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廿八日是世界肝炎日,三位中研院士及衛福部「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簡榮南共同宣布,歷經十年努力,國內C型肝炎消除已達WHO(世界衛生組織)「計畫性目標」,且不論篩檢、治療,矯正機關、藥癮者也未被犧牲,逐步朝降低C肝感染率、藥癮者罹病率下降的「影響性標準」邁進;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B、C肝篩檢八月將再擴大,肝癌也應討論納為第七癌公費篩檢。
今年驗收成果關鍵年
台灣肝臟研究暨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部,十年間共同舉辦八場次C肝專家會議,今年「看見台灣─台灣正走在消除C肝的路上」專家會議日前舉辦,為驗收成果的關鍵年。國內三位肝炎研究權威中研院士陳建仁、廖運範、陳培哲與八位學者專家共同與會,討論達標後如何尋求更完善的解方。
WHO訂出「二○三○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衛福部於二○一六年宣示,我提早五年消除C肝,今年是否達標成為關鍵。
吳昭軍指出,B、C肝篩檢受檢人數從八十五萬人增至七百三十四萬人,抗體陽性病毒量檢查轉介率達八成,矯正機關抽血檢查也逾六千人。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表示,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自二○一七年一月二十四日納入健保給付,截至二○二四年十二月底已逾十七點四萬人使用。
影響性目標挑戰仍大
陳建仁認為,由於衛福部推動全面篩檢,加上各方努力,篩檢率已達九成二,且C肝認知與治療也提升,我國可望達成WHO消除C肝計畫性目標;至於影響性目標,包括矯正機關收容人、注射藥物族群(PWID)挑戰仍大,至於B、C肝導致肝癌及肝硬化死亡率,因癌症登記等資料有兩、三年時間差,未來還有時間努力,希望也能達標。
簡榮南指出,WHO訂出消除病毒性肝炎計畫分「計畫性目標」與「影響性目標」,前者為逾九成慢性C肝病人被診斷、被診斷者逾八成接受治療;在預防部分,包括安全的醫療性注射、輪血用品安全及每年每位靜脈藥癮者清潔針具數,今年都已達標,國健署預計十月向WHO申請消除C肝認證。
至於影響性目標,即一般族群C肝感染率每十萬人小於五人,也已達標。高雄長庚醫院顧問級主治醫師盧勝男認為,這是採用衛福部癌登資料,並以長庚體系、花蓮慈濟等哨兵醫院數據為代表,輔以基本統計模型推估。其餘注射藥癮者罹C肝比率、B、C肝導致肝癌及肝硬化死亡率,雖已取得未達標者中最佳的「金牌獎」,但仍有進步空間。
最大困難在發掘黑數
盧勝男認為,慢性B、C型肝炎後遺症是最艱難任務。C肝盛行率不高,且肝癌發生率低,方有望達標,B肝帶原比例仍高,達標難度高,建議提高C肝診治率,且未接種B肝疫苗世代仍為肝癌及肝硬化高危險群時,防治需要更大努力。
陳培哲提醒,C肝防治最大挑戰在於「黑數」,即尚未被發現的感染者,目前台灣每年通報的急性C肝個案,已遠高於急性B肝,反映高危險群再感染或新感染問題亟待重視,建議可比照美國實施「急診全面篩檢」,對未曾接受過檢測的病患進行普遍篩檢,主動發掘更多黑數,防止病情擴散。
與會專家也建議,矯正機關收容人健檢應全面納入B、C肝篩檢,孕婦目前雖驗HIV及B肝,也應同步進行C肝篩檢。消除病毒性肝炎從基層診所到醫學中心,從地方政府到中央,皆往二○三○年全面達標前進。
國健署放寬篩檢年齡
吳昭軍、陳亮妤也提出「放寬成人健檢B、C肝篩檢條件」、「肝癌篩檢討論納為第七癌篩檢」與「擴大B、C肝個案追蹤方案」等三大精進政策。國健署預計八月一日起將B、C肝篩檢年齡下修至卅九歲,估逾百萬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