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將汽車後備箱(後車廂)文化與消費深度結合的「後備箱經濟」在中國大陸悄然興起,吸引民眾感受煙火氣,成為城市夜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中新社報導,「後備箱經濟」的出現催生了「後備箱集市」這一新興經營業態。在北京、廣州、杭州、西安等地的街面,利用後備箱露營擺攤的集市好不熱鬧,吸引民眾圍觀購買。
「後備箱集市」(Car Boot Sale)源於歐美國家,車主們開著愛車,帶著衣服鞋帽、日用雜物、書籍光碟、家具等,利用後備箱空間進行「跳蚤市場」交易。
據蘭州某「後備箱集市」主理人劉興童表示,參與其「後備箱集市」的車主大多是「80後」「90後」,與傳統地攤經濟不同,年輕人的加入,賦予「後備箱經濟」新的活力和生機。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表示,「後備箱經濟」是一種新的消費場景,滿足當下人們對煙火氣、經濟復甦的渴望。
有網友認為,「後備箱經濟」持續興起,是關注生活體驗、注重情緒需求的新生代消費者群體崛起的信號。
疫情陰霾籠罩下,「後備箱經濟」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城市夜經濟,但也誘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隱患。
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認為,無人管理的「後備箱集市」,除了占道,還會帶來食品安全隱患、侵犯智財權、影響正常經營秩序等問題。
後備箱擺攤靈活性強,有時連擺攤地點也不固定,一旦出現問題找不到攤主維權。有專家表示,要在「後備箱經濟」發展與城市治理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北京晚報刊文稱,對新生的「後備箱經濟」,可多一些包容,但對「後備箱集市」的無序,不能放任自流。「場地有法人責任,商販有個體工商戶責任。商販辦理經營手續,合法納稅。這樣才是真正的『後備箱集市』。」賴陽說。
時事評論員韓志鵬分析認為,「後備箱集市」販賣的不僅是商品,還有情懷和氛圍。「這種新業態,也考驗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