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中小銀行不加節制地向地方政府和企業放貸,在經濟低迷的形勢下,銀行壞帳正在增多,管理不善可能為部分銀行帶來問題。華爾街日報報導,與此同時,大陸政府公布了更嚴格的規定,例如對逾期貸款的確認,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這對銀行業造成了打擊,這些規定上的變化推高了不良貸款比率,並揭開了表外貸款中隱藏的減值損失。
政府干預行動取決於銀行規模和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支持者,今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接管了包商銀行,指出現「嚴重信用風險」。
包商銀行位於內蒙古,與失蹤的大亨蕭建華有關,這是20多年來的首次有這類接管行動,此外一家大銀行和兩家不良貸款管理公司,從現有股東手中收購了陷入困境的錦州銀行的股份,業界觀察人士預計,隨後將進行資本注入。
沒有一家小銀行會構成系統性威脅,但可能與更大的機構有關聯,例如大銀行可能持有小銀行發行的證券,而信心普遍喪失將是危險的,因此在包商銀行被接管推高部分貨幣市場利率後,監管機構敦促大型機構繼續與規模較小同行進行交易。
不過,相關機構還希望遏制道德風險,也就是認為出了事會有其他人埋單的冒險行為,包商銀行的一些債權人未獲得全額保障,錦州銀行的美元債券持有者將損失部分利息,許多銀行的盈利不足以透過留存利潤來增加資本,並且考慮到財務報告和所有權方面的問題,現有股東可能不願購買新股。
前瑞銀分析師Jason Bedford在7月時估計,大陸的銀行需要籌資人民幣2.4兆元,才能將核心資本適足率提高至12.5%,也就是全球標準認為健康的水平,此數字不包括那些業績報告延遲公布的銀行。
標普全球分析師估計,陷入困境的銀行約占大陸銀行業總資產的4%,他們認為,許多銀行將在一兩年內淘汰,主要透過合併或重組的方式。
監管機構表示,小型銀行的金融風險已得到控制,他們計劃鼓勵營運良好的機構投資於問題銀行,同時作為最後貸款人,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仍會向問題銀行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