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族群脊椎病變和椎間盤疾病盛行 隨著3C產品的普及與長時間低頭的生活習慣,現代人頸椎退化與椎間盤病變的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 《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23年因變形性背部病變與脊椎病變就醫人數逾168萬人,其中65-69歲族群佔13.1%,70-74歲為12.4%。凸顯中高齡脊椎病變和椎間盤疾病盛行。
而根據另一項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HIRD)的回溯世代研究發現頸椎退化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升,尤其是50歲以上族群風險明顯提高。
你有頸椎退化的症狀嗎?
頸椎退化的常見症狀包括肩頸部的痠痛與僵硬,患者常會覺得像長期「落枕」,即使休息仍感疲倦不適。枕部或後腦勺的頭痛亦常見,尤其在長時間低頭後會加劇,並可延伸至前額。若有手麻、手無力等情況,尤其是拇指、食指或中指麻痺,這可能與頸椎神經根受到壓迫有關。頸部活動受限或轉動時有卡頓、刺痛感,也是警訊之一。
若病情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肩胛骨內側放射性疼痛,這類疼痛常被誤認為肩周炎,實際上卻是由於頸椎病變所引起。最嚴重的情況下,脊髓受壓迫可導致行走不穩、步態改變,甚至影響大小便功能,這些都是脊髓壓迫的晚期症狀,需立即就醫。
頸椎退化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介入性和手術三類。初期患者可通過藥物控制發炎、物理治療改善活動度,或進行如高強度磁能治療等非侵入性治療,這些手段有助於肌肉再教育和緩解疼痛。若神經壓迫明顯,則可考慮神經阻斷注射等介入療法。當症狀嚴重且保守治療無效時,手術如頸椎間盤切除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是必須考慮的選項。
協助患者改善活動力與疼痛
高強度磁能治療讓人體的組織產生感應電流而進行去極化,進而達到肌肉強化、關節放鬆及舒緩疼痛的效果。對於術後肌力不足、活動受限或中風後控制障礙等症狀,結合復健訓練後可顯著改善功能。
高強度磁能治療無需藥物與麻醉,不會傷害肌肉,是一項臨床應用中常見的非侵入性復健選擇,這項治療適應症廣泛,涵蓋椎間盤突出、下背痛、腕隧道症候群、骨折癒合、痙攣緩解及中風後復建等,適合不同年齡層使用。惟療效因人而異,建議由醫師評估後執行。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e世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