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周四(18日)召開理監事會,市場關心央行利率政策走向,雖然目前經濟情勢嚴峻,但著眼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決議貼放利率按兵不動,重貼現率維持1.125%的歷史新低水準。為因應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央行總裁楊金龍在今年第1季大動作降息1碼,使央行重貼現率跌破國際金融海嘯時的歷史低點,第2季按兵不動,外界推估,很可能是為了預留未來的降息空間,「子彈不多、要省著點用」。
各國央行通常採用三種工具來調整貨幣市場,分別是公開操作(買賣公債或是NCD)、調整重貼現率、調整存款準備率,而在全球經濟劇烈變化之際,各國央行面對外匯的異常波動,也會適時買或賣匯,以穩定匯率。
央行調降重貼現率,就是一般所稱的降息;銀行資金不足時,會以對客戶貼現而持有的商業票據,向央行請求資金融通,銀行付給央行的利率稱為「重貼現率」。
因此央行提高「重貼現率」,銀行為了減輕利息負擔,會提早清償給央行,造成市場貨幣供給減少;若央行降低「重貼現率」,銀行利息負擔輕,甚至跟央行擴大融資金額,造成市場貨幣供給增加。
不過,重貼現率的象徵意義較大,金融圈最關注的利率指標,其實是央行收受金融機構餘裕資金的可轉讓定期存單(NCD)利率,特別是28天期NCD,才是市場矚目的「實際」利率。目前央行28天期定存單的利率約0.34%。
央行的第二項工具-「存款準備率」,指的是銀行接受存款,不能將資金全部都拿去運用,必須保留一定比例,以因應存款戶隨時提款,稱為「存款準備率」。
當央行提高「存款準備率」,就有較多資金被迫留在銀行裡面,市場貨幣供給減少;若央行降低「存款準備率」,銀行可貸放和投資的資金水位相對升高,市場貨幣供給增加。
台灣的中央銀行法規定,央行任務之一是「維護對內與對外幣值的穩定」,其中「對內」是指維持國內物價穩定,「對外」是指新台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名目匯率穩定。
不同貨幣間的相對價格稱為名目匯率,簡稱為匯率,貨幣升值有利於進口貿易,貨幣貶值有利出口貿易,因為進口商要付給別人外幣,如果新台幣升值,就能用比較少的成本換到外幣,對進口商有利;而出口商是收到別人的外幣,當新台幣貶值,表示收到的外幣可以換回比較多的新台幣,因此對於出口商有利。
台灣因為國內市場的銷售規模有限,必須仰賴出口貿易,而且原物料資源有限,高度仰賴進口,因此進出口貿易對於台灣經濟發展都很重要,我國的央行更需要拿捏好買賣匯的力道,以免偏頗一方。
央行用來買匯的新台幣來源有二,一是央行發行國庫券、可轉讓定期存單與儲蓄券,從貨幣市場上收新台幣;另一方面則是接受郵政存簿儲金與銀行轉存款,因此有足夠的新台幣可用於買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