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異何在?討厭女人的男人們!厭男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厭女」的回應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1/18 第131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討厭女人的男人們!厭男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厭女」的回應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異何在?真實存在的社會主義,蘇聯從生到死的故事

新書鮮讀
討厭女人的男人們!厭男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厭女」的回應
圖/寶瓶文化
書名:《我,厭男》

內容簡介:不委屈、不隱忍,憤怒有理──重建秩序的時候到了!

「厭男」不是厭惡男性,而是鄙視,且受夠男人野蠻地躺在特權中坐享其成。★ 厭男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厭女」的回應。

★一本被全球男性群起撻伐的振聾發聵之作,沒有艱澀理論,有的是不再甘於「低男一等」的態度與自信。他們說教,或者索性對我們極力要說的充耳不聞。他們開著自以為無傷大雅的性玩笑,絲毫感覺不到自己造成了傷害。當他們偶然福至心靈去接一次小孩、打掃一次家裡,便被捧為完美人夫。當他們被指責為厭女時,便急於辯駁:「我?性別歧視?!我家裡可是有一個老婆、兩個女兒、兩隻母貓的呀。」……

▍獨家爆炸新聞來啦:人類世界裡不是只有男人!

「所有女性都應該停止自我貶低。每當陷入自我懷疑時,一定,一定要問問自己:如果換成一個普通男人,他會怎麼做?」

從媽寶男、男性說教、#MeToo運動,到異性戀框架、家務分配、女性間的團體情誼,作者以犀利、金句百出的觀點,佐以廣大女性都曾切身體會的日常經驗,闡明自己「厭男」的原因,以及自古以來,因父權導致的性別歧視與不平等現象。

藉著本書,她要為深植人心到近乎洗腦的父權社會除魅,也向女性喊話:不要再為自己無法成為聖母或是「神力女超人」而自責了,我們應該允許自己像個正常人類一樣,擁有瑕疵和缺陷。

//「人們常常混淆憤怒和暴力,其實這兩者並不總是相關。

遭到歧視後爆發的憤怒,與男人羞辱、強姦和殺害我們時的暴力程度根本沒有可比性。擺脫溫柔平和、甚至近乎被動的女性角色束縛,積極要求男性改善自我,這對我們才是最有利的。為此,我不再急於向任何人澄清:不,我不是真的厭男,我只是在幽默地開玩笑。我不想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裝出一副溫柔熱情的模樣了。我或許根本就不是那種性格的女人……而且說到底,不溫柔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寶琳.阿芒熱

作者介紹:寶琳.阿芒熱,1994年生,法國女性主義者、作家。在一家救助女性性暴力、性侵受害者的機構擔任志工。

搶先試閱:〈討厭女人的男人們〉

根本無須宣稱厭男,你對男性群體的批評方式只要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便會遭到數不清的譴責。你只要概括性地談論他們,只要說的是「男人」,而不是「某些男人」,即使你覺得自己說的就是個普遍性的問題,也無法被接受──恭喜你,你就是個厭男的女人了!而一旦被貼上「厭男」的標籤,你就不可能比厭女的那些人好多少。

在大眾的理解中,厭男和厭女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都是性別歧視。我想這大概是詞源學造成的誤解:這兩個詞擁有同樣的詞根,當然就代表完全相同的理論啦,難道不是嗎?當然不是,因為生活就是這麼愛捉弄人呢。

厭男的特點是討厭男人,厭女的特點是討厭女人。但我們必須承認,事實上這兩個概念並不相同,二者無論在對人造成的危險程度還是在表現方式上,都大相徑庭。(大家別忘了,厭女的行為範疇廣泛到可以覆蓋從線上騷擾到謀殺的各種程度,比如1989年極端仇女主義者在蒙特婁工程學院大開殺戒的那起慘案,時至今日沒有任何厭男行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我們不能將厭男和厭女相提並論,很簡單,因為前者正是對後者的回應。

除非對周圍的一切視若無睹,或者心中絲毫不存善念,否則我們根本無法否認,女性遭受的種種暴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男性所為。這不是主觀臆斷,這是事實。這個社會之所以父權當道,正是因為有一部分男人濫用自己的男性特權,侵害這世上另一半人口的利益。有一些暴力是隱性的,如同女性日常生活中的背景雜音,儘管有毒,但似乎生來如此,讓人感覺是男女關係的常態。還有一些暴力是顯性的,有時甚至會演變為報紙頭條。

事實上,無論基於性別的暴力還是性暴力,無論其受害者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我們必須反覆強調的是,在施暴者中男性始終占絕大多數。

如今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鮮少有男性主動開口承認自己厭女或者性別歧視。他們甚至還會為自己辯解一番,常用難得一見的口才振振有詞地矢口否認:「我?性別歧視?我家裡可是有一個老婆、兩個女兒、兩隻母貓和二十隻母雞的呀。我在家裡面對的全是女性。」眾所周知,只要經常和女性相處,就可以自動洗脫一切性別歧視指控……男人要是宣稱自己厭惡女人(或是要求她們文靜順從),一定會遭到白眼。

因此,我們並不容易辨識周圍的厭女者,畢竟他們都不會張揚。但我們可以斷定的是,一個騷擾、毆打、侵犯,甚至殺害女人的男人,一定對女性缺乏尊重。同時也可以確認,一個認為騷擾、毆打、侵犯、甚至殺害女人這種行為不算什麼大事的男人,同樣是厭女的。最後,如果一個男人認為父權制並非現實,而僅只是女性主義者的臆想,那他就是性別歧視系統中的一員。

有時候,看似對某種現象一概而論的描述,其實只是在呈現簡單的事實而已。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大膽地以自我為中心。當我們不願再隱瞞對男人的厭惡時,不要畏首畏尾地只是回擊一句「並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強姦犯!」。並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強姦犯,但強姦犯幾乎都是男人,而幾乎所有女人曾經遭遇或即將遭遇的暴力都來自男性。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的一切厭惡、不安和質疑都源自此處。

問題還在於,有些男性雖未實施過強暴,但依然堅持我行我素,依然對癥結視而不見。

他們仍未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精神壓力。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女人依然獨自承擔家務、育兒,以及維繫所有關係的情緒勞動。他們獨霸公共空間,將它當成客廳的延伸,不給我們留什麼餘地,然後心滿意足地看著我們被無足輕重地略過。他們拒絕與我們對話,不停地打斷我們,把他們的觀點強加給我們,扭曲我們,只為符合他們自己的需要,或者索性對我們極力要說的東西充耳不聞。

他們開著充滿性別歧視的玩笑,前仰後合,只因自己絲毫感覺不到傷害。他們會說我們是自找的,說他們猜不透女人,說有時候女人的「不」其實意思是「是」。

只要稍加思索,我們就能找到一大堆厭男的理由,這些理由無不擁有大量事實作為支撐。但男人為什麼厭女呢?千百年來,他們一直坐享優勢地位,我們女人又做了什麼,要一次又一次地遭受他們的暴力?

厭男症有具體的目標,但它並不像厭女症那樣,幾乎每天都在產生數不清的新的受害者。我們沒有殺害或是打傷過任何男人,我們沒有阻止任何一位男士擁有自己的工作和愛好,我們向來允許他們隨心所欲地穿衣打扮、深夜逛街、侃侃而談。

如果真的有人甚至認為自己有權將上述那些枷鎖強加到其他男人身上,這個人肯定也是個男人,這同樣屬於異性戀父權制的體現。

我們這些厭男者並沒有越界。我們厭惡男人,不過就是繼續以冷漠的態度容忍他們,畢竟他們無處不在,我們只能適應(或許難以置信,但這就是事實:原來我們可以憎恨某人,卻又不至於產生無法抑制的將其殺害的想法)。最糟糕的情況也只是,拒絕讓他們進入我們的生活,或是提前嚴格審慎地甄選一番後,才會接受某個男人。

我們的厭男情緒讓男人十分恐懼,因為這就意味著他們從此也需要透過努力才能贏得我們的尊重。跟男人建立連結絕不是我們單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就像所有的平等關係一樣,所有參與方都必須有所付出,彼此尊重。

只要還有厭女的男人,只要男人在兩性關係中依然袖手旁觀,只要社會還在接受和鼓勵這樣的男人,就會有心灰意冷的女性不斷湧現,她們將異口同聲地拒絕在令人筋疲力盡,有時甚至危險重重的兩性關係中被當作代價。

⏩⏩閱讀更多 寶瓶出版 寶琳.阿芒熱《我,厭男》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異何在?真實存在的社會主義,蘇聯從生到死的故事
圖/麥田
書名:《蘇聯簡史(1922-1991):真實存在的社會主義,蘇聯從生到死的故事》

內容簡介:1980年代布里茲涅夫當政之際,當時的蘇聯終於達到一個空前穩定的境界,西方國家也理解到蘇聯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自行崩潰——然而,就在十年之後,幾乎是在各種歷史的偶然之下,蘇聯自動解體,全世界為之瞠目結舌。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精彩的簡史,向讀者呈現蘇聯的複雜故事,使人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重要的國家。

內容涵蓋了蘇聯的整個歷史(1922-1991),包括蘇聯的重要時刻,如1917年的十月革命、列寧和史達林的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以及最終的解體。以易於理解的方式介紹蘇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並評估這個國家在20世紀的全球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儘管本書為簡史,但提供了對於蘇聯的深刻理解,使讀者能夠更好地認識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敘述中也經常帶有一些黑色幽默。不論是對蘇聯歷史感興趣的學生、還是普通讀者,這本書都有助於掌握蘇聯的關鍵要點和演變過程。

蘇聯意外地降臨,又意外地消失。

十月革命一百多年後,蘇聯動蕩的歷史繼續讓我們著迷並持續影響全球政治。這是一段不可抗拒的歷史入口。從十月革命和列寧到史達林的恐怖統治,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戈巴契夫的改革政策,本書是對這七十五年來共產主義統治和帝國崩潰解析的權威之作,歷史學家菲茨派翠克生動地描繪蘇聯時期的關鍵人物,並追溯該政權意外垮台的後果──並導致普欽崛起,以及為何普欽政權是蘇聯系統的產物,而非蘇聯式的借屍還魂,更甚者,中共如何從蘇聯解體中汲取教訓。

作者介紹:希拉•菲茨派翠克,歷史學家,主要研究蘇聯歷史和現代俄羅斯歷史,曾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二十年。

搶先試閱:〈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異何在?〉

當我第一次以研究生的身分接觸到蘇聯的時候——時為十月革命五十週年前夕——我不可能預料得到我將會在它百歲冥壽時為它寫訃聞。它得年六十七歲,只比在蘇聯末期出生的蘇聯人的平均壽命多幾年(但這平均壽命已比在蘇聯時期之初出生的人多出近一倍)。

  出於歷史敘事的性質使然,歷史學家常常把事件說得像是無可避免。愈好的歷史解釋被認為愈會讓讀者覺得別無其他可能。但這卻不是我寫這本《蘇聯簡史》的意圖。我的觀點是,人類歷史就像構成這歷史的個人生活那樣,很少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出於偶然的原因,事情是可以有不同的演變。當然,在蘇聯的個案,我們面對的是一些革命分子,他們就像馬克思一樣認為他們對歷史瞭如指掌,大體知道在任何歷史階段會發生什麼事。「偶然的」和「自發的」在蘇聯的用法裡總是貶義詞,指那些按照計畫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它們也是蘇聯詞彙中最常見的詞語。這同一派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分子——他們信奉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會臣服於人類計畫的觀念——在一九一七年十月奪權成功,大出他們自己意料之外。因為這與他們對他們處境的理論分析不同,幾乎是偶然的。

  我將要講述的蘇聯歷史充滿反諷,而這部分當然是因為革命分子堅信馬克思主義給了他們一種解碼工具。例如它告訴他們,社會是分成敵對的階級,各有各的政治代表,而他們的黨——最初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布爾什維克派系,從一九一八年起改稱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這種想法有時正確,有時不正確,視乎環境而定。但不管怎樣,它都愈來愈無關緊要,因為在布爾什維克成功奪權後,一件事很快便明明白白︰黨對於支持它的工人和農人的主要作用是向他們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 (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這麼認為過)。

  理論告訴布爾什維克黨人,新的多民族蘇維埃國家完全不同於舊的多民族俄羅斯帝國(雖然兩者的邊界實質重疊),而且這個國家的中心地區不會對邊緣地區進行帝國主義剝削,因為就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社會主義完全沒有的成分。正如我們將會看見的,特別是在最初幾十年,這種說法比它乍看的要合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地處邊陲的非斯拉夫人地區有時會覺得它們在蘇維埃莫斯科的眼中和在沙皇聖彼得堡的眼中無甚差異。

  西方把蘇聯的體制稱為「極權主義」並不是為了頌揚。但事實上,從蘇聯自己的立場看,這種說法卻近乎一種恭維,因為它幾乎照映出共產黨的自我形象:由一個無所不知的領導人根據科學和計畫制定穩定的道路,把包括最小的細節在內的一切納入控制之中。 出現在這種宏偉計畫中的許多「偶然」改道和「自發」歧出當然是無關緊要,不過它們將會在我的《蘇聯簡史》中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它們對蘇聯人民的生活不是無關緊要的,而官方說詞和鮮活經驗的落差當然就是政治笑話(anekdoty)這種鮮明蘇聯文類的材料。「原則上」和「實際上」的對比是蘇聯政治笑話的主菜。另一道主菜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概念,它主張社會經濟現象(例如資本主義)在自身之內包含著自身的對立面(資本主義的對立面是社會主義)。外來詞Dialetika 是一個從黑格爾收養而來的哲學概念,但因為強制性的「政治識字教育」,大部分蘇聯人都熟知辯證法打發掉矛盾的拿手本領。以下是一個典型的蘇聯辯證法笑話︰

  問︰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差異何在?

  答︰資本主義是人對人的剝削,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被其對立面所取代。

  馬克思主義預言資本主義最終會崩潰,被社會主義取代(用赫魯雪夫的話來說是︰「我們將會埋葬你們!」)這對奮力對抗俄國的落後和打造一個工業化、都市化的現代社會的蘇聯共產黨人來說是一個慰藉。到了一九八○年代早期,他們多多少少達成了目標。蘇聯的力量和地位受到世所公認。「蘇聯人」成為了好識別的生物,他們在東歐的蘇聯集團有近親,在中國和北韓有較成問題的親戚,在第三世界有仰慕者。

  然後在現代史最壯觀和最無法預測的一個「意外」中,蘇聯的社會主義崩潰了,被一九九○年代所謂的「失控資本主義」(wild capitalism)取而代之。共十五個繼承國——包括俄羅斯聯邦——在一眨眼中出現,每個繼承國的人(包括俄羅斯人本身)都大聲抱怨他們在蘇聯的舊日子是剝削的受害者。《社會主義曾經是什麼而接下來會出現什麼?》(What Was Socialism, and What Comes Next?)是美國人類學家凱薩琳.韋德瑞(Katherine Verdery)評論後蘇聯時代的著作的書名。這個書名非常適切,因為它指出了對前蘇聯集團國家來說,突然變得不可知的不是只有未來,而是還有過去。「接下來會出現什麼?」是個沒有審慎歷史學家曾經嘗試回答的問題。對於「社會主義曾經是什麼」,政治哲學家可以引經據典加以分析,但我會採取一條不同的路徑︰歷史人類學的路徑。不管社會主義在原則上可能意謂著什麼,但在一九八○年代被彆扭地稱為「真實存在的社會主義」(really existing socialism)都在實際上出現在蘇聯。以下就是蘇聯從生到死的故事。

⏩⏩閱讀更多 麥田出版 希拉•菲茨派翠克《蘇聯簡史(1922-1991):真實存在的社會主義,蘇聯從生到死的故事》

 
時尚與設計、過去與未來的對話 【義大利.米蘭】浮光片影
在這一座以時尚和設計為主流的城市中,高樓大廈節比鱗次,走在時代尖端的潮男潮女磨肩摩肩擦踵。創造力,穿著打扮,和品味都是米蘭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也是米蘭的代名詞。在這座義大利的「未來城市」裡,義大利的過去與世界的未來正在時空軸裡進行一場對話。

《送葬人》別忘記往生的人,也別忘記還在身邊的人
《送葬人》並不是恐怖片,雖然介紹寫說它是恐怖爆笑催淚的票房黑馬,但我必須要坦白說,我是個和泰國文化沒特別連結的普通商業片觀眾,我看《送葬人》並不會覺得有什麼驚艷到的地方,恐怖是真的不恐怖,爆笑也只是幾個小笑點,催淚是那種生離死別橋段本來就好哭的並沒有特別因為什麼劇情的堆疊而讓人痛到心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