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經常提到他部門一位資深同事,很扯,待久了,擅於在制度下混水摸魚、辦事不力,事情都丟給我這位同事幫他做。
做得好,功勞被搶走,一做錯,就怪在我這位朋友的頭上。
「真的很過份!」我們聽了後,都為這位朋友忿忿不平。我們都勸她,應該和老闆「告狀」,一定要揭發這個同事的真面目。
過了三個月,到了下一場聚會,朋友又再一次的講起這位同事怎樣怎樣,又怎麼求他幫忙做事,之後翻臉不認人的鬼事。
「怎麼又來了?」我們都不解的問:「你上次沒有去告訴主管嗎?」
「唉,」朋友幽幽的說:「我可能是心太軟,一直沒辦法說出來。」
又過了半年。
我們又聚會了,你猜得沒錯,這位朋友,再次大吐關於這位離奇資深同事的苦水。
大家嘖嘖稱奇!都說,天底下怎麼有這麼「厲害」的同事,不負責、不認真,讓這位朋友「幫他做事」做這麼久,明明就很生氣,竟然都無法拿他怎麼樣?
直到這星期,看到Boing Boing等網站提及一種有趣的心理效應,我才終於明白,為何這位朋友會對這位討厭的同事,如此的一讓再讓,好像拿他沒皮條、沒辦法似的。
這個心理效應,就叫做「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
什麼是富蘭克林效應?
原來,當年的班富蘭克林不只是發明家,也是極傑出的政治家。當他選舉的時候,曾經有一位政敵,看他不爽,履次扯他後腿,後來,富蘭克林想到一個「禮物」,制住了這位政敵。
到底富蘭克林送了什麼神奇的「禮物」給對方,讓對方不再反擊?
沒想到,富蘭克林並沒有送。
而是反過來──富蘭克林他竟然請這位討厭他的政敵,反過來送富蘭克林一個「禮物」。
他告訴政敵,聽說你家有一本很特別的書,富蘭克林想借來看個一星期,富蘭克林還刻意不按時還,寫一封信與政敵說不好意思、他需要,再借一下,好幾個星期後才還書。
沒想到,這個小動作,竟然讓這位政敵從此不再與富蘭克林處處作對。
你說,這是什麼原理?
為何自己送了禮物給對方之後,反而不討厭對方?
為何自己被凹著幫忙對方,反而就不會討厭對方?
為何我那位朋友一直被他的同事暗裡傷人,但只要那位同事一直找他幫忙、幫忙,一副很「欣賞」這位朋友,和「需要」這位朋友的模樣,就讓朋友一直沒辦法拒絕,儘管深惡痛絕,也無法對這位討厭同事下手反制?
學者說,這是一種「心理混淆」的現象,當我們幫助了一位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心裡產生了矛盾;我們會極力說服自己,認為此人「其實不錯」,慢慢的忘了自己不喜歡他這件事。
尤其是對方很厚臉皮,明明一直欺負你,卻一副好像很「欣賞」你、「需要」你,你就會一直不斷的做你的「濫好人」。
這就是富蘭克林效應的妙用。
所以我們應該注意,在人生中,常常不小心做了一次「濫好人」而再也無法脫身?
而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有些人一直找你幫忙,其實,他並不是最需要幫忙的人,寧可將同樣的「好人時間」拿出幫助那些沒有聲音的寧靜者,趕快將你的「濫情」,從無底洞裡面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