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減碳,各縣市都能琅琅上口,也各自攤出成績單,但幾年下來,各縣市有越做越無力、邊際效應遞減現象。環保團體認為,減碳大宗是能源及產業,屬中央主導,能源及產業不轉型,地方做再多努力,減碳效益都有限。
檢視六都的減碳壓力相對沉重,行動也較積極,但因面臨的挑戰不同,成效有別。
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表示,北市創全國之先在二○一五年十二月就訂定溫室氣體減量中長期目標,長期為二○五○年比二○○五年碳排減半。北市二○一六年總排碳量占全國不到百分之五,是排碳量較低的縣市,且主要集中在住商部門,占七成四,人均年碳排近年維持在四點五噸左右。
台北市十五點七萬盞路燈,明年六月前可全數汰換為LED燈,復育後的福德坑掩埋場也設置「台北能源之丘」太陽能電廠,年減約一千噸二氧化碳,相當三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節流開源並行。劉銘龍說,除加強輔導社區節能,最有效的是更換老舊耗電設備,例如中央補助汰換老舊冷氣每台兩千元,北市將提高金額增加誘因。
新北市的減碳作為多元且由下而上,搭配競賽及改造補助落實,市府十七局處也都參與。另導入「節電診所」進入社區找問題,由低碳規畫師協助社區改造並爭取補助,並複製到校園。環保局長劉和然說,雖然新北減碳向來是全台領頭羊,但部分民眾覺得做環保或節能減碳帶來不便,實踐上不如預期。
桃園、台中的公共運輸市占率分別為百分之十五及十二點二,相對偏低,主因是捷運尚未建置(桃園機場捷運剛開通),公車運輸使用率還有待提升,已祭出「市民卡」搭公車買一送一等優惠拉抬。
台中市環保局長白智榮表示,台中的汽柴油發油量全國第一,比台北市多兩倍,代表市民對汽機的依賴,平均每人擁有一輛汽車或機車。目前軌道建設進行中,未來會結合捷運、鐵路捷運化、公車、自行車,打造複合式低碳運輸系統。另外,二○一五年人均用水量也排六都第二名,節約用水也要加強。
桃園工業、能源部門碳排占約六成七,減量空間大。台中則分三階段公告工業用電大戶須設置用電量百分之十綠能,共一四五家用電大戶納管。
南部二都產業結構不同,台南工業排碳量低於高雄,加上七年前就取得南區低碳示範城市,並跨局處整合推動十大低碳計畫,六年來總減碳量百分之廿四。高雄是重工業城市,排碳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人均排碳量更是全國平均數的兩倍,排碳結構以工業部門占八成以上。
高市環保局長蔡孟裕表示,市府已要求燃燒重油、生煤的廠商須比照天然氣的廢氣排放標準,但更換燃料不易,市府利用空汙基金補助廠商加裝汙染防制設備,改善空汙。
縣市方面則以住商及交通部門排碳占比較高,減碳心力多投注在汰換耗電電器及汰換二行程機車。
「低碳是政治正確,但縣市卻有無力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說,縣市窮盡各種方法減住商與交通部門的排碳量,但碳排占比低,關鍵仍在中央主導的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