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章「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連日來在社交網路洗版,「佛系青年」成為中國年輕人最新標籤,網友更創造出一系列「佛系」概念,諸如「佛系戀愛」、「佛系考研」、「佛系追星」、「佛系過節」等,這種「看淡一切、不爭不搶」的生活方式引發90後強烈共鳴。不爭不搶 不求輸贏
「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文中,把這一群體的特徵概括為「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也提及九種淡然應對生活的方式,包括在朋友圈點讚、手機叫車、戀愛、健身、吃飯、玩交友軟件、帶孩子、工作,諸如「佛系食客:中午到底吃什麼,昨天的再來一份吧」、「佛系養娃:出息的孩子不會多,童年何必要那麼苦」、「佛系購物:遇到合適的就買了,不合適我也留著吧」、「佛系乘客:您停在那裡不要動,我可以自己走過來」等。
文中寫著:「作為一個中年人,實在不太能接受年輕人在我面前擺出一副看淡人世的樣子。搞什麼虛無……佛祖無欲無求的概念偷換到自己身上,其實就是喪文化的一種表現。我不把這理解為真正的自我放棄,而是壓力和焦慮下,年輕人的自我消解。況且,好像真的很管用。」
而「佛系」一詞,從此引發不少年輕人共鳴,競相自稱「佛系」一族,用淡定和無所謂心態調侃不堪重負的生活壓力和焦慮感。
網路社群 背後推手
而佛系的崛起,背後推手來自網路和社群。網新媒體公司新世相日前發布「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一文章,旋即成為熱門話題。新世相在社交平台有400萬跟隨者,令公司更精準地掌握年青人的脈搏。
BBC中文網報導,「我們每天在後台收到十幾萬留言,這些留言的內容能夠反映某些特定群體的人生狀態和人群特質。」新世相首席營銷官邵世偉說:「我們透過對用戶的分析,給自己的內容做導向。新世相的有些內容甚至直接來源於用戶故事,此次『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稿件策畫靈感也是來源於此。」
「佛系青年」變紅了,也讓新世相在短時間內獲得十多萬粉絲。「佛系青年」在媒體與網路上更衍生一系列新詞,包括「佛系追星」、「佛系戀愛」、「佛系過節」、「佛系媽媽」……等。
真正佛系 並非消極
BBC中文網報導,為了解「 佛系」與真正的佛家思想有什麼差別?一名真正的90後出家人「僧范兒」說,他2008年16歲時出家,當時去福建旅遊,在山頂看到一座廟,特別美,於是在那裡住一周,住著住著就不想回去了,因為跟著出家人一起上早課、過堂,感覺特別美好,索性就出家了。
僧范兒也介紹了他在佛學院的出家生活,比較規律;早上6:00起床早殿,7:20吃早飯,8:30開始上課,11:15吃午飯,12:30午休,下午1:45上課,4:45下課,5:30晚飯,6:30誦經,7:00開始晚自習,10:00休息。但他們也會刷微博,刷朋友圈。
僧范兒也關注「佛系青年」話題,他覺得,大家現在對精神層次的話題比較感興趣,又因為打上了「90後」的標籤,網上活躍的90後、00後很多,大家容易對號入座,消極的心態很容易產生共鳴。
至於「佛系青年」和真正的佛家文化是否有關聯,僧范兒認為,外界錯誤理解了「佛系」一詞,現代人對佛教文化認識淺薄,以為出家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碌碌無為不思進取的,很喪。但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極避世,而是開悟後的明瞭,是對一切事物不執著、淡然,是一種積極的處世心態。
中新網報導,「佛系」火了之後,也引發一些批評和討論。有人認為,不是所有事都可以冠以「佛系」的方式,生活瑣事可以無所謂,但談戀愛不走心還怎麼談呢?做工作不上心還怎麼成就一番事業呢?
「我要是佛系青年,還申請什麼博士?」92年的小胡剛聽說「佛系」一詞,她自認在學業方面,會盡最大努力。但她坦言自己也有佛系的一面,「打車啊、坐地鐵啊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兒,我還是挺佛系的。」
調侃自嘲 心裡有數
另外,有人批判指,青年用「佛系」的概念來掩蓋逃避現實的心理,更有人將「佛系」看作另一種「喪文化」,直斥其本質就是消極逃避、混日子和懶散。官媒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指「事事隨大流,那只能是淹沒於人潮、迷失掉自我」、「光輕輕鬆鬆、敲鑼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實現不了」。中國青年報網站的文章更直白,說90後在現實的問題,並沒有因「佛系」態度而得到改變。
中紀委機關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則指,這些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所以屢禁不止,概因「佛系心態」過深。比如有的上下級幹部大興形式主義、不該為卻為之,一些黨組織在自我批評、相互批評時相互忌諱、不敢點名道姓,有的領導幹部說歸說、做歸做,毛病卻一樣不改。
BBC中文網報導,有學者認為,「佛系青年」代表了90後「低成就慾望」的特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研究員田豐認為,社會變遷太快,青年生活境遇中有太多新內容,「佛系」不完全是一種與主流社會的割裂和對抗。若以「佛系青年」這樣的標籤來界定90後可能有失偏頗。
中新網的評論也認為,佛系青年並不消極,「佛系」反映了90後的生存現狀,部分90後已在職場中初露鋒芒。從學校進入社會,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快速的生活節奏、激烈的競爭都讓他們壓力增大,產生迷茫、焦慮以及自我懷疑的情緒。因此網路上興起一種調侃式自嘲的亞文化,並在社會中蔓延。
90後是網路的原住民,他們更善於運用網路語言,或調侃、或嘲諷,嘻嘻哈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你以為他們不走心?實則他們心裡都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