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藏 冬天如何養藏?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之道,就是牧養我們的醫道和準則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非常詳細地講解在每一個階段要養什麼。春天就是養生,就是養生發。但是生發之機從哪兒來呢?是從冬天藏的精而來。
「冬三月,此謂閉藏」,就是說冬天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此時天地之象是什麼樣的呢?其中之一是「水冰地坼」,水都結冰了,水是主散的,像水這麼散的東西都結冰,都要發揮它的收藏之性;地坼,地都開裂了,蘊藏在地下的好東西全都藏在裡面,這是藏的功能發展到了極致。「無擾乎陽」,就是說這個時候不要打攪陽,天地陽氣動了,人就會遭殃。
● 冬天早臥晚起
從養生的角度說,這個時候要少洗澡。因為洗澡會讓你的皮膚開泄,不符合閉藏之性。這個時候應該怎麼睡眠呢?前三個季節都是早起,但只有冬天是「早臥晚起」。早臥就是盡量收藏,晚起是避免無謂的耗散。「必待日光」,意思是說一定要等到太陽升起了,天地之陽氣升起來之後才起來。如果你在天地之陽氣升起之前起來了,就叫擾乎陽。
「使志若伏若匿」,這裡的志就是情志,就是腎精,這句話的意思是讓腎精好像起來了,又好像藏進去了。要讓腎精停留在起與不起之間,藏的時候也不要突然一下把整個都閉住了,要有一個過程。
為了解釋「若伏若匿」,古人還打了個比方:「若已有得,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有點像女人懷孕,好像自己已經有了很大的收穫,肚子裡藏了一個寶寶,心裡特別的高興和舒暢,可是又不能跑到街上去宣揚。「若有私意」,就好像談戀愛或者是春情剛發時一瞬間的感受,有一種美滋滋地在那兒獨自享受的喜悅之情,可是又不能過度表現出來,就是這個意思。不可以把它發洩出來,這就叫「若伏若匿」式的妙藏。
● 冬天宜進補
「去寒就溫」,就是說要躲避寒冷,保持身體的溫暖。人到了冬天,陽氣全部都內斂了,陽氣全都藏在我們的丹田處。冬天我們要穿厚一點的衣服,這就叫做去寒就溫。
人到冬天,體表的氣血全都回來了,我們就可以吃一些味道厚的或者有滋補功效的食品,因為身體裡的熱氣可以化掉滋膩。在孔子的著作和《周禮•天官•醫師章》裡都提到要化滋膩,最好喝一點飲劑,就是類似於醪糟酒(未濾去渣滓的酒)之類的東西。大家在吃日本的生魚片時,會發現有兩個配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是清酒,還有一個是芥末。酒是可以化掉滋膩的,芥末屬於辛散的東西,二者可以把滋膩厚重的東西宣開。
「無泄皮膚」,就是不要過分開泄自己的皮膚。中醫講的皮膚包括兩個層面:皮和毛。中醫把人叫做夥蟲。人體是有皮、有毛的。我們是皮多還是毛多?皮主什麼?毛主什麼?皮是主收斂的,毛是主宣散的。而夥蟲的皮肯定是大於毛的,就人體而言,應該是收斂大於開泄。
● 紅光滿面好不好?
我們常說有的人紅光滿面,這到底是個好的現象還是不好的現象呢?中醫對紅光滿面這個概念,一直有不同的說法。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小孩子通常不會紅光滿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孩臉上有一層細細的絨毛,這層絨毛就能把這種光很潤澤地含在裡邊。而老人如果紅光滿面,特別是出現那種桃花似的粉臉的時候,就是一個危險的象,這就叫虛陽外越,陽氣全飄上來了。人老了以後,臉上一層毛全沒了,主要是發散的東西已經很弱。肺氣是主皮毛的。皮主收斂,毛主宣發,因而肺氣就有兩個特性:一個是主肅降,一個是主宣發。肺氣往外宣發是它次要的功能,往裡收斂、肅降才是它主要的功能。
● 中國人為什麼愛泡腳?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一個生活習性不一樣,那就是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泡腳,而西方人特別喜歡洗澡。西方人的這個習慣主要和他們的飲食有關,因為他們天天吃大魚大肉和高脂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被人體消化後,體味比較重,就需要天天洗澡。而我們中國人是以纖維類食物為主的,體味是比較清淡、清香的,因而不需要天天洗澡。尤其是冬天,一個禮拜洗一到兩次就可以。冬天整個氣機都是收藏的,人也應該收藏。
可是中國人為什麼偏偏喜歡泡腳呢?古代人非常重視泡腳,因為腳上有60多個穴位,三陰經和三陽經都走腳。比如說小腳趾的外側就是膀胱經,腳面就是胃經。如果你腳面疼痛的話,屬於胃經的問題。足大趾的外側屬於脾經,要是足大趾外側痛或者是你大腿的裡側痛的話,則屬於脾的問題。二趾和三趾都是跟肝經有關的。足底走腎經,足底有一個穴位叫湧泉穴,那是腎經的穴位。
● 四季足浴自療法
如果你一年四季天天泡腳,對身體很有益處。比如春天你泡腳,可以增加生機。夏天泡腳,就可以去掉你的溽熱。如果夏天用溫水泡腳,皮膚的開泄能力會更好。秋天的時候泡腳,可以潤燥。冬天泡腳,可以溫熏丹田,使小腹特別溫暖。
該怎麼泡腳呢?首先,應該泡大約二十分鐘。其次,水應該沒過腳腕以上的部位。因為腳底的穴位很多,腳關節也非常重要。當人實現了直立行走之後,要用細細的腳腕來支撐人體的重量,而腳腕又是所有的經脈走向腳的一個很關鍵的樞紐,泡腳的時候一定要把腳腕也要泡進去,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過分開泄皮膚的話,裡邊的氣就會快速地跑掉,這才是「冬氣之應,養藏之道」。
「逆之則傷腎」,如果違反養藏之道就會傷腎,而最終傷害的是腎經和收藏功能。腎經走的線路是很長的。違反養藏之道,春天的時候人就會痿厥,痿厥是兩種病。「痿」就是痿症,凡是我們腿沒有勁或者是抽筋之類的病症,這其實全屬於木,全屬於肝。冬天你的腎水沒藏住的話,到春天的時候就沒有精可以生發,就會出現痿症。
「厥」是另外一種病。如果腎精藏得不夠,供給生發的力量就少,就會四肢冰冷。厥冷就是到了春天你的手指和腳趾還是冰涼的,現在臨床上見到的這種病人特別多。春天萬物都生發了,連樹枝都長出來了,樹枝上的那個小葉片說明它已經都通到最外層了。人體的四肢,就像植物的末梢一樣。人體在冬天精氣養得不足的話,春天就生發不到末梢,就會厥冷。
四季都是相互關聯的,春天的病全是從冬天來的。一年四季都要養好了,才會不得病。不能只生發、生長而沒有收斂、收藏,也不能只收藏而不生發、生長。你的生發、生長、收斂、收藏全養好了,身體就健康了。
古代的「養」字,在四隻羊旁邊,有一個人手裡拿著個鞭子,就是放牧。意思是一定要出去,去接觸陽光、水和草,這樣才能讓羊成長起來。我們的身體也像那羊群,而《黃帝內經》裡的養生之道,就是牧養我們的醫道和準則。
~以上資料摘自《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曲黎敏◎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