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寫作就是要發揮「五感」的能力,利用視、聽、嗅、味、觸去感受外界,進而產生感觸,再將之化為文字就是一篇真實的寫作了。但該如何做呢?光是只有眼見、耳聽、鼻嗅、口味、膚觸,是否就能寫出一篇優秀的作品呢? 假設今天我們請孩子吃巧克力,並且要他們以視、聽、嗅、味、觸來玩食物摹寫,我們可以聽到大部分的孩子會說「看起來是黑的、吃起來甜甜的、聞起來有巧克力香」等,這樣的練習方式雖然好,但是即使他們都能片段地說出所感,卻無法流暢地組織那些句子,或是有想法的形容吃在嘴裡的巧克力。 除了上述的練習外,或許我們可以加入一個方式,那就是帶孩子進入故事情境,選擇一段和飲食有關的影片或故事,透過「提問」加「情境」來引導他們思考,由此召喚他們的感覺,當他們心中被那些畫面與故事打動後,再連結到自身經歷加以書寫,他們自然就有了表述能力,能說出自己被哪些畫面、哪些情節打動,為什麼會感動,這時,他們學會表達的,已不單純只有舌尖上的味道了,還會將剛剛影片中所感,遷移到自身的感受,文學的語言就產生了。 舉例來說,有個孩子在文裡描述吃豆花的感覺讓她連結到小時候與祖母在一起的記憶,並將豆花象徵成祖母對她的愛: 記憶裡映著午後夕陽的照耀,祖孫兩人你一口我一口地享受著,這碗足以撼動大地的豆花,外表雪白,滑進口腔時總會打從心底溢出一種幸福的甜蜜感,每吃下一口,都在觸動著我的味蕾,甜甜的滋味在心頭擴散開來,那碗平凡的豆花是奶奶無比的疼愛,也是我生命中最難忘的滋味。 其實,書寫就是從自己的生命出發,我們可以回想生命現場,留心一切所思所感,這是每個書寫者一生取之不盡的寶藏。當孩子無法有這麼多經驗的時候,就必須習慣去挖掘自己的生活或搜集他人的經驗,就像蒲松齡的「常設茶菸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要路過者對他說故事,只要能說出神鬼傳奇者,就能領取一碗小米綠豆粥,終於在40歲時完成490餘篇的《聊齋誌異》。 可見,挖掘自身經驗與蒐羅故事都可以是我們書寫靈感的來源。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精選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集結出版。選購電子書可享66折,詳情請上udn讀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