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誕夜的寒冬燈光中,拉丁區(Latin Quarter)到西堤島(Ile de laCite)的橋上擠滿了人,一如往常。這些人都是為了一訪法國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而來,但當他們拿起手機想拍照,能捕捉的卻只有一片遭火紋身的「遺跡」。
來自美國波士頓的狄爾尼(Mark Tierney)沒想過自己會這麼受打擊,直到他親臨現場。
這位32歲的律師說:「有點令人心碎,成了荒蕪一片,燒得真徹底。」
「華盛頓郵報」報導,聖母院4月大火後,巴黎人細數他們失去了什麼,而現在,他們的損失又添了一筆,即200多年來第一次,這座經典的禮拜堂在耶誕節不對外開放。
聖母院上次停辦耶誕彌撒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大革命結束、1803年神父重回教堂後,年年都在這裡慶祝耶穌誕生,就連1940至1944年納粹占領期間也不例外。
今年的耶誕彌撒將轉往附近的其他教堂舉辦,至於聖母院何時會再有彌撒,現在仍不清楚。
4月15日的大火重創這棟有856年歷史的大教堂,過了數個月後的現在,起重機仍聳立在西堤島一角,那祝融的印記還沒從巴黎市中心消失,也仍深深印在巴黎人的心中。
今年法國並不平靜,開年爆發暴力場面頻仍的「黃背心」示威,年底又發生癱瘓性的交通業大罷工。今年已是連續第2年商店在耶誕封起櫥窗,以防遭到混亂場面波及。
但去年的巴黎還有聖母院,今年可不同了。當然,她仍一如往常矗立在那兒,但這座哥德式雄偉建築如今已與原先天差地別,徒有一身空殼,孤零零地站在封鎖線內,而線外的遊客只能呆立在地,空留遺憾。
這給人一種空虛的感覺,外加一片寂寥,因為今年的耶誕夜少了往年的鐘聲。
明年將出書描寫聖母院的法國記者波爾瑞爾(Agn□s Poirier)說:「除了總那麼壯觀的彌撒之外,巴黎人和我會想念的,就是聖母院的聲音。」
「巴黎的心臟、鏗鏘有力的西堤島,數世紀來將頭一次悶不吭聲。」
她說,「我會想念以馬內利(Emmanuel, 聖母院最大的老鐘)敲12下」的午夜鐘聲,「那是這麼地響亮,這麼地莊嚴,遠在8英里外也聽得見」。
談到宗教,法國可能讓人迷惑,一方面,法國是個以政教分離為傲的共和國,最激烈的公共辯論往往是穆斯林女性能不能戴頭巾和面紗;另一方面的法國,卻又是個文化上傳統的天主教國家,就連比較不為人知的「瞻禮日」(Feast day),政府辦公室也會放假一天。
但就和其他地方一樣,最近數十年天主教會在多數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大幅降低。根據一本年度暢銷書統計,目前法國僅有6%人會參加週日彌撒,過去65年間,法國天主教教士少了1/3。
聖母院大火發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對不少人、尤其是政治上的右派而言,熊熊燃燒的聖母院象徵一種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日漸消失已有一段時間,有天或許還會不復存在。
教士們不敢斷言聖母院大火具有這樣的象徵意涵,巴黎另一座大教堂的神父特羅舍(Yves Trocheris)說,聖母院毀於祝融有如「人類生活中的損失」,今年的耶誕會不一樣,但不必然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對巴黎人來說,這是種悲傷縈繞心頭的感覺。」
「聖母院不會照亮巴黎,但會有來自別處的光照亮我們,上帝的光會為我們帶來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