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化如何威脅我們的民主體制?龍與鳳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10 第138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取消文化如何威脅我們的民主體制?為何會走向極端的民粹主義?
龍與鳳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馬來貘不是來自馬來半島?
移居菲律賓?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新書鮮讀
取消文化如何威脅我們的民主體制?為何會走向極端的民粹主義?
圖/商周出版
書名:《取消文化:從啟蒙的興起到網路公審,失控的言論自由如何成為當代民主與政治上的困境?》

內容簡介:什麼是取消文化?早在希臘時期,「取消文化」現象就已經存在?過去的宗教權威不容質疑,是否也是一種「取消文化」?

取消文化是一種古老的現象,不僅存在於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也存在於歷史的陰影之下: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被控荼毒年輕人的思想而死、伽利略宣揚日心說遭到宗教裁判所的軟禁。這正是取消文化的目的──壓制那些不受歡迎的發言,並使發言者保持沉默。

網路暴力、集體公審、獵巫行為……取消文化正在滲透社會各層面!取消文化如何威脅我們的民主體制?為何取消文化會走向極端的民粹主義?

自啟蒙以來,人們看似脫離威權與宗教的掌控,言論獲得自由,理性使我們包容、接納所有意見。然而,這卻醞釀著一場風暴:社會以正義與真理之名、為了鞏固己見而打壓「異議者」,形成民粹主義與既得利益者的溫床。

本書作者猶利安.尼達諾姆林深入剖析取消文化的本質、啟蒙的來由,

以及取消文化如何影響現代社會的政治與民主體制,並揭示唯有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抵擋不寬容及拒絕對話的取消文化對於社會的侵蝕。

作者介紹:猶利安.尼達諾姆林,一九五四年生於德國慕尼黑,在慕尼黑和杜賓根大學主修哲學、物理、數學及政治學,是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曾於美國明尼亞波利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杜賓根大學以及哥庭根大學擔任教職,教授哲學和政治理論,並曾以客座教授身分訪問美國、義大利和中國,亦曾來台訪問。曾被《焦點》(FOCUS)選為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也曾於二まま一年一月至二まま二年十月擔任德國文化部部長一職;二まま三年曾應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和德國文化中心之邀來台北參加「歐洲論壇」系列活動。他是柏林人文大學的創校校長、德國倫理委員會的副主席,以及巴伐利亞數位轉型研究所的主任。

搶先試閱:〈民主文化的失語下,重探啟蒙人文精神的可能〉

這是一部從德國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視野來反思取消文化的作品。當代取消文化的原產地是美國,其內涵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如今社群平台的時代裡透過集體抵制的手段,讓一系列引發爭議的言論者失去平台曝光的機會,而這些言論則涉及種族主義、厭女、恐同、恐跨性別、反猶太等仇視性意涵,無論是明文表達的,抑或只是言辭下的弦外之音。

再者,社群平台上的抵制也往往能延伸到社會現實裡,例如對爭議言論者的公開活動進行抗議施壓,使其退出活動,甚或迫其離開現有的工作崗位等等。於是乎,剝奪平台曝光的集體抵制乃擴大成系統性的社會排除,旨在讓對象的個人聲譽破產,並遭受社會性死亡的懲罰。

取消文化之所以在民主社會中頻頻引發爭議的真正癥結點,並非是秉持道德原則對歧視與仇恨言論進行撻伐,而正是在於將道德抵制無限上綱,變成鋪天蓋地執行社會懲罰的戰鬥工具;並且關於誰該被抵制、被懲罰,也主要是透過社群網路上各種KOL、言論風紀自走砲的一呼百應、召喚集體情緒滾雪球的出征行動來決定,而不再依賴傳統民主文化下有來有往的公開辯論。

正因為與公共辯論脫節,取消文化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不同程度的教條化傾向,有時也儼然成為一種「去中心化」、沒有權威機構的,但卻依然具有實際懲罰力的言論審查。這種社群網路時代所內生的新式言論審查,當然與威權或極權統治下的言論審查大不相同(有反對者將取消文化〔以及與其緊密相連的「覺醒主義」〕怒批為「法西斯」,其實是混淆了兩者的關鍵差異),但它就像一切教條化的言論審查那樣,往往帶著過度敏感的歇斯底里,在真正該被撻伐的對象之外,也經常讓戰線失控、牽連他者—而這也是出於對這種去中心化,卻又敏感嚴厲之「蜂群式」言論審查的畏懼,讓被排除在公審團之外的不少人自覺受到某種看不見、無定形,卻又無處不在之言論權威的規訓。

此一原生於美國身分政治盛行之社群網路生態的取消文化,對德國社會而言原本是相對陌生的。在美式取消文化開始廣泛流傳進德國之前,勉強能稱得上是「德式取消文化」的,或許就是自二戰以來的唯一社會禁忌:亦即德國社會對新納粹主義,以及對一切否認二戰罪責之言論的「取消」。然而,這樣的「取消」卻是立基於德國社會一九八○年代對於歷史反省的公共辯論—特別是一九八六到一九八七年間著名的「史家大論戰」(der Historikerstreit)—所獲得的深刻社會共識。

對納粹的「取消」自此成為維繫聯邦德國之共同體的主流共識,此一成功的公共溝通經驗也讓德國知識分子與政治人物在面對危機與內部分歧時,特別傾向強調以民主文化下的公共辯論作為克服困境的解方—當代德國的政治國師、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如是,而本書作者、被哈伯瑪斯盛讚為能同時扮演好哲學家與政治家角色的尼達諾姆林亦如是。

然而對德國社會而言,二○一五年或許可以說是德式公共辯論的信念衰落,急速傾向美式取消文化與「網路屎尿風暴」(Shitstrom)文化的關鍵分水嶺:該年夏末到隔年初,人數近百萬的難民潮(多數來自敘利亞、阿爾及利亞、阿富汗等伊斯蘭國家)湧入德國,收容體系的崩潰引發普遍的社會不安;二○一五/六年的跨年夜,科隆街頭更爆發了數百名女性受害的大規模性騷擾事件,嫌犯大多數為伊斯蘭裔難民或非法移民,極右民粹(乃至新納粹)則趁勢靠著煽動恐慌與仇恨伊斯蘭而崛起。

面對極右民粹挾帶各種「另類事實」、勢不可擋地突破戰後德國的社會禁忌,主流輿論只能選擇堅壁清野,一時之間讓德國社會形成了「歡迎文化VS.恐伊斯蘭」之黑白分明不由分說的尖銳對立,而美式的取消文化也自此廣泛蔓延進德國的公共領域—圍堵極右民粹的動機有如一顆投入池塘的石頭,讓取消文化的守備範圍如漣漪般的同心圓層層擴大、反彈變形,從駁斥恐伊斯蘭的陰謀論到批判家父長式的厭女發言、從審查疑似不尊重LGBTQ+的蛛絲馬跡,到二○二三年十月以巴衝突爆發後「挺猶太VS.挺巴勒斯坦」陣營的相互指控……。

諷刺的是,無論在取消文化盛行的美國或是緊隨其後的德國,人們所亟欲取消之「政治不正確」的歧視言論以及右翼民粹的反民主勢力,都無法真正地被「取消」。相反地,隨著美國進入川普2.0時代、德國極右民粹政黨AfD穩定成為民調第二大黨,教條化的取消文化(以及覺醒主義)所引起的反感倒是成為不斷激發右翼民粹的動能,使後者論述能抓住時代風向的源頭活水—「取消文化」這個詞甚至就是被右翼誇大地挪用來抨擊教條化之覺醒主義的概念武器。藉此,本質上反民主的右翼民粹反倒能夠號稱他們反對取消文化與覺醒主義、反對多元社會與自由平等的價值,是為了要「捍衛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

如此民主轉成反民主、反民主轉成民主的走鐘辯證,無疑是德美兩國眼下遭遇之不同程度的民主危機之中,最荒誕的一齣謬劇。在這樣的謬劇裡,堅信民主自由價值的公民幾乎都要陷於失語當中。儘管正如本書作者尼達諾姆林所強調的,如今造成民主危機的根源主要來自右翼民粹,而非取消文化及覺醒左翼,但不可諱言的是,後者的教條化卻大幅度地加速了民主文化的自我崩解,且其堅壁清野的態度,又讓民主文化更加難以自我療癒—一切對於「取消文化/覺醒主義/政治正確」的認真反省,彷彿都無可避免地會變成替右翼民粹遞刀的自殺行為。

那麼,民主文化為何會陷入失語的窘境呢?又或者說,如今的民主文化遺失了什麼關鍵的東西呢?作為一位人文主義的實踐哲學家,尼達諾姆林在本書中給出了一個十分素樸但正直的答案:啟蒙精神。這個答案在覺醒左翼與右翼民粹這兩股時代潮流如火如荼地進行政治壕溝戰的今天,顯得特別老派—因為啟蒙正是保守的右翼民粹向來所輕蔑的,而時髦的覺醒左翼則急於批判與反抗的共同敵人。

懷著如此老派的關懷寫下這部反思「取消文化」的小書,作者並沒有像歐美書市中眾多其他批判覺醒左翼的時論那樣,羅列後者在理論根據或政治實踐上的缺陷、做些大快人心的點評。反之,啟蒙精神帶給尼達諾姆林的餘裕是如此地慷慨,讓他更向後站遠了一大步,從哲學史的長鏡頭,一五一十地去追溯「取消文化」從古代至近代的思想根源,藉此釐清相關的思考原則、對照當前問題之複雜,同時也讓讀者勇敢地運用自己的理性,來做好民主如何面對那些假藉民主來反民主之挑戰的課題—這種理性的餘裕,或許正是民主文化的自我療癒所需要的。

面對取消文化,比起德美兩國,臺灣也還擁有更多一點的餘裕,畢竟所謂「政治正確」的「左膠」在臺灣至今都沒有站上主流的位置(儘管近幾年來臺灣的社群網路上開始流行套用美國舶來的右翼政治世界觀,試圖也要把臺灣也理解成「左膠禍國」的重災區),而我們也還能在身分政治的文化戰爭尚未走到那種地步之前,把握時間,藉著尼達諾姆林的這本書,溫習啟蒙的精神,以及民主文化中公共辯論的勇氣。

⏩⏩閱讀更多 商周出版 猶利安.尼達諾姆林《取消文化:從啟蒙的興起到網路公審,失控的言論自由如何成為當代民主與政治上的困境?》

 
龍與鳳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馬來貘不是來自馬來半島?
圖/貓頭鷹出版
書名:《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

內容簡介: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清大熱門通識課精華集結,台大科教中心「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延伸!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記載了很多古代生活的資訊。但你知道嗎?古代有許多野生動物也都記錄在甲骨文裡。從甲骨文的字形,我們可以和現存的動物相對比,比如大象的長鼻、老虎的橫紋,都呈現在三千多年前的龜甲、獸骨上頭。當然也記載了已經滅絕或從中土消失的動物,供後人想像。

本書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博士。在國立清華大學開設極受學生歡迎的甲骨文通識課,他結合了最新考古挖掘資料與甲骨學,從甲骨文字的造字初義,帶領學生穿越到古代世界一窺那些在中國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從狐狸、彌猴、黑熊,到神話動物龍與鳳以及名叫「虹」的怪物,讓我們一起從野生動物到想像生物,見證這個令人好奇且興奮的古代世界吧!

*大象與人是夥伴還是競爭對手?

我們經常使用的「為」這個字,其實和大象有關係。「為」的甲骨文字形是「一隻手牽著象鼻」,表示人在「馴象」,讓大象替人工作,引申為「有所作『為』」的意思。今日亞洲象是瀕危物種,只分布於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一帶。但其實在上古中國許多地方可能都有大象棲息,自古就跟人生活緊密,也因此當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象就可能因棲地受破壞而被迫遷徙。

*馬來貘不是來自馬來半島?

除了受人類的活動影響,古代不少動物都因氣候變遷而滅絕或移居。比如名字很「外來種」的馬來貘曾活躍於中國大地。甲骨文中有個「貘」字,形狀是以略長而彎曲、下垂的鼻子為特色,跟今日貘的外貌相符,卻在古文獻中被認為是大貓熊,這可能跟牠黑白相間的毛色有關。其實,「貘」自古有之,從古代的貘型器皿就可看見今日馬來貘的樣子,而且在漢代早已是民間人士可以養的寵物了,直到唐代都活躍於中原。

*龍與鳳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

「龍」「鳳」是華人社會最具象徵性的神話動物。不過,「龍」最初是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呢?商代晚期金文與甲骨文字裡的龍又隱藏著什麼訊息呢?其實我們現在所見的「龍」形象,是到了宋元時期才逐漸定型的。那麼最早的龍究竟又是什麼?其實「龍」很可能是起源於商代對「蟒」的崇拜,當時華北仍是暖濕適合「蟒」生活的環境。《左傳》中獻給夏王的「龍料理」應該就是「蟒料理」,因為「蟒」的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吃起來像雞肉,也可以當作中藥材。至於百鳥之王「鳳」,可從甲骨文字裡頭上與尾巴的羽毛特徵,判斷是在中國瀕危的綠孔雀。

作者介紹:江柏毅 ,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博士,碩士階段起接受國際知名考古學者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教授指導,從事雲南滇池地區石寨山文化戰國至漢代時期之社會變遷研究,博士論文研究探討四川成都平原地區,包括三星堆文化在內的史前手工業生產模式發展。返國後曾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事博士後,透過科學分析探討史前台灣西南地區陶器工藝技術的演變與可能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技術傳播。主要研究興趣為古代中國考古和商周古文字。目前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聯合大學、致理科技大學及逢甲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開設通識課程,從事科普教育推廣。並於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發表「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嘗試從考古學出發,結合甲骨學和文獻材料來介紹古文字的由來,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古代中國文化。

搶先試閱:〈韓愈〈鱷魚文〉裡的古代鱷魚究竟是哪一種?〉

今日當我們談起中國古代的鱷魚,往往會聯想起唐代韓愈著名的〈鱷魚文〉。該文類似檄文,講述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韓愈因諫迎佛骨事被貶爲潮州刺史後,得知當地溪潭鱷魚為患,侵擾百姓、牲口,便以一羊、一豬祭鱷,與之約定,諭令鱷魚南向遷徙入海一事。另從《新唐書・韓愈傳》與《舊唐書・韓愈傳》可知,在韓愈祭禱後當晚,當地暴風雷電四起,輒數日溪潭窪地亦盡皆乾涸,鱷魚則已向西遷徙六十里,從此潮州再無鱷患(注一)。

鱷魚是遠古孑遺的爬蟲綱鱷目變溫動物,世界上現存三科八屬二十三種(注二),過去人們根據唐代潮州(今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所在位置、環境,以及鱷魚習性、棲地分布,推斷韓愈所驅走的,應該是能夠同時生存於淡、鹹水環境並能夠泅海的灣鱷(Crocodylus porosus)。但有趣的是,現生灣鱷僅分布於太平洋西南與東印度洋東部,中國僅在清代於澎湖、海南島至西沙群島水域有零星目擊(注三),中國境內也從來沒有發現過灣鱷遺骸或化石。那麼,古代中國嶺南的鱷魚還有可能是灣鱷嗎?其實灣鱷的看法早在一九八一年便已受質疑,當時王將克與宋方義將珠江三角洲出土,距今約兩千五百至五千年的鱷魚遺骸同現生灣鱷進行比對,指出中國古代嶺南的鱷魚應該是生存於淡水環境的馬來長吻鱷(Tomistoma schlegelii)。一九八五年順德博物館藏標本的骨骼鑑定也獲得相同結論。

那麼韓愈筆下的鱷魚又確實是馬來長吻鱷嗎?根據最新的骨骼鑑定,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中、日聯合研究團隊二○二二年三月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 系列)的論文裡明確指出,他們所鑑定這類在南中國出土,有著細長吻部特點的鱷魚不僅和任何一種現生物種都不像,也和任何已知的古物種不同,是一種新發現的古生物。由於這種生物的化石主要分布在兩廣珠江、韓江水系、雷州半島和海

南島,研究團隊便將此物種命名為中華韓愈鱷(Hanyusuchus sinensis),以紀念創作〈鱷魚文〉的韓愈。這種鱷魚為長吻鱷,外形近似馬來鱷,但在一些骨骼特徵上卻較接近恆河鱷(Gavialis gangeticus)。從骨骼標本估算,中華韓愈鱷的體長可達六公尺以上,足以對人類生命造成嚴重危害。根據現有化石出土地層內容物所作的碳十四測年,珠江流域所發現的中華韓愈鱷年代落在距今五千至兩千五百年間,早於唐代,也就是說韓愈所驅離的鱷魚為中華韓愈鱷的看法其實也沒有直接證據。不過研究團隊相信中華韓愈鱷直到數百年前才因棲地破壞及人為獵捕而滅絕(注四),漢代至明代末年諸多文獻裡華南地區人鱷接觸紀錄的主角應都是中華韓愈鱷。

中國境內目前僅存的野生鱷魚種屬是一八七九年經法國博物學家Albert-Auguste Fauvel 鑑定為新發現物種並命名的中華短吻鱷(Alligatorsinensis),也就是俗稱的揚子鱷。與中華韓愈鱷的外形不同,中華短吻鱷身軀短小,體長多界於一點五至二點一公尺,性溫馴,喜棲息於氣候溫和植被茂盛的水澤湖沼環境。由於中華短吻鱷喉部具有特殊構造,能夠發出聲響,彼此溝通,並發出低吼。中華短吻鱷通常會在深秋至初春期間躲入自己挖掘的複雜泥洞系統中休眠避寒。化石證據表明遠古時期的中華短吻鱷分布相當廣,華北、華中及華南皆有發現,最遠甚至可達新疆呼圖壁縣及海南儋州,但以中國中、東部分布最密集。整體來說,過去數千年來受氣候環境變遷、棲地破壞和人類捕殺影響,中華短吻鱷的分布趨勢呈現由西東、由南向北收縮的態勢,分布北界則由黃河流域下游南移至長江下游,目前僅殘存於長江南岸與安徽黃山山系以北的皖南丘陵地帶、沿江平原及江蘇、浙江、安徽省交界的谷地,是中國國家瀕危的一級保護動物。參考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明代李珍《本草綱目》和清末徐珂《清稗類鈔》對「鼉」的解釋與外形、習性描述(注五),可知「鼉」為中華短吻鱷的古稱。中國許多文獻中可見鼉、鱷(或鱷、蛟)連稱情況,如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晉代張華的《博物志》、韓愈的〈石鼓歌〉(注六)。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卷三十七・泿水》所述東漢末建安年間孫權派遣步騭到交州(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任刺史,步騭在南海看到了:「海怪魚鼈,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均說明古人其實很早就能分辨中華短吻鱷和中華韓愈鱷。古代中國以鱷魚為造型設計的文物相當少,最著名的一件是一九五九年出土於山西石樓縣桃花者村商代晚期墓葬的青銅質「龍形觥」,長四十四、寬十三點四、高十九公分。觥是一種帶蓋的盛酒器,前端流口用於傾注,有些觥成組配有一柄酌酒用的斗杓。龍形觥蓋面飾有龍紋與渦旋紋,與前端龍首銜接,器腹兩側主要飾有頭向相反的鼉紋和夔龍紋,並以渦紋和雲紋襯托。從具短吻的特徵推斷,當時的工匠可能是根據揚子鱷的外形製造這件觥。

甲骨文的「鼉」字

從小篆的「鼉」字回推更早期的字形,有學者認為甲骨文中一個身軀有鱗甲、四足、頭前似有鬚般、頂部帶圈狀結構的象形字應釋為「鼉」,春秋時期金文裡一個類化為「黽」形、頭前有兩個小圓圈的字形(注七),應是承繼上述甲骨文字訛變而來的字,仍釋為「鼉」。卜辭所見三例「鼉」字均來自同版甲骨,且「鼉」字所處皆為缺損嚴重的占詞部分,故無法明確得知「鼉」字的本義,疑用作動詞,「不鼉」表不用鼉這種動物;或是用作地名,指鼉地,如《合集》38306:「癸丑卜,在鼉,貞王旬無𡆥。」

鼉在古代中國的利用

鱷魚皮相當堅韌,應是製作皮甲相當好的材料,《韓詩外傳・卷四》中所載:「昔楚人蛟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宛如鉅蛇,慘若蜂蠆,輕利剛疾,卒如飄風」,「蛟革」所指可能便是鱷魚皮甲。可惜的是,由於鱷魚皮為有機材質保存不易,故商周考古目前均沒有發現。迄今在考古發掘中獲得年代最早的皮甲,是河南安陽侯家莊

M1004 號墓南墓道發現的殘跡,僅剩下皮革腐爛後遺留在土上的紋理,有黑、紅、白、黃四色的圖案花紋,材質不詳。根據《考工記》和《左傳》(注八),周代的皮甲以牛、犀牛、聖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皮髹漆製作,並沒有材質為鱷魚的記載。不過,《詩經・大雅・靈台》裡有「鼉鼓逢逢、朦瞍奏公」的記載,清同治初年山西省榮河縣后土祠旁河岸出土的春秋晚期「郘鐘」銘文也有「鼉鼓」一詞,表明兩周時期鱷魚皮有鼓面蒙皮的用途。考古證據顯示,以揚子鱷作為蒙皮的「鼉鼓」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商代晚期安陽殷墟侯家莊M1217 號墓、山東滕州前掌大遺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BM4、M203、M210 號墓也有類似發現,其起源甚至或可上推至新石器時代中期大汶口文化,出土於山東鄒縣野店遺址、江蘇下邳縣劉林墓地的陶製「漏器」(可能為鼓)。根據近年所作黃河流域出土龍山時期揚子鱷骨板的多種同位素分析與文獻資料、出土文物推測,這些用於鼉鼓蒙皮的揚子鱷,可能都是本地生長的。

⏩⏩閱讀更多 貓頭鷹出版 江柏毅《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

 
移居菲律賓?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圖/蔚藍文化
書名:《深深愛上愛妮島:一本關於勇氣、選擇與自由的人生故事》

內容簡介:當我們習慣了都市的舒適,是否還有勇氣拋開一切,去追尋真正讓我們心動的生活?

26歲那年,Sylvia與老公Henry揹起背包,從熟悉的台北職場生活出發,一路探索未知,直到在菲律賓愛妮島找到心靈的歸屬。他們不僅將這片藍色天堂視為家園,還成為當地生態保育的重要推手,每年募資推動海龜孵育,讓愛妮島的美好得以永續。

Sylvia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廣闊,活出『不被框架定義』的精彩人生。」

  ▌愛妮島在哪裡?愛妮島是一座「島」嗎?愛妮島並非一座島,而是位於菲律賓巴拉望省北部,一個叫做「El Nido」(西班牙語:鳥巢)的地方。

  這裡有如鏡子般的潟湖、宛如藍寶石的碧海、金黃燦爛的夕陽,以及熱情純真的當地居民。Sylvia因為遇見並深深愛上這個彷彿天堂的地方,而起了移居的念頭。

  然而萬事起頭難,從零開始的生活遠比想像中艱辛——供水、電力、網路的不穩定,物資的匱乏,甚至醫療資源的短缺,都是Sylvia必須克服的現實挑戰。

  ▌讓自己的人生充滿熱愛和選擇——帶團玩愛妮島、海龜孵育、創業⋯⋯

  這不是一個關於創業或生態旅遊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勇氣與選擇的故事

  ——選擇離開既定的軌道,選擇相信自己的熱情,選擇讓生活充滿無限可能。Sylvia在愛妮島創立生態旅遊與海龜孵育計畫,卻不因成就而停下腳步⋯⋯。她不斷追尋新的熱愛,甚至學習當DJ、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每一天都充滿活力與可能。我們常常害怕改變,害怕踏出第一步,但Sylvia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當我們選擇『熱愛』,人生才真正開始!」

  不論你現在的人生處在哪個階段,這本書會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這本書適合——

  • 正在迷惘的你: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與目標。

  • 嚮往自由的你:想知道如何勇敢踏出舒適圈,開啟新人生。

  • 渴望轉變的你:需要一份勇氣,嘗試不一樣的選擇。

作者介紹:Sylvia Wu ,從上班族到背包客,從旅人成為愛妮島居民,我用幽默而真誠的態度,訴說這場翻轉人生的奇幻旅程。這不是一本包裝過度的愛妮島旅遊書,而是一本「深深愛上愛妮島」的告白書,更是一本最誠實的愛妮島奮鬥記。字字句句,有笑有淚,希望讀者透過我的眼睛,看見旅遊勝地以外的愛妮島。同時,我身為巴拉望最大海龜孵育中心的創辦人,每年都為了存活率僅有千分之一的小海龜努力守護著。

搶先試閱:〈1年往返10次,乾脆直接住下來?〉

愛妮島推廣大使就是我

被大潟湖美哭的那個時刻,我一直惦記著,也一直記得自己想要保護它的小小心願。對我來說,想要保護它,不是把它藏起來,而是應該讓更多人認識它的美,懂得它的價值,進而一起珍惜它。

當全職背包客的那一天起,我開始在社群上分享旅行照片,一來為自己留下紀念,二來向親人報平安,三來引誘所有人都來當背包客(誤)。就算當不成背包客,也能夠透過我們看見世界有多美。

結果,一發完愛妮島大潟湖的照片,就被各方好友私訊轟炸!

「Sylvia,愛妮島在哪裡啊?」

「要去的話,應該排幾天假比較好?」

「去一趟大概多少錢?」

「治安好嗎?」

「天氣怎麼樣?會不會常下雨?」

「講中文也能通嗎?」

「除了出海,還有什麼可以玩?」

「適合帶小孩去嗎?」

排山倒海的詢問,並不困擾我,相反地,我超級開心!就像是發現跟朋友喜歡上一樣的人事物時,真的會發自內心地喜悅,恨不得馬上大聊特聊所有的美好經驗。

第一次造訪愛妮島後一年內,我們帶著一群又一群的朋友玩遍這塊迷人的仙境。最高紀錄曾帶了一整團三十個人一起玩,去到熟門熟路、到處都有人打招呼,根本就是愛妮島推廣大使aka免費導遊。

在此之前兩年多的全職背包客旅行中,我們也曾遇到很黏人的國度,待上一個月都還捨不得離開。我們以為對愛妮島的情感也是如此。回到台灣時,我愛慘了水壓充足、水溫熱燙的蓮篷頭,天天大啖隨處可買的美食,用到台灣網速忍不住讚嘆「這個網路速度才對嘛!」但奇妙的是,第一天很享受,第二天很快樂,第三天慢慢平靜下來,第四天……怎麼搞的,我好像有點想念不方便,但每若仙境的愛妮島,甚至有時還會在恍惚間聽見愛妮島的海浪聲在耳邊起落,也有點懷念被辣辣的陽光烘烤曝曬的熱度。踩在家裡軟軟的地毯很舒服,但好像更想踩在愛妮島綿密的沙灘上。

原來⋯⋯我們不只是捨不得離開愛妮島,而是迫不及待想「回去」愛妮島!難怪我們那一年往返台灣與愛妮島超過十次,卻毫不疲累。

是一時興起,還是下定決心?

意識到骨子裡對愛妮島是真的有愛後,便開始思考這份愛是一時的,還是我們已經準備好再次冒險,冒一個比辭職當全職背包客更大的險——搬去愛妮島住。

「妳為什麼會動了移居的念頭?」

「因為……愛妮島的海很美吧!」

「妳也說馬爾地夫的海很美啊!」(我們曾在那裡待了一個月,還考了自由潛水證照)

「欸……對啦我是說過,但愛妮島不一樣啊!」

「怎麼樣個不一樣法?」

和總裁討論的過程中,發現真愛真的很難用說的耶!在愛妮島,我常常感受到純粹且無法化作文字的「愛」,流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對我來說,真正的愛不是擁有,而是光是看著,美好和滿足就不自覺溢出嘴角。我看著愛妮島的海時這麼想;聽著愛妮島居民超有渲染力的笑聲時這麼想;盯著我們好不容易復育成功,爬向大海的小海龜時也這麼想,還哭了,每一年、每一次護送牠們都哭。

在一次次談話中逐漸釐清想法,更加肯定移居愛妮島的決心後,我們開始在每一次回到愛妮島的旅行中,加入「商業考察行程」。

畢竟「好想搬來這裡住!」這句愛妮島旅行必備的讚嘆語,我們已經聽過太多太多次,甚至我也曾對著總裁這麼嚷嚷過,但「來旅行幾天」和「搬來這裡住」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這就好像「戀愛」和「婚姻」的差異。前者會集中目光去看優點,後者則將與所有缺點共活;前者只需要考慮支出,後者還要找到收入來源。

幸好,我們很快就發現愛妮島是深具發展潛力的渡假勝地*:

• 每年到訪旅客人數以驚人倍數成長中

• 創刊超過80年,美國最權威的旅遊雜誌《Travel + Leisure》曾評價愛妮島擁有全亞洲第一名的沙灘

• 全球旅客連續三年評價:愛妮島是全世界島嶼旅行推薦第一名

• 愛妮島獲「亞洲的馬爾地夫:海上天堂」美譽(原來D沒騙我們!)

*以上皆為2016年時我們移居前旅人對愛妮島的評價。

歐美人比我們更早一步發現愛妮島的美好,移居的人多到形成「小法國村」,但對中文母語的旅客來說,愛妮島旅遊資訊仍然神秘、具語言障礙。另外,對於不同客群來說,吃喝玩樂的服務需求還有許多未開發的商機。

功課做到這個程度後,我開始相信以男友的商業頭腦,就算移居愛妮島也不會餓死了(握拳)。那麼稟告親朋好友的時候終於到了!

你們要移居菲律賓這樣的地方?

有了「辭職當背包客」的革命經驗後,二次革命也就輕鬆了許多,雙方父母聽完我們找到心靈歸屬感的神秘歷程,以及對未來詳細的規畫後,都舉雙手贊成,反倒是親朋好友們下巴掉下來。以下節錄部份讓我們啼笑皆非的關心,給未來想移居愛妮島的人參考:

Q:你們去那邊可以做什麼?當台勞嗎?

A:台灣人一向以「工作」為生活中心,以「薪水」為價值判斷,所以才會產生如此接近歧視的問句。二ま一七年底,日本知名唱片製作人四角大輔與日本創業家本田直之合著的書《現在的工作方式還能持續多久?——未來人的行動波希米亞式工作與生活》於台灣翻譯出版,四角大輔於二まま九年開始長居紐西蘭的森林生活,透過網路與全世界的客戶聯繫合作;本田直之熱愛衝浪,每年有五個月住在夏威夷,兩個月在東京,兩個月在日本各地,三個月在世界各地旅居,波希米亞式的移動卻絲毫不影響工作上的成就。兩人提出「先決定生活樣貌,再決定工作方式」的觀念,分享各自的實踐過程與經驗。總裁和我也一樣,我們先愛上了愛妮島的海,並主動選擇了愛妮島的生活,以這樣的條件為前提,再去創造喜歡的工作,在我們心裡不存在所謂「台勞」這樣的詞彙。

Q:菲律賓治安不好很亂耶,超危險的吧?

A:如果你對菲律賓的印象還停在政治動盪貪腐、治安敗壞危險的馬可仕時期,那可以更新資訊了喔!近年來菲律賓雷厲風行執行改革,也以海島旅遊成功扭轉自己於國際上的形象,收服了年輕一代的心,早已不是當初那個人手有槍的黑暗國度,尤其純樸的愛妮島更是相對安全。

旅行美國曼哈頓時,半夜僅距離幾條街外的槍聲讓人心驚膽跳;漫步法國巴黎街頭時,除了打破車窗的竊盜事件層出不窮外,還有吉普賽人刻意和我搭話,方便同夥直接伸手進我包包偷東西;即便以治安好而聞名世界的台灣,也會發生持刀砍人或槍擊事件。

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偶有治安不好的事件發生,加上新聞媒體總會挑選聳動的負面新聞來播報,的確容易讓人產生感受偏誤。

目前定居愛妮島已超過七年,我們可說是純樸民風的親身見證者。半自給自足的海島資源匱乏,居民對生活的要求是「足夠就好」;相對城市來說,因爲較無比較心態,對金錢的慾望較低,也就鮮少有犯罪事件發生,近期最嚴重的一起犯罪事件是腳踏車竊案。除非你是別有心思要來盜採林木與盜捕野生動物,否則應該是很難遇到流血事件。

Q:聽說許多東南亞國家都排華,菲律賓會嗎?

A: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東南亞各國感覺是一個區域,而不是各自獨立的國家,常有人錯把超級排華事件連結到菲律賓。我們在愛妮島完全沒有感受到任何的排華情結和種族歧視,反而結交了許多像家人般的當地友人,在我們離鄉背井打拚的日子裡,無私給予我們很多幫助。

坦白說,一開始不斷接收質疑意見時,我們也很心煩,後來仔細試想,提出想法的人多半沒有去過菲律賓,更別說是愛妮島。我們可以理解提出這些疑問的親朋好友毫無惡意,只是出於關心與擔憂。那麼,親自來過無數次、也深思熟慮的我們,又何必在意呢?。

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

⏩⏩閱讀更多 蔚藍文化出版 Sylvia Wu《深深愛上愛妮島:一本關於勇氣、選擇與自由的人生故事》

 
美國消費者正減少吃零食、搭飛機甚至洗衣服
面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愈來愈多消費者開始縮減支出。這樣的焦慮情緒,已經反映在多家美國大型消費品牌的銷售與獲利數據上。如百事公司周四下修全年財測,理由是消費者支出減少,加上全球關稅上升帶來的壓力,對這家飲料與零食大廠造成衝擊。

桃園台地上的閃閃水晶 埤塘的前世,新生
從桃園機場起飛或降落時,探向窗外,一窪窪水塘錯落於綠地之間;天朗時,與周遭的農田相映成畫,若遇夕日,則在橘紅的光輝下閃著粼粼波光。這是桃園台地上的埤塘風光,也是桃園被稱為「千塘之鄉」的緣由。這些水塘,不只是風景,更是人類適應自然環境所形成的人文景觀。如棋盤般散布的埤塘,原初是為灌溉農地,百年來,承載著桃園與水共生的歷史與文化。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