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去年12月30日三讀通過《科技產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今年3月28日行政院公告後,設立55年的加工出口區步入歷史,並掛上更耀眼的新招牌-「科技產業園區」。然而,因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尚未更名,因此出現加工處管理科技產業園的差異。
立法委員為使園區名稱與管理機關名稱相符,達到「權管統一」,立院今年提出《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組織條例修正草案》及《經濟部組織法第13條條文修正草案》修正草案,有意讓加工處更名為「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目前相關法案初審通過,尚待院會完成二、三讀程序,修法通過後也將讓加工處的名稱同步走入歷史。
脫胎換骨後的產業園區管理局將有三項主要任務,分別為「空間擴充」、「強化輔導」及「設施翻新」。
首先,面對台商回台面臨的工業土地缺乏議題,產業園區管理局將負責開拓更多工業用地,陸續將推出屏東科技產業園區、高雄軟體園區二期及楠梓科技產業園區三期等。
三個園區開發預估將會提供將近40公頃的工業土地,總年產值可達433億元,總創造就業達4,000個以上。
而在「強化輔導」方面,隨著加工區改為科技產業園區後,園區應該要朝向更科技化的管理。產業園區管理局後續也將強化客製化廠商關懷輔導服務,如每年補助5,000萬元協助廠商建立智慧製造生產線,並促成廠商擴大研發投入1億元。
而在人才培育則會爭取前瞻預算推動「數位人培」透過「業師輔導」、「鏈結旗艦」及「就業媒合」等作法,每年計約培育500位跨域高創價及體感人才。
最後,加工區改為科技產業園區後,硬體設施也不能落於人後。加工處已輔導區內事業拆除重建18處,共更新土地面積23公頃、樓地板面積33萬平方公尺,促進投資297億元、就業逾4,200人,持續引進旗艦廠商入廠投資;園區也導入「智慧公設」持續推動廠商智慧服務系統升級、智慧監控及數據加值,並推動數位開拓數位智能新商機。
在眾多科技產業園區中,楠梓園區成績最為亮眼,已成為全球封測重鎮。區內不僅有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也有華泰、福雷等大廠,同樣也有長華、界霖等關聯業者,每年貢獻產值約1,600億元,猶如「半導體S廊道」。
楠梓園區除了有半導體產業,同時也有第一座5G智慧工廠,成為位於高雄亞洲新灣區「5G AIoT創新園區」的大腦;隨著行政院在今年9月同意楠梓第三園區的開發,將更加助於南部區域經濟發展。
另外,身為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的前鎮科技園區也不遑多讓。前鎮是亞洲新灣區最好也是唯一的智造基地,相當於「5G AIoT創新園區」高階製造的心臟引擎,與楠梓園區、高軟二期相互搭配,完成「前店後廠」的全新布局。
(本文由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長楊伯耕口述,記者鍾泓良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