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府戰略顧問、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日名將薛岳,在八年抗戰中,以長沙大捷(第三次長沙會戰)而名震天下,這場讓侵華日軍損失慘重、傷亡5萬餘人的會戰,更是盟軍在珍珠港事變後最重要的戰果,薛岳所創的「天爐戰法」功不可沒。位於長沙市北郊長沙縣福臨鎮內的影珠山,距市區50公里,在抗戰時期,經歷國軍與日軍多次拉鋸,也曾一度被日軍佔領,不過第三次長沙會戰,國軍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下,成功在此殲滅日軍的山崎大隊,讓阿南惟幾等日軍高階將領意圖救援被圍部隊的構想未能實現。影珠山目前仍留有當時長沙會戰的國軍戰壕、迫擊砲陣地、掩體等相關遺跡,但58軍指揮所的地面建築則已被毀,僅剩地基。
近年大陸官方對影珠山抗戰遺址開始予以保護,2014年3月,長沙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影珠山有3處:影珠山抗戰遺址群、影珠山抗戰陣亡將士墓、楊漢域勒石。2017年9月長沙保衛戰影珠山抗戰史實陳列正式向社會開放。
據影珠山陳列館方介紹,影珠山是天爐戰法的「爐口」,長沙會戰的戰果多大,取決於影珠山能否守住。所謂「天爐戰法」,按照薛岳的原意,係指「在預定之作戰地,構成縱深之網形據點式陣地,配置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諸手段,逐次消耗敵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陣地使用優勢之兵力,實行反擊與反包圍,對敵主力實施殲滅打擊,此為後退決戰方法,因敵變化而變化之殲敵致勝的新方略,如爐溶鐵,如火煉丹」。
館內的陳列也有許多長沙會戰期間國軍與日軍雙方作戰序列、作戰成果的展示,還有多幅照片、作戰圖。第三次長沙會戰時,國軍第58軍(滇軍)在孫渡軍長、魯道源副軍長等指揮下,與國軍第20軍(川軍,軍長楊漢域)等部隊合作,成功在此重創與殲滅日軍多支部隊,包含曾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6師團第23聯隊、第40輜重聯隊、日軍獨立第9混成旅團精銳山崎大隊等,阻斷日軍北逃生路。
陸軍中將魯道源來台後曾在《中外雜誌》留下口述歷史紀錄,詳述影珠山與敵肉搏的過程,包含蔣委員長的手諭、薛岳長官的命令下,58軍長官嚴令所屬猛追猛打,還有58軍1942年1月8日至11日的激烈攻防,據其指出,影珠山之役,58軍殲滅敵寇萬餘人。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至10月),日軍傷亡2萬餘人,國軍第九戰區傷亡2.6萬人;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至10月),日軍傷亡2萬餘人,國軍傷亡7萬餘人;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日軍傷亡5.6萬餘人,國軍傷亡2.8萬餘人。長沙會戰是抗戰期間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的大型會戰,其中日軍出動66萬餘人次,國軍100萬餘人次。在長沙會戰前,1938年底還曾有長沙大火,釀致成千上萬民眾死傷。
展覽也提及不少中共在宣傳上的努力,以及中共創辦學校、開展敵後游擊戰等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館方對薛岳的描述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館方還特別有一塊看板寫道「國民黨副總統汪精衛」被日本策反成立汪偽政府。
至於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在長沙會戰期間的指揮所,設在岳麓山,不過據悉,現場已經沒有留存多少當時指揮所的遺跡。目前岳麓山風景區是大陸5A景區。
此外,在福臨鎮,當地也安排了一位97歲抗戰老兵講述自己的經歷,他出生於1928年,16歲的時候響應國家(蔣中正委員長)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而參加遠征軍,不過當時抗戰即將勝利,他經過訓練後在黔桂一帶駐紮,尚未開赴前線,日軍就已經投降,1946年則復員,結束從軍。
他強調,如果歷史重來他仍會選擇投筆從戎保衛國家,會「摩拳擦掌」準備打擊侵略國土的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