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1227期】再見!儲蓄險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
2020/06/23第677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儲蓄險回不去了!你的錢該放在哪裡?
保險業大變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天人交戰後決定「不降息」!
央行強力助攻經濟拚內需 學界讚聲一片
 
   
封面故事
   
儲蓄險回不去了!你的錢該放在哪裡?
保險業大變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56歲的趙媽媽,是任職於中央部會的公務員,她的先生任職於建築公司。趙媽媽目前已經擁有5張儲蓄險,其中4張已繳完,每年均可領回紅利,剩下一張10年期保單,每年要繳26萬元保費,還要再繳7年。

趙媽媽自陳是儲蓄險忠實信徒,母親曾因投資股票遇到「郭婉容事件」大崩盤慘賠,讓趙媽媽把出社會所賺的第一桶金,全部給母親應付融資追繳。從那之後,她就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結婚時,也與先生約法三章,股票、期貨等投機遊戲絕對不碰。

去年,趙媽媽的大兒子大學畢業、開始就職後,她有更多餘裕買儲蓄險,不過,她的想法卻有180度的大轉變。「我的一位同事父親因為失智,需要請看護照顧,每個月開銷高達5萬多元。雖然,我與老公的父母都很健康,但世事難料,而且,我的老公還是獨生子!」她計算,5張儲蓄險保單,預計未來每年可領回18萬元紅利,加上先生的退休金,每個月收入估計有11至12萬元。「但我們上頭還有4個老的要照顧,未來會怎樣很難說,想遠一點,還是覺得相當不安……。」

儲蓄險保單停賣 每年6000億保費尋求新出路

最近一年來,市場上大量的儲蓄險保單停賣,加上利率愈來愈低,讓趙媽媽下定決心:退休理財,不能光靠儲蓄險!於是,趙媽媽去年開始投資ETF,以往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她,開始認真研究高殖利率股票、ETF、REITs、債券型基金等,準備把儲蓄轉進這些商品內。

趙媽媽是台灣眾多儲蓄險保戶的典型寫照之一。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指出,儲蓄險在學理上並沒有精確定義,但大體是指「保障成分很低、以理財為主要目的之壽險產品,類定存保單就是代表。」儘管金管會沒有對儲蓄險保費有精確統計,「但每年5至6000億元的保費跑不掉!」彭金隆估算說。

令人情何以堪的是,台灣人每年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是少得可憐。金管會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每人年繳15萬元台幣保費,是美國的兩倍強;以2018年而言,總計有19.6萬保戶不幸離世,但平均每人領的死亡給付僅56.8萬元。講難聽一點,辦完後事所剩無幾,更遑論要照顧遺孤家人。

儲蓄險錯當保險 金管會出手改革、扭轉亂象

有鑑於台灣人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愈來愈少,金管會研擬多時的「健全保險商品結構相關規範」將於7月1日正式實施。這紙新規定的最主要精神在於,大幅提高壽險死亡給付的下限。

舉例來說,某25歲保戶購買終身壽險保單,如果不幸於30歲過世,這張保單的死亡給付,必須至少是已繳保費的190%。換句話說,如果保戶已繳50萬元保費,死亡給付必須至少95萬元。(31歲至40歲為160%,依年齡層各有不同。)

7月1日保險新制上路,壓縮儲蓄險的利率空間,將導致許多保單停賣,「保費收入懸崖」於焉出現。據壽險公司主管指出,如果光計躉繳型的終身壽險,這個高資產階級最愛的「儲蓄險」,初年度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恐將衰退50%以上,堪稱是保費懸崖的重災區。

另一方面,銀行通路占了台灣整個保險銷售45%至50%比重,且理專大多只賣容易說明、不需理賠後續服務的儲蓄險商品,所受的衝擊自然高於壽險公司或保經保代的旗下業務員。

一般來說,財富管理手續費中,主要來源有保險、基金、信託及結構性商品等,其中保險占了50%至60%比重,是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中最重要的來源。

儲蓄險資金去從 有望讓資產管理業重現生機

儘管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可能因儲蓄險退場而萎縮,然而,每年保守估計5至6000億元的儲蓄險保費,仍將尋求出路。這筆資金可能流向定存、股市、房地產、基金等,行蹤雖難以掌握,但可確定的是,留在台灣的比率將比移往海外大得多。

有2個重要指標,充分佐證這個趨勢。第一,過去一年來,外資賣超台股高達3700億元台幣以上,一向受到外資資金高度牽動的台股不跌反漲,仍出現7.1%的漲幅,是亞洲主要股市中表現最佳者。這顯示,外資賣出的股票,由充沛的「內資」接手,這個「內資」可能是台商回流資金、可能是國內壽險公司、可能是國內投信或證券公司,也可能是像前述趙媽媽這樣,把儲蓄險保費轉至ETF的螞蟻雄兵散戶。

第二,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境內基金規模在今年5月來到4.03兆元台幣,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0%。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指出,國內投信產業陷低潮好幾年,過去2年宛如旱地拔蔥式地成長起飛。「ETF受投資人歡迎居功厥偉,但這背後也顯示,很多國人了解到退休金要透過投資、主動去賺,而不是買儲蓄險用存的,這種覺悟讓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生機乍現。」

保險產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表示,保費懸崖雖帶來衝擊,但也帶來轉機。「業者可藉此調整產品結構,改善財務體質,以更好狀態迎接IFRS 17號公報的到來。保戶將更懂得區隔保險與理財,有助提高保障之餘,財富更能穩健成長。」「保險經紀人將更專業導向,更用心為保戶做售後服務。資產管理業者則因儲蓄險資金的去化,而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如果因應妥當,儲蓄險退場,或許帶來的不是危機,而是創造保險公司、保戶、保險經紀人與資產管理業4贏局面的契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27 期 謝謝!)

天人交戰後決定「不降息」!
央行強力助攻經濟拚內需 學界讚聲一片
今周刊•撰文:黃煒軒

「本行理事會一致決議維持政策利率不變。」6月18日,央行召開今年第二季度理監事會議,最終的「不降息」決定頗令市場意外,因為就在理監事會前夕,無論是彭博或路透的調查,都顯示逾半數的金融業者認為央行應會降息。例如,路透在所調查的16家金融機構中,就有高達11家預期降息。

業者對於降息預期偏高,多是考量第二季經濟表現不佳、外需市場疲弱、主要國家已進一步降息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新台幣近期匯率過於強勢。至於央行意外「不降息」,據官方新聞稿,理由是政府及央行的各項刺激政策逐漸發揮成效等。

經濟基本面有撐 無降息理由

「兩派(支持和反對降息)看法都有一定道理。」專長國際總經的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表示。然而,在央行理監事會前就主張「不該降息」的他強調,依目前台灣的經濟基本面與資金水位,央行都沒有再降息的理由。

他分析,現在市場普遍認為台灣經濟下半年會漸漸回升,前提是「內需」強力助攻整體經濟,但「降息會拉高進口成本(因為新台幣貶值),對內需發展不利!」

就資金水位看,吳孟道觀察,之前央行「未到期定存單餘額」一度衝破8兆元新台幣,最近364天定期存單「得標利率」更是下探至0.33%,雙雙創下歷史紀錄,「這代表銀行怕風險,不敢輕易把錢貸出去,只好一窩蜂都去搶央行定存單。」他解釋:「市場其實不缺錢,缺的是如何引導這些錢到產業去。」

而且,未來一旦台灣開放國門,不能保證不會受到全球第二波疫情衝擊,「在利率已逼近零,且楊金龍(央行總裁)也曾多次強調不走『負利率』這一步,那央行為何現在就要把子彈打光?」吳孟道反問。

雖然經濟學者為央行這一回的決策按讚,但據了解,此次的「不降息」決定,央行內部仍是經歷了一趟天人交戰。知情人士透露,因為近期新台幣匯率猛升,楊金龍日前在內部政策討論上,曾一度透過幕僚「暗示」傾向降息,但風向釋出後,不少理事會成員卻開始透過管道表達反對意見。

「我能體會楊金龍想要降息的壓力,」一位金融業退休資深主管說,「畢竟最近新台幣升值太快,而且美國大量印鈔,未來新台幣升值壓力恐會更大。」但他也明白,現在台灣確實沒有降息的理由,「整體來看,這一次利率決策的結果可以肯定,而央行理事們敢表態,決策過程也把不同聲音納入考慮,更值得肯定!」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27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台電曝三招省電法:冷氣此功能一按立刻省電6%

  天人交戰後決定「不降息」!央行強力助攻經濟拚內需 學界讚聲一片

  「過來人」看廣明、惠普和解戲碼 認清「三件事」台企才能避踩反托拉斯法紅線

  石材價格是同業50倍!曾投資房仲業虧300萬,他如何翻身成為「高檔石材王」?

  體積比冰箱、冷氣機還小 這家電卻是不折不扣的吃電怪獸

 
從小羅斯福到川普 十四位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世界
川普掀起的反民主風潮,讓世界秩序搖搖欲墜;當強權大國跨越道德的界線,我們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在國家利益與全球公益之間,強國領導者如何抉擇?「情緒智商」和「情境智商」是極大關鍵!

小香港果貿國宅 蜂窩式的環狀老建築與傳統眷村美食爆紅
從網路知道港味十足的「果貿國宅社區」也稱「碧海新邨」,以似鳥籠蜂窩式的環狀老建築爆紅,近年更是網美拍照打卡的熱點,網友都稱這裡是小香港,蜂窩式住宅擠成在一塊的香港印象。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