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探險與未知的相遇:《探險家旅行圖誌》 幾個世紀以前,人們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理由通常都是為了生存…… 當我們提起歷史上偉大的旅行時,那些出發的動機總是跟我們以為的大相徑庭 …… 歷史上並沒有太多純粹因為喜愛冒險而去旅行的例子。 這是《探險家旅行圖誌. 歷史上的僧侶、自然學家和旅人的世界遊記》(Altas das Viagens e dos Exploradores. As viagens de monges, naturalistas e outros viajantes de todos os tempos e lugares)「前言」裡開宗明義的論述。從此段前言,我們藉今窺古,可以思考並追溯人類生存的軌跡,大抵在一樣的路徑上,但是目的、方法、環境、科學、民俗風情、社會文化、個人條件、國家治理、世界局勢影響了這條路徑的構築與蛻變。 收錄2000年人類探險史,《探險家旅行圖誌》獲童書大獎 《探險家旅行圖誌》由葡萄牙橘子星球出版社(Planeta Tangerina)出版,伊莎貝・明霍斯・馬汀(Isabel Minhós Martins)撰文,貝納多・卡瓦赫(Bernardo P. Carvalho)繪圖,兩位都畢業於里斯本藝術大學傳媒設計系,共同創辦橘子星球出版社。《探險家旅行圖誌》榮獲2019年波隆那童書展拉加茲獎(Bologna Ragazzi Awards)「最佳知識類圖畫書」首獎,為他們的圖文創作立下另一個里程碑。同時間,葡文到繁體中文版的橋接也是無縫接軌,成為世界其他語言轉譯的先鋒。 切莫被乍看「童書、圖畫」的字眼輕忽了本書的知識性與豐厚的歷史意涵。本書總計引介了十一位旅行家,從西元前350年到1900年,從古希臘時期到全球化、國際化方興未艾的二十世紀元年,縱貫約2250年人類跨國旅行探險的淵源與脈絡。 宗教追求、鞏固外交、提倡性別平等……都成為探險目的 為了讓本書具有較高的代表性……我們選擇的探險家或旅行家,主要以獲得大多數人的敬重、他們探索到的異文化重要性、或是發現的大自然生物多樣性為考量。 有別於大航海時期殖民帝國的3G(Gold, God, Glory),本書以生命共同體的思維發想,因此我們看到了約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達爾文(Charles Darwin);我們也讀到了基於宗教目的而到他鄉異邦朝聖的旅人,例如,玄奘為了翻譯佛經,到印度尋求佛法;伊本・巴圖塔(Ibn Battuta)為了鑽研伊斯蘭教義,遍訪伊斯蘭國度,卻因此延伸他探訪世界的好奇心,二十九年浪跡天涯;還有以文化為媒介,藉以鞏固邦誼或是避免外敵入侵的外交目的,最顯著的莫過於義大利的馬可波羅家族,以及更早的若望・柏郎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i);當然,更不能遺忘兩性平等的價值觀,因此,本書也特別關注兩位在舊式父權主義的傳統社會下被隱身埋名的女性科學家:珍妮・巴雷(Jeanne Baret)和瑪麗・亨莉達・金斯萊(Mary Henrietta Kingsley)。最後,古文明時期與大航海時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地的盡頭終止於何方的質疑,讓探險家突破地理疆界,解開地球幅員之謎;我們也看到了希臘相信知識與科學的皮西亞斯,以及葡萄牙乘風破浪的巴托羅梅・狄亞士(Bartolomeu Dias),成為第一位抵達非洲南端的探險家。 尊重各式文化,古代探險家成就現今的世界 閱讀本書,有幾項值得關注的議題:首先,生物多樣性與多元族群:本書提到最多的自然學家和植物學家,他們對地球豐富物種的發掘、保護與研究,進一步促進了人類了解自身演化的進程,以及人類和大自然休戚與共的生命鎖鏈;尊重他者存在的價值,不以上/下、強/弱、文明/野蠻的二元對立,不以「發現」的詞彙自詡,而是「與未知的相遇」的平等視角。 此外,這些旅人、探險家,乍看是單槍匹馬,個人英雄事蹟,實則是群策群力,集體智慧與勇氣的結合。當然,也有千山獨行的情況,但是也得力於造訪國度的人民與國家的協助—沒有人是孤島 (“No man is an island”)—早有地球村的概念。同時,耐人尋味的是,這些旅人探險家泰半為社會中上階層人物,來自書香世家或特殊的社會背景與人脈,但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在彼時的社會環境下,唯有這些相對優質的條件,讓他們完成旅行探險,而其關鍵是知識(探索、好奇、研究)、毅力(渴望、堅持、有始有終)與視野(與他者相遇,『發現』自己),發揮聰明才智越大者,造人類之福的貢獻。這些旅人與探險家彼此知識傳承,跨域合作,而有了今天的世界。 保有前人初心,期待更多「與未知的相遇」 今日的旅行與探險,今日的全球化、國際化,如學者Judith Adler所言:只是在「步前人後塵」,「履行實踐前人走過的腳步」,而我們有更多的知識、科學與資源,但是也還有許多「與未知的相遇」的可能。 文/清大外語系教授 張淑英 本文收錄於英語島English Island 2021年07月號 訂閱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