經濟能力、無法獨立生存的人出氣,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如此看來,彷彿食物鏈一般,弱肉強食,讓人看了不勝唏噓。

這些替罪羔羊,往往難以辨識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因為無法看穿事件表層上的連動關係,還有情緒底層下的運作機制。

他們不明白自己是他人心理防衛機制下的犧牲品,甚至不清楚自己也從受害者成了加害者。

因為痛苦的情緒太過強烈,內在的衝動讓他失去平時的冷靜與理智。他們都不願意,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心理防衛機制的「轉移」發揮得淋漓盡致。

沒有人出生就立定志向要當壞人,也沒有人存心破壞自己的家庭及人際關係,精心設計、想方設法來傷害自己的伴侶及兒女。

然而,漫長人生中總會有挫折、失敗、困頓與打擊,產生讓人難以忍受、不願面對、暫時沒有能力,以及還沒有學會透過正確方式而排解、有效轉化的痛苦情緒。

看穿關係裡的弱肉強食,始於心理防衛機制當中的「轉移」。不再怪罪命運,走出無能為力,學會正確的負向情緒轉化方式,就能跨越困境。

▶▶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 洪培芸《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漢堡王「100%素食餐廳」-Vurger King快閃店
漢堡王推出素食產品「不可能的華堡」獲得廣大迴響後,接著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最具標誌性的林蔭大道之一普拉多大道,推出讓素食者大飽口福的全素食餐廳Vurger King快閃店。其實不僅在西班牙,全球各地的漢堡王也都加入更多蔬食的選擇。

在紐西蘭體驗自己採薰衣草 好幸福!
不用到南法,紐西蘭也有小小普羅旺斯薰衣草農場,更特別的是可以「體驗自己採薰衣草」。位於北島Carterton的Lavender Abbey種植著紐西蘭土生土長的薰衣草,並製作生產薰衣草相關商品,若有機會在一月前往紐西蘭旅遊,可別錯過欣賞薰衣草的絕佳時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