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先天性黑色素痣隨著年紀增長起變化 先天性黑色素痣在約百分之一的新生兒身上發生,初步可依照大小的不同來加以分類,巨大型:>20公分、中型:1.5-19.9公分、小型:<1.5公分。
針對大於20公分的先天性痣,已有許多文獻報導會增加惡性黑色素癌的機率,也對病患造成極大的外觀、精神社會上的壓力,因此需要特別加以注意。先前的系統性研究指出,大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患者中,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機率約為2%。根據統計,在剛出生時,在臉部大於12公分、身上大於6-7公分的先天性痣,隨著年紀增長,極可能在成人時增大到20公分以上。
另一方面,即使尺寸小於20公分的中型、小型先天性痣,目前是否會增加黑色素癌的風險也還有爭議,目前文獻指出惡性變化的機率較低(約<1%),而非確定沒有。
有先天性黑色素痣的病人,後續發生黑色素癌的風險也可能隨著痣的大小上升而增加。而合併衛星病灶的先天性痣,也在某些研究中被發現會增加黑色素癌。因此,即使是從小到大就有的痣,若有任何變化,增大的比率與身體成長發育不成比例,仍須盡快尋找皮膚專科醫師協助。
評估身上斑斑點點和痣的五個準則
然而,一般民眾,針對平時身上的斑斑點點以及痣,究竟能夠注意哪些項目呢?一般觀察時,可依循「ABCDE」的下列五個準則:
A(Asymmetry 對稱性),若痣的左右、上下不對稱,表示有一邊的生長速度快過一邊。需要特別注意。
B(Border邊緣),良性的痣邊緣圓滑,境界分明,有問題的痣可能邊緣缺一角、或突起、或呈鋸齒狀,或是沒有明顯分界,例如黑色褪成灰色然後又消失不見。
C(Color顏色),良性的痣顏色均勻,但如果痣深淺不一,有不對稱的多種顏色,或外圍有白的一圈等,就要注意。
D(Diameter直徑),直徑若大於0.6公分的痣,要特別留心。
E(Evolving改變)痣的本身產生任何變化,快速隆起、擴大、顏色變化、新症狀如出血、癢,可能就是有問題的痣。
無論是原有或新生的黑點,當發現有「ABCDE」的變化時,就要儘速就醫。如果有黑色素癌家族史或從小特別容易長出黑痣的民眾(全身痣的數目大於五十顆),更要特別小心。有研究指出,全身良性痣的數目也和黑色素癌的風險有相關。
此外,黑色素癌最重要且能夠改變的風險因子,就是陽光曝曬。民眾平時也應養成防曬習慣,避免陽光過度的曝曬。如果有懷疑,就醫後醫生也表示要持續觀察時,除了單純只以肉眼觀察外,可多用相機或手機明確記錄。
免疫療法成為黑色素癌末期病患的治療首選
台灣的黑色素癌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一,每年約兩百多個新診斷個案。雖然比起歐美(十萬分之十左右)、紐西蘭(十萬分之四十左右),亞洲國家黑色素癌的盛行率偏低,但往往發現時往往期別更為嚴重。其中六成的人為肢端黑色素瘤(主要在手掌、足底、指趾尖等部位)。
針對全身已多處轉移的黑色素癌病患,由於侵犯範圍廣,手術已無法切除,傳統的化學治療,除了全身性的副作用外,治療的療效也未必很好。因此免疫療法在近年來已成為黑色素癌末期病患的重要選擇之一。美國黑色素癌的治療準則,也將免疫療法列為第四期的黑色素癌病人的治療首選。
在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下,人的免疫系統會主動辨識外來物質,並且加以攻擊清除。同時,人體免疫系統也有所謂的免疫檢查點分子(immune checkpoint molecules),扮演「檢查哨」的作用,避免免疫系統敵我不分,而傷害了身體健全的細胞。
然而,有許多的癌症細胞會利用上述的機轉,分泌許多免疫檢查哨的分子,導致免疫系統敵我不分,進而壓制本來應該活化的T細胞(或免疫系統),進而讓癌症細胞躲過 T 細胞的辨識及攻擊,得以快速長大。這些會抑制T細胞活化的物質,可能有十種以上,目前找出比較明確的有CTLA-4及PD-1兩種。所以若能把這些抑制免疫系統物質阻斷,就能讓免疫系統發揮攻擊腫瘤的功能。
簡言之,免疫療法機轉是透過藥物來活化T細胞辨識、攻擊癌細胞,進而達到控制癌細胞效果,患者須每2至3週接受一次治療,每月回診追蹤。
目前免疫療法仍須自費,但預計108年12月給付健保。且免疫療法是提升患者的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也可能因免疫力增強導致全身發炎的副作用,如皮膚炎、肺炎、腸胃炎,甚至於內分泌失調的情形,仍須在醫師指示下定期追蹤治療。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