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有遊民問題,台中市甚至形成「街友大道」,台中火車站前短短卅公尺地下道擠滿超過五十名街友,各占地盤。各地縣市政府努力「給釣竿」,輔導街友自力更生,希望不再是社會負擔。
為什麼台中街友愈來愈多?一名街友私下說,「台中福利好」,讓全台街友慕名而來。社福志工說,台中市府和善心人士常捐物資和美食,「太多愛心」反讓遊民依賴到難以脫身。
地下道可以遮風避雨,又不必擔心斷炊。街友阿福說,善心人士常到地下道送滷肉飯、麥當勞,寒冬送熱湯和薑茶,逢年過節還發紅包,有街友今年過年領到六千二百元紅包,但一轉身就拿去買彩券或賭光了。
台中市社會局統計,目前台中市列冊輔導街友二三二人,超過六成從外縣市來的。很多人成為街友是身不由己,單親或家暴、失業,也有部分是身心障礙。
台中市社會局長呂建德指出,全世界各大城市車站常見街友聚集,主因「容易移動、易獲物資」。鄰近車站雖然有人安基金會、恩友中心可讓街友暫住,但有很多約束,不能抽煙喝酒,作息有規範,街友不喜歡去。
恩友中心南區牧師劉奇峯表示,部分街友不喜歡被管,開放式騎樓或車站、地下道,成為街友集中的原因。
不只是有形的管理,社會局也積極協助街友謀生的能力。呂建德說,目前訓練一些有意願的街友,包括擔任解說導覽員,或者訓練從事清潔工作、教導女街友包餃子。
台北市社會局統計早期全市約七百多名街友,近年降至五百多人。近年社福團體也力倡去標籤化,稱街友為「無家者」;市府也透過社區派工模式輔導街友以工代賑,針對五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中高齡弱勢街友提供社區清潔工作,勞動四小時可領取五百元,每月發薪以求穩定租屋,也提高睦鄰效果。
高雄市社會局將高雄車站周遭列入街友長期關懷區域,固定時間及地點供餐;社工持續輔導街友接受安置,提供販賣雜誌報紙等臨時工作,並鼓勵申請就業準備金媒合就業。
不過,社工員說,有些街友因慢性病或精神疾病,工作難持久,也有生活習慣或工作態度問題,像有些街友不愛洗澡,去到家庭打掃就被嫌髒拒絕;許多街友導覽時講不清楚或太小聲,真正能脫遊的是少數,很多人最後又重回街頭流浪。