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任職於大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十多年來已面試了無數職場新鮮人,他很感嘆的說:「其實,新鮮人缺的不是學歷或證照,而是「溝通和傳達」的能力,有些人筆試看得出他有想法,但口語表達毫無邏輯,缺乏條理…」他說,畢竟在職場上,溝通協調是每一天都要派上用場的實用能力,卻也是我們的教育最弱的一環。 因此這些幾年,小編只要一有機會在各地分享繪本,就會鼓勵大人和小孩「多聊天」,畢竟,表達能力無法速成,必須從生活中去學習累積。而大人可以透過聊天,陪小孩『從小養成』表達自己想法的習慣。 『習慣』很重要,如果在生活中,大人能多鼓勵小孩說話,多聽小孩說話,給小孩多一些練習嘗試的機會,孩子不僅會「習慣」思考,也會「習慣」和他人討論。想像一下,一個從小習慣和他人對話的孩子,長大以後,「溝通和表達」就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了。  但許多家長也說,他們知道表達很重要,也想多和小孩聊天,可是根本不知從何開始,結果一開口就是:功課寫了沒?澡洗了沒?反而讓小孩覺得煩。 其實,和小孩聊天沒有想像中困難,童書就是很好的橋樑。有一次,小編和一群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分享法國繪本,我以《情感,是什麼呢?》中的問題和他們聊天,我問:「爸媽要為你做什麼,你才會覺得他們是愛你的呢?」 小孩的發言很踴躍,他們說: 「關心我,問我今天過的好不好」 「不要在我們面前吵架,不要到處說我們的糗事,要用幽默的方式教我們。」 「什麼都不用做,因為我知道爸媽永遠是愛我的」 「只要對我說:『爸媽最愛你了』」… 孩子的回答讓在場的大人有點驚訝!原來小孩要的不多,只要溫暖的擁抱和鼓勵,就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然而,我挑《情感,是什麼呢?》可不是隨機取用的,畢竟我面對的是一群六、七歲的小孩,如果希望能和他們『對話』,首先要考慮的是,小孩是否能理解,小孩是否關心,或是他們曾經遭遇過的… 而《情感,是什麼呢?》帶著小孩去思考他和「爸爸媽媽」、「兄弟姐妹」「朋友」以及「和自己」的情感,這類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小孩回答比較不會有壓力,很多小孩不喜歡發言,是因為他們覺得答錯會很丟臉。 這也是為什麼這類思考童書很適合和五到七歲的小孩共讀(小小孩的回應通常很坦率,也很有創意),而不適合和五、六年級的大孩子共讀(年紀越大的小孩越怕錯,所以要大孩子開口不容易)。 對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大孩子,這類圖書反而更適合獨立閱讀,因為當大孩子獨自閱讀,反覆思考這些問題時,他就已經在腦子裡和自己進行對話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