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研究員:陳文濤
AI與各領域的結合在全球蔚為風潮,因此,培養AI人才成了全球的迫切需求。培養AI人才,勢必得從培養程式人才開始,而這也同樣是不論國內外都重點關注的領域。
【中、英、美對人工智慧的教育安排】
科技政策觀點是智庫機構國家實驗研究院的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所設立的網站,其於《英美中AI人才政策解讀》一文中,提到了英、美、中三國對AI人才的延攬與培育的政策方針,而三國在教育層面都做出各自的對策。
英國在去(2018)年發布了《人工智慧部門協議》,推出了一系列培養AI人才相關的政策,其中包含建立國家計算中心、資助8,000電腦科學教師提升技能、發展產學合作AI碩士培育方案、並在各頂尖大學增設200名AI博士學位等等,要在高等教育以及教師素質上著手進行培育、並在基礎教育上加強原先STEM教育,培育科技人才。
中國國務院於2017年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欲在2030年成為全球人工智慧創新的主要中心。教育方面,光是去(2018)年5月,就有天津、南開、南京、吉林等大學開設人工智慧學院,在此之前也有其他大學開設相關學院;除此之外,還將增加人工智慧相關學科研究生名額、並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推廣程式設計教育、甚至出版了人工智慧的教科書《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甚至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大量進購此書讓員工閱讀,在不同層級的教育都安排人工智慧相關學習。
而美國在2016年也發布了三份針對AI發展的相關政策方針,但在教育方面並沒有另立法案,而是在原有的法案與政策上重新詮釋,以原有的學術補助支持、或擴大在職學徒制度等等,幫助AI教育的進行、並將AI人才留在校園或與校園有所接觸,以留住師資,使AI不會完全僅在業界活動;而在基礎教育上,則與英國不約而同的,持續STEM教育,使學童具有科技能力的素養。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培育AI人才、提供媒合平台】
在全球急切培育AI人才、並制定實際政策方向的同時,臺灣雖然看起來腳步較慢、但也踩在自己的進度上。臺灣人工智慧學校於2018年1月成立,設立台北總校,以及新竹、台中、南部等分校,每期每班錄取200到250名不等、可能已在不同產業有所專業的學生。其旨在培育各領域AI人才,並上線AI人才專門媒合平臺,讓各產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將產業AI化。
1月3日,其於在華山文創園區進行周年成果展,除了展示出多組學員的專案發表外,其中與台中榮總、東海大學進行產學合作的專案,更是於11日正式產學研三方簽約,由中榮提供近10萬筆醫療大數據,經AI深度學習後,可幫助院方在病人發生可能的病情惡化前三小時提出預警,以盡早做相關治療,一年將可以提供900名病人照護。這次以AI結合醫療照護,正是人工智慧學校媒合產業與AI人才的案例。
【教育部準備AI:科技體驗場域、AI科普教科書、課綱修改】
除了業界媒合的人工智能學校,教育部針對AI趨勢也有所因應。其於全國北、中、南、東挑選9所高中職,成立新興科技區域推廣中心,而位於高雄海青工商的正是第一所推廣中心,已於11日舉行揭牌典禮。身為推廣中心的第一站,其以智慧都市為主題,提供無人商店、智慧路燈體驗,並在中心介紹智慧新興科技,使學生對於AI與生活中的結合、與可能會帶來的改變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教育部也著手準備給臺灣學生的AI科普教科書,預計於今(2019)年正式出版。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副司長劉文惠指出,中國出的《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較為艱深,而教育部欲將臺灣版的教科書編的較淺顯易懂。
而若要學習AI相關領域,程式能力必是基礎。相較於許多國家已明訂其學童須從小學習程式,在即將上路的108課綱中,新增涵蓋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兩類的「科技」領域,也終於將程式語言教學列入必修,為臺灣學生面對資訊新時代、準備AI浪潮做出準備。且若各校有所規劃,也將可利用新課綱中資訊科技的彈性時數開設AI相關課程。
【總結】
相較於許多國家早已把程式語言列為必修,還未將程式教學正式上路的臺灣,顯得進度有些落後。但人工智慧學校的創立、實踐在即的程式教學、AI科普教科書的籌備、於各地區設立新興科技體驗場域等等,可以看出臺灣對於AI人才的教育安排做出一些回應。但也不可否認,臺灣還沒有如英、中等國對於AI的教育安排與政策方針做出明確規劃,而這對於急需AI人才的臺灣來說,確實需要再加緊腳步。
*雖然美國與臺灣類似,並未明定發展AI的法案與教育政策,但美國無論產、研界都是全球AI領域的頂尖代表,故其針對AI領域的教育安排,自然不能與臺灣的情況相比。
資料來源:
聯合新聞網/社企流/人工智慧學校/Research Portal/gov.uk/風傳媒/蘋果日報網/In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